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元
春秋時期,楚國常出現旱澇災害,時任楚國宰相的孫叔敖便在安豐城附近主持修建了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
芍陂修成后可灌田萬頃,不僅干旱時有水澆田,又避免水多時洪澇成災。安豐一帶成了楚國的重要產糧區,附近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本來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墒且坏胶导?,渠水退去時,沿堤的百姓就將糧食種到堤岸邊,有的人還把糧食種到了堤中央,導致了水流不暢通;一到雨季,渠水上涌時,百姓為保住自己的莊稼和渠田,便在堤壩上偷偷開口子放水。
這種情形愈演愈烈,芍陂被挖得滿目瘡痍而無法使用。因為渠道經常發生水災,好好的一條水渠變成了禍患。
面對這種情況,歷代的官員都束手無策。當洪災爆發時,官府不得不調配軍隊去修筑堤壩,修補漏洞。如此循環往復,浪費了不少人力財力,卻收效甚微。
直到一千年后李若谷任知縣,他也面臨著相同的境遇,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徹底解決了這個難題。
李若谷派人寫了一張告示,這張告示上說:今后如果再遇到芍陂決口,不再派軍隊修堤,改由芍陂周邊的百姓將自己毀壞的堤壩修好。他屬下的人卻連連搖頭,一千年都沒解決的問題,一張小小的告示能管用嗎?到時候百姓們不買賬,有損的可是大人的官威啊。
李若谷知道后微微一笑,并不在意。他命屬下將告示張貼出去。屬下見李若谷堅持己見,便按照他的吩咐將告示張貼了出來。
百姓們見此告示,私下里算了一筆賬:雖然在堤壩上能多種些糧食,但一旦鬧水災還要出工出力去修補決口,得不償失。由此一來,便沒人在堤壩上種糧了,偷挖堤壩放水的現象也徹底消失了。
一張小小的告示就解決了千年無法解決的難題,并不是因為李若谷聰明過人,而是因為他透過問題看到了產生問題的根源。他沒有像歷代官員那樣如救火隊員般在潰壩時調用軍隊去修壩,而是抽絲剝繭地抓住主要矛盾不放,把棍子打在蛇的七寸,也就是人們的痛點上,才讓困難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