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洲

早有聽聞,福州城有一名山,山勢高翹,林木茂盛,有泰山之形,且歷史文化積淀極多。古籍《閩中記》載:“秦始皇時,望氣者云:此山有金雞之祥,”山形似雞,故名金雞山。
也曾曉得,位于浙江溫州境內,有“東甌第一山”、瑞安最高峰之稱的金雞山,以幽谷奇景、革命史跡引人入勝。據傳,因遙望主峰,宛如一老者披巾端坐,故得名“巾子山”,諧名金雞山。
迄今為止,我不曾登這兩座金雞山攬勝,自然心存遺憾。然而,剛立冬不久,我卻有幸領略了漳州市東郊金雞山的風光。
一個晴好的初冬,郊外暖如春日,四處林木蔥蘢,滿眼姹紫嫣紅。汽車駛過郭坑大橋,沿著北溪大堤一路向東。江堤路面較窄且蜿蜒起伏,剛好滿足了我貪婪的雙眼。透過汽車擋風玻璃望去,南面優美逶迤的北溪,宛如一條巨龍,江面如鏡,波光粼粼,偶有一葉扁舟打破寧靜。兩岸綠意如洗,好比守護巨龍的兩條綠帶。北面阡陌縱橫,不時傳來農者的歡聲笑語,粉墻紅瓦處,雞鳴犬吠不斷,周遭一派繁忙祥和景象。
來到霞貫村生態農莊渡口,竹木結構的渡船頗似畫舫,深受孩子們喜歡。泛舟東溪江面,倒映在水里的游人笑臉、兩岸的花紅柳綠,與一列過江的貨運列車一道,任由清澈的江水繪就一幅多彩畫卷。
不及五分鐘的水路,便離船登岸。最先吸引眾多游人眼球的是七彩滑草道、刺激驚險的真人CS、拓展訓練、射箭、渾水摸魚和蔬果采摘等玩樂點位,而近岸巨石上鐫刻的金雞山三個燙金大字,才是我此行的最終目的。
關于金雞山,我先后問了幾名當地工作人員,唯有年長者告訴我,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至于典故傳說,知之甚少。同行的游人各自玩賞之后,我只身沿山谷羊腸小道往山里踱步,兩旁山勢不高,但坡度不小,雖沒有群峰聳立之險峻,但有綠海養眼之愜意。撇開生態環境話題不說,滿山遍野的白皮桉樹干筆挺,樹皮呈灰白色,樹高數丈,好比陣型排列的忠誠衛士,靜靜守護著金雞山。一路上,野花芬芳,彩蝶群舞,如果忽略柿子樹上紅柿子和綠蔭叢中紅楓葉傳遞的訊息,我一定會誤以為自己漫步在早春山野。
順坡而上步行數百米,山谷略為開闊,可見數片層疊荒蕪的梯田和幾口池塘,頓感蕭瑟而又荒涼。駐足舉目仰視,赫然發現郁郁蔥蔥的山巔巨石叢生,巨石頂部的獨立奇石猶如一只抱窩的母雞,目視東方,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閃,呈祥瑞征兆。移步數十米,來到山腳拐彎凸出部抬眼望去,巨石西側散落在稀疏山林里的獨立石躍然呈現,而山巔奇石則頃刻化身為帶著一群小雞仔的母雞,一切栩栩如生。不知是看山不是山的靈感所致,還是哪位遠古神匠厚愛,偏偏把九龍江北溪與東溪交界處的這片山鄉渲染得如此富有神奇色彩。
天地萬物皆有靈,山川河流亦如此。我雖愛名山大川,但同樣向往窮鄉僻壤。在我眼里,與欣賞名山大川自然奇觀相比,在窮鄉僻壤繁衍生息的人們更加值得敬佩。單就游山玩水而言,溫州、福州的金雞山算是名山,而郭坑霞貫的金雞山則是藏在偏僻山鄉、瀕臨北溪而名不見經傳的小山,但同樣令我折服。

與當地村民閑聊得知,位于郭坑鎮東南部的霞貫雙溪生態農莊是當地“三抓三比,十項競賽”項目。當地鎮村兩級堅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乘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東風,憑借金雞山自然資源,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創造性傳承農耕文化,先后引資數百萬元打造多處觀光創意景點,吸引大量游客,帶動周邊經濟發展,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并吸納帶動貧困村10戶以上的低收入村民增收。
離開霞貫前,一位在農莊工作的當地長者悄悄告訴我,如果站在郭坑大橋遠眺,山頂奇石則更加神似一只面向東方傲立的大公雞,氣勢非凡。千人千眼,在不同時辰、不同視角,或許奇石會呈現千萬種不同形態。但無論何種形態,在當地人心中都是祥瑞之兆,寄托著世世代代追夢幸福的希望。
返程途中,我特意在郭坑大橋上隔著車窗玻璃遠眺落日余暉映射下的金雞山,只見山頂光芒萬丈,從山頂到整個村莊,遍地金光閃耀,映紅了所有霞貫人幸福的臉龐。那一刻,我更加相信山頂佇立的是一只為霞貫人報曉的金雄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