王鐘的
在北京一天只花10元錢,從不舍得喝飲料,看同學吃西瓜時悄悄咽口水,讀研期間靠兼職獲得穩定收入,每個學期都拿出3200元,資助家鄉4個孩子的生活費、學雜費……近期,一位清華學子的匿名自白《在樹洞里》讓許多人“看哭了”。
現在的生活水平比從前高了不少,很多年輕人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因此,《在樹洞里》所描述的貧窮狀態被看見和傳播之后,引發的“震驚”不言而喻。但我們對于貧困學子的關注,本應是我們的責任,而不應只有“看哭了”的感動。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中國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仍將長期存在,不同地區發展程度、不同人群收入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隨著貧困群體的減少,他們的聲音也可能會變得更加微弱,但為所有人提供公平教育的機會,不讓大學生因經濟原因輟學,仍然是教育者和全社會的責任。
關注貧困人群,也要恰當保護他們的尊嚴。這位清華學子之所以選擇匿名發聲,除了不想影響個人生活,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尊嚴。他的匿名自白的意義,不僅在于喚醒人們對貧困學子的關注,也在于他與命運搏斗時的自立自強,能夠對人們產生激勵和治愈作用。他憑借優異成績獲得獎學金,通過打工賺錢貼補生活;他感恩他人的幫助,但從未覺得理所當然,而是把他人的饋贈轉化為自己前行的力量;他從未忘記回饋,不僅會給幫助自己的人寫感謝信,還在自己經濟狀況稍微好轉時,便開始資助家鄉的孩子。他說:“我們所得到的一切,應該有相應的德行去支撐。”
貧窮不值得贊美,但面對貧困的歷練,卻是少年們受益終生的財富。幾年前,北大貧困學子的《感謝貧窮》同樣感動了許多人。這位學子是北大中文系學生王心儀,她在文中寫道,貧窮讓她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牢固樹立了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這是一種身處逆境的堅強,也是一種笑對困苦的達觀。
貧窮帶來的考驗是多方面的,貧困生不僅要面對物質的貧乏、生活的艱苦,還要承受沉重的心理壓力,甚至在人格的養成上也會受影響。不是所有人都是扭轉命運的強者,我們看到,也有一些寒門子弟成為了自暴自棄的失意者。減少貧窮對年輕人心理層面的傷害,除了提供恰當的物質支持,建立穩定的幫扶制度,也要引導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心態。
14歲的奧運冠軍全紅嬋,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愛,不僅在于她天賦驚人、真誠逗趣,還在于她與生活抗爭的毅力。“媽媽生病了,就想賺很多錢,去給她治病,治好她。”她在奪冠后的這句自白,令人唏噓,也讓人欣慰。這個貧困農家出來的少女,還有著強大心臟,在大賽之前,她還能“睡得很香”。正所謂“天助自助者”,她向人們展示了不卑不亢、不驕不躁的昂揚姿態。
無論是選擇匿名發言的清華學子,還是在大眾面前笑對人生的王心儀、全紅嬋,他們的豁達和敞亮都讓人相信:對于那些具有拼搏意志的奮斗者,只要世界上有一束光,就能聚起一團火,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對大多數人來說,不要因為自己生活美滿,就以為勵志榜樣的精神力量與自己無關。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挫折有大有小,但戰勝挫折的辦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讓自己變得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