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涵 王磊
25歲的王倩自小就是家里的頂梁柱,背負著全家的生活重擔。她的母親智力殘疾,只會吃飯和上廁所。弟弟5個月大的時候被診斷出腦癱,病情惡化時,一度出現(xiàn)自虐和攻擊人的情況。積勞成疾的父親,現(xiàn)在幾乎喪失了勞動能力……
但生活沒有壓垮這個堅毅的女孩,在得到老師、同學以及許許多多陌生人的幫助之后,她心懷感激。就像她的微信簽名寫的那樣:“因為淋過雨,所以也想給別人撐傘”,她積極參與抗疫、抗洪等公益活動,踐行著自己的承諾。
王倩的家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qū)龍門沖村,自打記事起,父親王永海就是起早貪黑地上山砍毛竹,撐起一家人的生計。6歲時,王倩喂弟弟吃飯、吃藥,給他洗澡、換尿布。7歲時,王倩開始幫母親洗頭,學做簡單的家務。她習慣了每天凌晨四五點起床,幫父親安頓好媽媽與弟弟,然后沿著山道去上學。
年幼的王倩知道,父親為這個家付出了太多,一根毛竹近百斤重,山路崎嶇,搬運下山很是困難。但這是家里重要的經濟來源,就算是雨雪天,王永海也堅持上山砍毛竹。有一次,他踩在青苔上滑倒,胳膊被毛竹砸腫了也忍著沒去醫(yī)院。自此之后,王倩只要有空,就陪著父親一起上山砍毛竹。她想保護父親。
2012年,她考上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會計學專業(yè)。前往合肥求學的她,最掛念的就是家人,每天早晚都會打一次電話,如果父親沒接,她就會一直打。
那段時間,王倩每半個月就回一次家。有一次回家,父親剛從山下采購生活物品回來,腰已經直不起來了,身上還馱著一袋大米。她見家門口堆放的毛竹,于是哄父親去街上買菜。父親走后,她用盡全身力氣把所有毛竹扛下山,那一次,她沒想到自己小小的身軀里藏著那么大的能量。
王倩在學校食堂勤工儉學的同時,還去校外兼職發(fā)傳單,每次回家都能攢上500多元。逛超市時,她發(fā)現(xiàn)有打折的大米,會一次性“囤”下來。她還買來便宜的肉,制成腌肉,放假時全裝進行李箱中帶回家。
從合肥市回到老家山村,要換乘6趟車,最后一段路,她得把行李箱綁在自行車后座,騎到山腳下。
她也羨慕同齡人的安逸生活,“但現(xiàn)實如此,沒有什么比照顧家人更重要的。”
2013年冬天,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盧曉玲注意到始終坐在第一排、神情專注的王倩,特別是她那雙胖嘟嘟的手。班上的同學偷偷告訴盧曉玲,“那不是胖,是被凍腫了。”盧曉玲聽了很心疼。
得知王倩為了省錢每天吃清水煮面條,盧曉玲便經常在家燒好排骨、帶魚等菜,送給王倩補充營養(yǎng)。她還專門給王倩買了一套保暖內衣。長這么大,王倩還是第一次穿保暖內衣,她覺得穿上后就像被盧老師擁在懷里,很溫暖。
有時,親戚也會勸王倩“別念書了,早點出來打工”,但盧曉玲始終鼓勵她,一定要堅持把學上完,“她一直很樂觀、有志氣,她的脊梁是筆直的,老師們給她錢,她總是不收,說夠用。”
王倩讀大二時,弟弟的病情惡化,父親只能把他固定在床上。她請假回家,帶著弟弟去合肥的一家醫(yī)院治療。每天下課,王倩便坐公交車去陪護弟弟,第二天早上再回學校。她在醫(yī)院欠了9000元醫(yī)藥費,但醫(yī)院卻沒有停止治療,醫(yī)生告訴她:“你是個好姐姐,醫(yī)藥費的事暫時不用擔心。”


禍不單行,就在那一年,父親王永海被查出腰椎滑脫,治療需要2萬元,她向親戚、老師、同學借錢湊齊了醫(yī)療費。“我去照顧爸爸,弟弟和媽媽怎么辦?”王倩決定找親戚幫忙照顧,但父親怕給親戚添麻煩,想放棄治療。王倩思前想后,給盧曉玲打了電話。電話那頭傳來溫暖的聲音:“別怕,我和愛人一起照顧你爸爸。”
王倩帶著父親到合肥,盧曉玲夫婦倆專門來到火車站接他們,并幫忙聯(lián)系醫(yī)院。辦手續(xù)時,主治醫(yī)生問盧曉玲和王倩是什么關系,盧曉玲說:“我是她的老師,這個孩子真的需要幫助。”
在親戚、盧曉玲夫婦及社會愛心人士的輪流陪護下,王永海不久便出院了。“我爸這條命是大家一起救的。”王倩感激地說。
2017年,畢業(yè)后的王倩回到六安市實習。有一次弟弟生病需要住院,她跑了幾家醫(yī)院都沒有床位,愛心人士李梅向她伸出了援手,幫助弟弟住進了醫(yī)院。
“沒有這些好心人的幫助,我不可能堅持到現(xiàn)在。”王倩記得,當年很多愛心人士翻山越嶺來家中探望,因為山路難行,有的女士脫掉高跟鞋,赤腳爬上山。
這幾次求醫(yī)經歷讓王倩堅定了信念要將家人帶出大山,以便及時接受治療。多次搬家后,王倩在六安市區(qū)申請到一套一室兩廳的公租房,并且?guī)透赣H申請了低保,他們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家,離王倩的工作地點還很近。
每天早上5點,王倩起床去菜市場買好一天的菜,喂弟弟吃完早飯,再去上班。下午上班之前,她將母親安頓好,打開電視,播放音樂給弟弟聽。晚上哄弟弟睡著,已經是深夜一兩點。“雖然很辛苦,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但是和家人在一起,感覺很安心。”
王倩搬到公租房以后,六安市金安區(qū)的相關部門給予這個特殊家庭以關愛。2019年端午節(jié),三里橋街道陽光社區(qū)志愿者到王倩家中慰問時,得知送去的粽子和食物沒有冰箱儲存,就聯(lián)系愛心企業(yè)送來了冰箱。
生活的壓力并沒有消磨王倩的進取心,2021年7月,她完成了安徽師范大學教育學本科函授課程。“在我困難的時候,很多像‘盧媽媽’一樣的老師幫助了我,給了我前行的精神動力。”她特別敬佩教師,正備考教師資格證,夢想能當一名鄉(xiāng)村教師。
在王倩家中,有一摞被收藏起來的獎狀和證書“抗擊疫情最美志愿者”“抗洪搶險志愿者”“安徽向上向善好青年”“六安好人”……王倩的微信簽名是“因為淋過雨,所以也想給別人撐傘”。2020年抗擊疫情期間,王倩主動參與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每天擠出時間,上門走訪、登記、測溫、排查。下雪天,為了方便居民出行,她和社區(qū)工作者一起連夜清理積雪,“在我人生最艱難的時刻,太多人幫助了我,我也想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時刻做一個‘抱薪者’,把愛心傳遞下去。”
2020年夏天,六安固鎮(zhèn)鎮(zhèn)遭遇特大洪水,王倩參與了當?shù)貗D聯(lián)組織的抗洪志愿服務隊,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及時安置被轉移出來的老人,做好后勤保障。今年7月,河南因暴雨受災,她和朋友一起采購雨衣、礦泉水、面包等物資,捐贈給安徽派出的救援隊。
王倩希望,自己的經歷可以給更多逆境中的人帶來正能量。她還注冊登記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簽訂了捐贈協(xié)議,“未來,我想把我的一切都回饋給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