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菲

霞葛多風光,處處打卡點,古韻譜新曲,舊村煥新顏。
初夏時節,幾位文友和老區辦、老促會一行人到霞葛采風,先參觀了金環寶塔、文圃學堂、莊溪村、五通宮等,在司下村的南乾樓和富硒茶園停留最久,整個行程清風送爽,鄉土人文氣息撲面而來。
印象特別深的是位于霞葛鎮樓下村的“金環寶塔”。在碧綠的田野中矗立著一座八角形的寶塔。時光的魔咒已經使塔的“原貌”老化,塔頂坍塌,倒是茂密的榕樹枝丫織密了整個塔的“頂部”,榕樹根纏繞塔身,這樣榕樹與塔已經融為一體,可謂“樹包塔”“塔中樹”,它們緊密團結不可分割共御自然風暴,表現出一個頑強的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奇觀,雖然有點孤零零的,卻在曠野中書寫著霞葛這片土地古老的神話。關于塔的詳情難以短時間考證,拱門之上的門匾“金環寶塔”四個字和鑲嵌于墻上的兩塊石碑書寫著一段真實的歷史......
如果到霞葛鎮參觀,很少能夠繞過打卡點司下村。村道可謂鮮花引路,車子開到古韻悠遠南乾樓門前,農耕文化的因子在這里復活與新生。司下村位于詔安縣霞葛鎮西部,下轄司昌樓、南昌樓、大坪巷、才子巷、南乾等,單單這些自然村的名字中隱約可品讀出該地域的文化基因。在村道上緩緩走著,小橋流水、垂柳依依、綠樹紅花。特別是三角梅,染紅了這片古老的土地。南乾樓的外墻描繪著“忠孝廉潔”畫面,周圍的花圃已經初具“鄉村文旅”的意蘊。踏進南乾樓的大門,便與之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青石鋪就的石板路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發光,正中的廳堂打造成司下村孝廉文化的建設基地。據介紹,南乾土樓建設于清乾隆年間,是司下村江氏發源地。作為江氏祠堂,一直以來是展示傳統宗族文化與家風的載體。
人們經常帶著孩子到這里來參觀,傳家規,感受祖先留下的精神財富。在新風堂里,時常有當地客家歌手在教孩子唱歌,歌聲飽含了對黨的感恩和贊美?!皷|方升起紅太陽,農民翻身變了樣,永遠跟著共產黨,光明道路向前方……” 通過歌唱,在孩子們的心靈土壤里播種積極健康的種子。這里,曾經的舊祠堂搖身一變,成為宣傳新風的講堂。可謂貫通古今、賡續祖宗精神血脈的精神棲息地。在新上漆的雕梁畫棟中,一場跨越了時空的交流默默扣開了參觀者的心扉。人們在回望歷史,敬仰祖德中注入了來自時代的新聲,激勵自己,蕩滌曾經蒙塵的心田。
我以為,在喧囂的網絡時代,如果新風堂在板凳上坐一會兒,心,一下子沉靜許多,回望從前老先生在講課的情境,感知過去的人接受文化熏陶的情懷,也能啟迪我們對當下生活的反思,實在受益匪淺。
到司下,游鄉村、品美食,參觀土特產店,走在窄小的菜園小徑上,俯身采摘農家菜也未嘗不可,也可以呆呆望著由遠而近的一幅村耕圖:一位清瘦黝黑的老農,帶著舊草帽,挑著擔子,扯著牛韁繩,自在走著,不慌不忙避開過往的車輛,顯得心安又幸福。在這里,大自然的博大與恩賜無以倫比。走,到山上茶園去。車子直達山頂,已經不同于扛著行李背包走在崎嶇的山道上,搖搖晃晃穿行于茶山小道。這里,將原生態鄉村風光、鄉土客家風情融入現代生活理念,茶山防腐木小屋色調類似紅木色,與山上一望無際的綠茶園形成人文景觀與自然融合的樣板。司下村的“生態富硒觀光茶園”,算是配套設施較好的打卡地。
富硒觀光茶園的景致有白天與夜晚之分。
白日里,走在新修筑的水泥道上,兩邊的小屋廣告牌上打著新潮的廣告詞,山風陣陣,茶園綿延于群山之間,如綠色的海洋泛起了波浪。白日里店鋪關著,來這里直接到茶山中的蜿蜒小徑上行走,碧綠的茶樹有一股天然的較勁兒本領,抽芽、長葉,你追我趕,齊刷刷的一大片不分彼此,只有深綠淺綠之別,因而,整個茶山看來就是一派綠色的海洋。白天享受茶山的自然之趣還有空氣中的負離子,寵辱皆忘。

夜幕降臨,在萬籟俱寂的綿延群山里,卻有一處連接天上人間的燈光,遠遠望去,如仙境一般。在有點兒蜿蜒的水泥路上,汽車的燈光緩緩掃過,排成長龍,直達山頂,沐浴晚風,聆聽自然清唱。
至高處,道路兩邊搭建起了古色古香的“詩意小屋”,小食品,茶點、奶茶、燒烤、啤酒、白酒、青梅酒,以及可樂、雪碧、榨果汁等各色飲料,還有時令水果,可謂小年輕約會的樂園,老老少少游玩好去處。這里的喧鬧與璀璨燈光,點亮了整個山巒,茶園里的依依翠色在夜幕下有點神秘,清風無法捕捉。這樣詩意自然天成的夜景,在現代生活中處于便捷、高速、急躁、虛空、無聊、無望、計劃沒有變化快的人們,到這里走一遭,無疑蕩滌了不少心靈的塵埃。夜間,茶園寂靜,草蟲爭鳴、唧唧啾啾,寧靜而美好。每當皓月當空,或者星夜點點,茫茫夜色中有著超越時空的對話。能夠夜間到茶山的人,不僅僅是文人墨客,隨著鄉民生活水準的提升,已經把在茶山品茶的趣味與現代交融一體了。
我到此走一趟,很想住上一宿,以茶代酒,敬奉自然的恩賜,古人有詩描繪入茶山的情景,古詩云:春風有路入茶山,又染蹄香十八彎。野鳥嘹人新碧樹,鮮花插鬢舊紅顏。黃雞紫菜心猶醉,丹壑青云足可攀。落日層巒煙靄合,松濤暮起送君還。
誠然,生活在當下,要回歸田園,過著陶淵明那樣的生活,已經是一場夢想,如何在現代與古樸之中尋求心理平衡的支點,把握生活的本質,尚需要歷練與修為,需要一種文化的力量在支撐,這才可以清醒前行,淡定從容。
山風吹拂,極目遠眺,升騰起我的感恩之心。我不禁追問,為何有的村莊頹廢衰???司下村卻能成為“省級旅游鄉村”“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等榮譽稱號。翻閱司下村的歷史賬本,在一個個扉頁上明顯記著它的歷史淵源,漫長歲月里難免有坎坷與不堪,曾經的“薄弱村”“空殼村”是怎樣化繭成蝶?荒蕪的土地怎樣“變廢為寶”?鄉村振興之路,以富硒八仙茶種植、加工、銷售為主業的福建硒來樂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進駐霞葛鎮,為霞葛鎮因耕地荒廢而發愁的農民指明了致富新方向——種植八仙茶。八仙茶、青梅和富硒蛋雞三大產業,使得一個土壤富含硒元素的村莊,在山坳里活脫脫變成令人矚目的鄉村樣板。在生態茶園和百畝格?;êV?,展望的是黨的政策,像春風一樣吹綠了這塊富有韻味的土地,不僅霞葛司下村,其它村莊,也正在以新的姿容展露在鄉村大地上!一個鄉村振興的密碼,在此緩緩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