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虎
摘要: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以高熱、壞死性皮炎和內臟器官嚴重出血為主要特征的烈性傳染病。非洲豬瘟的流行嚴重制約了畜牧養殖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然而針對非洲豬瘟的特效治療藥物和疫苗的研發還在初始階段,目前急需尋找能夠有效遏制非洲豬瘟的方法。借助非典防控的經驗,經過不斷探索研發,根據疾病發展階段中草藥可以進行針對性治療。因此,本文將對已有的中草藥防治非洲豬瘟的研究進展進行總結,為生豬養殖戶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草藥;非洲豬瘟;防治;研究進展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具有高度流行性的烈性傳染病。2018年以來,全球非洲豬瘟疫情形勢相對嚴峻,多個區域疫情仍在擴散蔓延,嚴重制約了畜牧養殖業和國際貿易的發展。當前需要應對的全球疫情形勢與之前相比將更加復雜,非洲豬瘟的防治也成為重中之重。
中草藥起源于華夏,是我國的瑰寶。借助非典防控的成功經驗,經過積極研發、不斷探索、臨床應用,必將成為非洲豬瘟防治的主力軍。中獸藥可提高機體對非洲豬瘟病毒的抵抗力,能根據病因、病機和疾病階段進行針對性治療,綜合運用可發揮全面的調整和治療作用。因此,本文將從中草藥對非洲豬瘟的防治機理和具體應用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為今后非洲豬瘟的防治提供理論基礎和科技支撐。
1 非洲豬瘟的概述
1921年,肯尼亞首次報道非洲豬瘟,并長期存在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該病也是我國重點防范的一類動物疫病。非洲豬瘟在病程上可表現為急性、亞急性、慢性及隱形感染,臨床多以高熱、壞死性皮炎和內臟器官嚴重出血為主要特征。非洲豬瘟病毒為雙鏈DNA病毒,它主要在感染豬的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中復制。非洲豬瘟病毒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感染家豬及野豬,不僅能在易感動物之間通過直接接觸傳播,還能夠通過血液和排泄物等進行傳播。目前,發現的DNA蟲媒病毒只有非洲豬瘟病毒,非洲鈍緣蜱和游走性鈍緣蜱是該病毒的保毒宿主和傳播媒介[1]。
2 非洲豬瘟防治的現狀
非洲豬瘟是一種急性高致死率的傳染病,目前還沒有相應可靠的特效藥及疫苗研發成功,所以對非洲豬瘟應采取預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在養殖過程中相關管理人員應當每天定時對飼養圈舍進行消毒,應根據消毒對象,輪換使用不同種類的消毒藥劑;嚴禁無關人員進出,控制場內飼養人員進出頻次,入場前做好隔離檢測,嚴防病毒隨人傳入;建立三級洗消制度,對進入養殖場的所有車輛、物料等進行三級徹底洗消,防治病毒隨物傳入;加強飼養管理,為豬提供充足的營養,加強飼料的貯存管理防止飼料發生霉變,還應在日糧中添加足夠微量元素以提升豬的免疫能力;在發病后應第一時間做好無害化處理,采取撲殺、深埋、焚燒等方式處理病死豬,對經檢測未感染和發病豬即刻分圈、分舍飼養,做好臨床實時監測,發現異常及時拔牙處理。
3 中草藥對非洲豬瘟防治的機理
豬汗腺很少,不能通過排汗來瀉熱,皮膚厚密,皮下脂肪厚,內熱不透,僅蹄叉間分布有少量汗腺,散熱困難,在癥狀上表現為高熱,初期熱邪導致清氣不降、濁氣上升、不食、嘔吐,隨著熱邪的入侵,熱毒熾盛于血分,易耗血動血,迫血妄行,溢于脈外,故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出血。非洲豬瘟屬于中獸醫學病因中的疫癘,主要是外感瘟邪戾氣而引起機體發病,從中醫辨證角度屬熱性病范疇,表現火熱、濕毒、熱毒。病豬的主要癥狀是發熱,這就說明機體正在發生正邪相爭的過程,正氣無法戰勝邪氣,機體病變會逐漸加劇,最后病畜死亡。瘀血出血屬于熱入血分,迫血妄行所致。非洲豬瘟一旦發病很難治療,所以防控非洲豬瘟應以預防為主,要從中獸醫的治未病的角度出發,對沒有患病的豬進行預防性用藥增加其正氣以提高免疫力。此外,還應將中藥制劑添加到飼料中,為豬只清熱解毒、補中益氣,從而達到提高豬機體抵抗力、預防非洲豬瘟的目的。
4 中藥復方在非洲豬瘟防治上的應用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標本兼治”是傳統中醫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在中醫理論體系中,機體正氣不足時,邪氣容易入體導致疾病的發生。《素問·刺法論》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強則抗病能力強。通過增強體質,使氣血充盛、陰陽調和,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中藥復方通過不同味藥的和諧統一,有機搭配,發揮各味藥的最大優勢,展現出能夠抑制非洲豬瘟病變的趨勢[2]。
機體的黏膜屏障、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是非特異性免疫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非洲豬瘟病毒入侵的主要部位在呼吸道和消化道,當豬群出現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以及生殖道黏膜受損(配種、分娩)后就更容易感染非洲豬瘟。中藥通過特異性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以及非特異性的機械和化學屏障對豬的黏膜屏障進行保護,其中SIgA含量多少與局部免疫功能直接相關。喬模、鞠寶玲等[3,4]的研究表明,清熱抗感沖劑、四君子湯等中藥復方能明顯提高刺激呼吸道、腸道的SIgA含量,對處于不同免疫狀態的動物都具有較好的提高效果。動物對外界病原(或抗原)的刺激產生免疫應答的主要部位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適度的免疫應答對于抵御病毒入侵是有利的,但非洲豬瘟引起的免疫應答過于強烈,導致豬群產生Ⅲ型超敏反應,引起廣泛的血管炎性反應,因此需要調節豬群對非洲豬瘟的免疫應答水平,避免免疫應答過度和免疫應答不足。鄧惠丹等[5]的研究指出中藥復方對豬只的自身免疫能力有顯著的改善作用。中藥通過強化自身免疫來調節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這對于非洲豬瘟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新式中藥復方“新溫康”配合保肝護腎的佐劑“解霉紅景天”使用對非洲豬瘟有獨特治療效果。其中“新溫康”組分為柴胡、黃芩、連翹、金銀花、桔梗、生地、葛根、玄參、麥冬、大黃、石膏、甘草,有清熱解毒、益氣生津、涼血散瘀的功效;“解霉紅景天”組分為紅景天、白術、茯苓、葛根、蒲公英、滑石,可以保護腸道黏膜、清腸排毒[6]。由四川農業大學新獸藥研究課題組研制的復方中藥“豬康散”,其組方為金銀花(甘肅)3%、連翹8%、板藍根20%、黃連(川)4%、黃芪10%、黃柏10%、大黃10%、白芍5%、石膏12%、知母7%、梔子7%、甘草4%。試驗結果表明“豬康散”通過提高豬瘟抗體水平、免疫球蛋白含量和增強B細胞的增殖反應等途徑,增強機體的體液免疫功能[5]。
中草藥是天然的動植物藥物,含有多酚、黃酮、生物堿等多種活性成分,無毒無殘留,對動物損害程度緩和。我國擁有豐富的中草藥資源,藥用植物已超過10,000種,充分利用中草藥資源,利用中獸醫辨證施治“治未病”的原理,綜合采用扶正袪邪增加抵抗能力,做好生物安全措施,通過消毒、清洗、隔離等手段預防非洲豬瘟是當前防控非洲豬瘟傳播行之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任杰,張建超,彭祿庭,等.非洲豬瘟及其病毒的診斷與防控[J].飼料博覽,2020(4):9-13.
[2] 王芝超,劉洋,呂新彪,等.消除大腸桿菌耐藥性的中藥復方研究進展[J].現代畜牧獸醫,2021(4):74-77.
[3] 喬模,王笈,閆麗萍,等.清熱抗感沖劑對大鼠分泌型SIgA水平的影響[J].中成藥,2007(11):1695-1697.
[4] 鞠寶玲,宋寶輝,唐小云,等.四君子湯對腸道菌群失調小鼠的調整作用及機制研究[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7(5):20-23.
[5] 鄧惠丹,陳倉良,鄧俊良,等.復方中藥"豬康散"對斷奶仔豬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獸醫學報,2013,33(5):742-745.
[6] 毛世香,黃金鳳,張方武,等.非洲豬瘟的衛氣營血辨證及防控[J].畜禽業,2021,32(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