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守峰,李奉山
摘要:豬藍耳病是一種危害極大的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患豬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困難以及繁殖障礙等癥狀,一旦暴發會給豬養殖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通過加強飼養管理與疫病防控工作,可以有效減少該病的發生。本文闡述了豬藍耳病的發生原因、臨床診斷以及防治措施等幾方面,以期為廣大養殖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豬藍耳病;臨床診斷;防治措施
近年來,我國的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集約化與規模化水平日益增加,生豬養殖是養殖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豬肉更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在養殖過程中,疾病一直是阻礙生豬養殖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幾年傳染性疾病的頻繁暴發,給生豬養殖帶來巨大的挑戰。豬藍耳病是養豬過程中備受關注的一類高致病性的傳染性疾病,其傳染性強,發病率高,死亡率高達80%~90%,甚至更高。若診斷防治不及時,極易引起大范圍暴發,造成大批量的生豬死亡,給養殖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了解豬藍耳病的發生原因,結合生產實際做出明確診斷,并進行合理的科學防控對降低該病的發生極為重要。
1 豬藍耳病的發病原因
1.1 病原學
豬藍耳病(又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是由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毒(PRRSV)引起的,該病毒屬于動脈炎病毒屬,外有囊膜,表面附有5nm左右的突起,呈卵圓形,直徑約為40~60nm。該病毒最初是由鼠動脈炎病毒脫酶后產生的變異毒株,通過野豬傳染給了家豬,患病豬與帶毒豬是主要的傳染源[1]。
1.2 傳播途徑
該病可以通過接觸、飛沫和交配傳播,還可以通過胎盤垂直傳播,被感染的帶毒豬是主要的傳染源。豬只通過接觸飼料、飼槽、水槽、運輸車輛、工具器械以及糞便和尿液等均可發生感染。易感豬接觸病毒后通過消化道、呼吸道、靜脈以及子宮等途徑發生全身感染。
1.3 發病機制與流行
豬感染豬藍耳病后有一定的潛伏期,根據不同體質豬、病毒感染程度的不同、飼養條件的好壞潛伏期也不盡相同,一般在3~37d,當豬的抵抗力下降或者發生應激時即可發病,還有一些發病最急的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即突然死亡。感染后的帶毒豬2~14周內接觸易感豬后即會發生傳播,懷孕母豬感染后期則會發生流產。該病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高溫季節較為多發,任何年齡段的豬都可發生感染,其中成年豬與母豬以及仔豬的發病率更高。豬藍耳病通常會通過銷售、交通等環節向鄉村、鄉鎮逐步擴散。
2 豬藍耳病的臨床癥狀
豬藍耳病根據發病急緩可分為急性型、慢性型和隱性型三種,不同的臨床類型癥狀不同。
2.1 急性型
患豬感染后臨床表現為咳嗽、食欲下降、發熱(可達40~42.5℃)以及氣喘、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有些病豬皮膚蒼白、貧血嚴重,有便秘、尿黃等癥狀。育肥豬被毛稀少、皮膚潮紅、耳部邊緣、腹部、尾部等出現大塊的紫色或者深紫色的斑點。種公豬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不振,被毛粗糙雜亂,配種繁殖能力受到影響,精子畸形、品質下降、帶毒。母豬體溫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廢絕、呼吸困難,懷孕3個月以上的母豬會出現流產、早產、死胎以及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礙,產后無乳,胎衣不下,以及產道分泌物增多。流產率極高,可達60%~80%。感染后母豬產下的仔豬體質弱,表現為腹式呼吸和呼吸困難癥,體溫升高明顯,伴有腹瀉、食欲廢絕、被毛粗亂,同時伴有共濟失調等神經癥狀[2],日漸消瘦,眼瞼部出現水腫,弱仔死亡率高達80%~100%,耐過的仔豬多數成為僵豬,生長發育遲緩。
2.2 慢性型
慢性型感染患豬的死亡率相對降低,主要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生產性能嚴重下降。母豬主要表現為繁殖障礙,流產率升高,抵抗力下降。患豬容易繼發鏈球菌、支原體以及傳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
2.3 隱性型
感染后的生豬未見明顯的臨床癥狀,但血清抗體的陽性率在30%~90%之間,因其沒有明顯癥狀,往往容易被忽視,是最危險的傳染源。在流行季節可引起整片區域或者整個豬場發病,大多數病豬表現為呼吸與繁殖系統癥狀的持續感染。
3 診斷
3.1 臨床綜合診斷
豬藍耳病的臨床癥狀較多,根據咳嗽、呼吸困難、高熱等特征癥狀可做出初步判斷。體溫高熱至少41℃以及上;耳部背面、邊緣以及腹、尾等部位的皮膚呈現深紫色;食欲下降或者廢絕,結膜炎,剖檢可見肺間葉或者心尖葉實質性病變。
3.2 實驗室診斷
對豬藍耳病的實驗室診斷主要依賴于RT-PCR方法的病毒識別技術,取病死豬肺部與淋巴結的病毒細胞進行RNA基因提取,通過反轉錄cDNA獲得特異性引物,進行病毒基因的擴增,更為精準地做出診斷。
4 豬藍耳病的防治措施
4.1 加強飼養管理工作
落實好飼養管理工作是生豬養殖過程中的關鍵一步,飼料對豬的健康生長影響很大。合理搭配飼料,充足的營養供應可以提高生豬的自身免疫力,增強其抗病能力。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還可以預防應激的發生,降低疾病感染的風險。此外,藍耳病和非洲豬瘟等烈性傳染性疾病可以通過飼料以及管理人員等進行傳播,做好飼料的安全質控和進出管理人員的管控,對防止疫病發生至關重要。在飼喂管理過程中應加強飼料配方的合理性,根據生豬不同的生長階段以及個體差異制定飼養策略,為豬只的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從飼養中降低疾病的發生。保證豬舍的飼養密度合理,生豬的生活空間應在0.8m2/頭以上,育成豬舍應保證在1.2m2/頭以上,并保證豬舍的溫度適宜,夏季注意防暑措施,減少高熱和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冬季做好保暖工作。在一批豬出欄后應對豬舍進行一次徹底全面的消毒工作,豬舍空置一段時間再進行下一批的養殖。
4.2 重視環境衛生與消毒
養殖場的環境衛生狀況是影響該場傳染性疾病傳播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環境衛生控制好的養殖場,其有效阻止病原菌滋生與傳播的能力較強,發生傳染疾病的風險則較低。在防止豬藍耳病等傳染病的過程中,豬場的定期清掃、消毒工作非常重要,在養殖中每天可進行1~2次的消毒工作,可選擇1∶(200~400)的戊二醛葵甲溴胺進行消毒,還可以通過1∶1,500的比例稀釋后對飲用水進行消毒,通過調整消毒劑的不同比例可以對豬場的不同區域以及不同的豬群進行消毒,可有效控制豬藍耳病毒的傳播。
4.3 進行疫苗接種預防
定期進行疫苗接種,根據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種程序、選擇合適的疫苗接種是有效預防豬藍耳病的措施。目前多選用滅活以及弱毒藍耳病疫苗進行接種,在12日齡時首免,30日齡時進行二免[3],疫苗接種結束后還應定期開展抗體水平監測,保證疫苗免疫的效果。
4.4 藥物防治
針對豬藍耳病目前尚未出現特效藥物,對于該病主要采取預防和緩解癥狀、防止繼發感染等手段進行治療。應重點關注的還是做好豬場的疾病防控以及提升機體免疫的工作。控制繼發感染主要通過使用抗生素類藥物,如在飼料中拌入頭孢菌素類、泰樂菌素等治療,也可選用150mg/kg的泰妙霉素和400mg/kg的阿莫西林與飼料混飼,連喂15d。在養殖中多使用黃芪多糖和VC等提高動物機體免疫力,而板藍根和雙黃連等中藥制劑對于緩解發熱癥狀有一定的效果。
4.5 疫情后的處理
豬藍耳病傳染性非常強,一旦發生疫情,很容易發生大規模暴發。對于發生疫情的豬場,應對患豬進行相應的淘汰,避免隱性感染豬成為永久傳染源。認真對場地進行徹底的消毒,可使用20%的生石灰對豬舍消毒,使用5%的氫氧化鈉溶液對豬場外部進行噴灑消毒。患豬的排泄物以及尸體等應進行無害化處理,嚴格控制傳染源的流通,避免造成更大范圍的感染。
5 結語
綜上所述,豬藍耳病的發生率很高,目前尚未出現特效治療藥物,在日常的飼養管理中應注重“防重于治”。了解該病的發病原因與傳播途徑,有效切斷傳染源,并做好臨床診斷工作,及時發現隔離、治療,防止疫病進行大規模的擴散,可以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生率,減少疫病給豬養殖業帶來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李彩霞.豬藍耳病防治[J].中國畜禽種業,2020,16(7):169.
[2] 羅朝麗.豬藍耳病的預防及治療[J].獸醫導刊,2021(4):181+187.
[3] 汪時勝.豬藍耳病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獸醫,2021,3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