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宇
秋冬相交之際,疫情再起。國內多個地方,都出現了零星“冒頭”的本土新增確診病例。連月以來,大連、蘭州、西安、北京等大城市先后出現新冠病毒感染者,引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哪怕僅僅是一起病例,都足以讓大城市居民與主政者高度緊張,進入“戰備”模式。相比于人口眾多,輕易就能登上新聞版塊“C位”的大城市,多數中小城市的疫情,往往不會得到太多關注。然而,在近段時間的防疫形勢中,人們不難發現,正是瑞麗、額濟納旗等被列為中高風險地區的邊境小城,承受著最沉重、最嚴峻的局部防疫壓力。
一直以來,境外輸入都是國內疫情的主要風險來源。因此,最需要嚴防死守也容易出現偶發狀況的,就是外國人進出頻繁的國際機場與邊境口岸。相比于大城市的大型機場,邊境口岸的形勢往往更為復雜,管控成本也明顯更高。與此同時,這些地方的人力財力、行政資源也很難與大城市比肩。平時,為了守護好國門,這些地方已經付出了不少,一旦病毒在這些地方擊穿本土防線,當地必然承受更大的壓力,難以獨自支撐。
僅就近段時間的事例來看,不論是突然要讓近萬名游客就地隔離,額外承擔大量管理服務職責的額濟納旗,還是因為疫情反復,長期處于“準封城”狀態的瑞麗,都是這類情況的典型代表。這些地方的居民不僅要直面病毒的威脅,還要配合防疫政策,承擔物資緊張、出行不便、停工停產等額外后果。
在公眾看來,這樣的處境無疑令人倍感同情。而在更寬廣的視角下,可能為了全國的防疫大局犧牲本地利益的,也不止是個別邊境地區。在此之前,以“封城”時期的武漢為代表,許多地方的民眾,都為全國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不小的犧牲。正是特定地方、特定群體的付出,在一波又一波的疫情中守護著億萬同胞的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長期堅持“清零政策”,盡最大努力維護社會穩定與人民安全。“清零政策”之所以能夠落實,有賴于各地嚴格執行各項防疫措施,“全國一盤棋”式的統一部署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條件。而在“全國一盤棋”的前提下,必然會有個別地方集中承壓,替全國人民頂在抗疫“前線”。從比例上看,集中承壓的地方與人口當然是相對少數,但從概率上講,每個地方的人都有可能被疫情找上,進而成為新的“前線”。從這個角度上看,關心那些此時此刻正在承受防疫壓力,為國人架起免疫屏障的地方,就是在關心我們自己。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正是這種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精神,讓我們的國家戰勝了一場又一場災難和挑戰。當個別地方為了整個國家的利益做出犧牲時,國家也應以足夠的力度給予其必要的協助與支援。一直以來,“集中力量辦大事”都是中國的體制優勢,抵抗疫情,正是需要全國上下通力合作的一件“大事”。不論是官方力量還是民間力量,都應更多地關注、支持身處抗疫“前線”的地方,將集體的力量傳遞過去。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團結是中國人民最大的本錢。只有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才能將集體的團結維系下去。無論如何,我們都決不能讓身處中高風險地區的同胞獨自承擔防疫代價,在沉默中扛下一切。攜手并肩,我們必定能克服任何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