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茜,劉 偉,陳佳美,慕永平,劉 平,徐 瑩
1 上海中醫藥大學 a.教學實驗中心,b.肝病研究所,上海 201203; 2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肝硬化科,上海 201203; 3 肝腎疾病病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 201203
慢性肝病是對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等緩慢發展、長期存在且持續損傷肝臟的疾病統稱。慢性肝病的發展是多因素影響的復雜過程,針對不同病因,目前臨床藥物治療多采用對癥處理,包括保肝、抗病毒、調節免疫、抗肝纖維化等[1]。由于長期慢性肝臟炎癥損傷,肝組織過度修復引起肝小葉結構及功能的喪失,形成肝纖維化,肝纖維化的持續進展導致肝硬化形成,在肝硬化的基礎上,肝癌的發生風險逐年遞增[2]。慢性肝病屬中醫學“脅痛”、“積證”、“黃疸”、“臌脹”等范疇,多由正氣虧虛,瘀血內結,肝經失養所致。扶正化瘀方是上海中醫藥大學自主研發并沿用多年的防治慢性肝病的有效驗方,在改善患者癥狀、緩解病情及防治并發癥等方面療效突出。方中包含丹參、冬蟲夏草、桃仁、松花粉、絞股藍、五味子,具有扶助正氣、活血祛瘀、益精養肝的功效。多項基礎研究發現其所含丹參素、丹酚酸B、迷迭香酸等物質可明顯改善肝纖維化程度,這也印證了其在臨床中的顯著療效。本文就扶正化瘀方治療慢性肝病的臨床及基礎研究作一綜述,希望對扶正化瘀方的后續研究有所幫助。
1.1 臨床研究 NAFLD指排除飲酒或其他明確的損肝因素外,導致的以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3]。 目前對NAFLD的治療以調整生活方式、調節脂質代謝及胰島素抵抗等為主[4]。許多中醫學者將扶正化瘀膠囊與保肝藥、胰島素增敏劑等聯合使用,取得了顯著療效。俞建平等[5]應用多烯磷脂酰膽堿聯合扶正化瘀膠囊治療NAFLD,發現聯合用藥組患者TC、TG、HDL、透明質酸、層粘連蛋白等指標均明顯改善。鄭偉等[6]在口服水飛薊賓膠囊的基礎上聯合扶正化瘀方治療中重度NAFLD患者,發現聯合用藥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及臨床癥狀改善均優于單藥水飛薊賓組。李亞等[7]采用吡格列酮聯合扶正化瘀方治療NAFLD,患者肝功能、肝纖維化、肝硬度、肝門靜脈及脾臟厚度等明顯改善。中醫學認為NAFLD由肝郁脾虛所致,與痰、瘀關系密切[8],臨床治療應注重扶正、驅邪并用,在保護肝細胞、胰島素增敏等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扶正化瘀膠囊可顯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減輕肝纖維化程度,抑制病情進展。
1.2 基礎研究 霍苗苗等[9]研究發現,扶正化瘀方可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血管緊張素Ⅱ-Ang 1型受體軸的活性延緩大鼠肝纖維化的發生及發展。Wang等[10]研究發現,扶正化瘀方可通過減輕實驗性營養性脂肪性肝炎小鼠IkB激酶β/核因子-κB、TGFβ1、Smad3和Smad4基因表達,上調抗纖維化基因Smad7表達以預防肝纖維化的發生。
2.1 臨床研究 肝纖維化是多種慢性肝病進展為肝硬化的共同病理過程[11],治療主要圍繞消除病因、控制炎癥、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等。祖國醫學認為,肝纖維化是由正氣虧虛,瘀血內阻引起。扶正化瘀方具有活血化瘀,扶助正氣的功效,在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的治療中優勢顯著。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本方,可顯著減輕病毒抑制后纖維化的繼續發展。Gui等[12]開展的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及安慰劑對照試驗表明,在有明顯纖維化或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扶正化瘀方聯合恩替卡韋治療較單用恩替卡韋治療,患者壞死性炎癥及纖維化改善更為顯著。謝宏晟等[13]研究發現在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患者中,扶正化瘀方聯合恩替卡韋治療組肝纖維化程度及影像學指標明顯優于單服恩替卡韋組。夏小芳等[14]應用扶正化瘀方聯合恩替卡韋治療不同證型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患者,發現聯合用藥較單用恩替卡韋肝硬度值降低更加顯著,且在正虛血瘀證、肝腎陰虛證患者中效果更優。王賀等[15]應用恩替卡韋聯合扶正化瘀膠囊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償期患者,結果顯示聯合治療組患者炎性因子、肝臟FibroScan值、肝功能等指標改善較單用恩替卡韋組更加顯著,且HBV DNA陰轉率更高。對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治療,兩藥聯合亦能發揮更優的效果,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6-17]。李洪等[18]研究發現,扶正化瘀方+苦參制劑+阿德福韋酯治療組患者HBV DNA、肝功能、肝門靜脈血流及肝纖維化指標緩解率均顯著高于單用阿德福韋酯組,表明兩藥聯合在治療中可發揮協同作用。李玉賢等[19]選取60例HBeAg陽性且病毒載量≥107拷貝/ml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發現扶正化瘀方+恩替卡韋+熊去氧膽酸治療對肝功能、HBV DNA、肝纖維化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善較恩替卡韋+熊去氧膽酸治療組更加明顯。
近年來,不少學者[20-25]基于文獻薈萃分析對抗病毒藥物聯合扶正化瘀膠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結果進行系統評價,結果顯示,聯合治療組患者ALT、AST、TBi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Al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透明質酸、Ⅲ型前膠原、血清Ⅳ型膠原、層粘連蛋白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肝硬度、門靜脈內徑、脾厚度及脾靜脈內徑明顯低于對照組;Child-Pugh評分優于對照組,且聯合用藥組未增加明顯不良反應。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20]發現,聯合用藥組患者HBV DNA陰轉率與對照組相比并無顯著差異,提示扶正化瘀膠囊并無抗病毒作用。
2.2 基礎研究 前期研究[26-27]發現,扶正化瘀方可通過調節TGFβ1及血小板衍生因子-BB以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減少肝細胞凋亡,減輕門靜脈高壓帶來的損傷,逆轉肝竇的毛細血管化等作用,從而減輕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程度。一項扶正化瘀方治療肝纖維化大鼠實驗[28]發現,服藥后大鼠體內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A)表達水平明顯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增殖降低,抑制了細胞因子及細胞外基質的合成,使肝臟炎癥及纖維化程度明顯改善。Wu等[29]通過網絡分析、轉錄組分析、細胞凋亡及蛋白表達分析等,探討扶正化瘀衍生物對肝實質細胞的保護作用和對肝星狀細胞活化的作用及其機制,結果表明,扶正化瘀方可有效抑制肝纖維化、保護肝細胞、改善肝功能,這一作用可能與其所含有活性化合物常春藤素、木犀草素和丹參醌ⅡA有關,且其抑制肝細胞凋亡的作用可能與調節磷脂酰肌醇3-激酶、細胞外調節蛋白激酶、裂解半胱天冬酶3及Bax/Bcl-w水平有關。易文華等[30]研究發現,扶正化瘀水溶液可顯著降低不同病理階段的CCL4大鼠肝臟細胞壞死及炎性細胞浸潤程度,從而減輕或逆轉肝纖維化程度,其機制可能與誘導活化的肝星狀細胞凋亡,使α-SMA蛋白表達下調有關。Tao等[31]觀察了扶正化瘀方對肝纖維化不同階段肝細胞凋亡及肝星狀細胞活化的影響,發現扶正化瘀方可減輕急性肝損傷及肝細胞凋亡,其機制主要為降低α-SMA表達和肝內羥脯氨酸含量以抑制肝纖維化進展。通過對扶正化瘀方中有效成分及潛在靶標的篩選,共發現8個(二氫丹參酮Ⅰ、五味子酯甲、五味子乙素、丹酚酸A、丹酚酸B、丹參酮Ⅱ-A、蟲草素和山奈酚)可顯著降低肝星狀細胞活性的有效成分,其中二氫丹參酮Ⅰ的抑制作用最強,主要機制為調節缺氧誘導因子1、PI3K-Akt、叉頭轉錄因子和趨化因子等[32]。張巍等[33]對比肝纖維化患者使用抗病毒藥物聯合扶正化瘀方治療前后IL-10、miR-122基因表達情況,結果顯示,扶正化瘀方+恩替卡韋+甘草酸單銨治療組患者IL-10、miR-122表達較恩替卡韋+甘草酸單銨組降低更加明顯。Pan等[34]研究發現,扶正化瘀方可下調TGFβ1/骨形態發生蛋白-7比例,并通過抑制p38 MAPK信號傳導途徑,導致活化的肝星狀細胞中上皮細胞-間充質轉化轉變為間充質-上皮細胞轉化,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逆轉肝纖維化進程。Hu等[35]對肝纖維化大鼠給予扶正化瘀方及其組成物,包括苦杏仁苷、冬蟲夏草多糖、絞股藍皂苷等,結果發現,扶正化瘀方較單用其組成物能夠更好地改善肝纖維化程度,調節肝纖維化引起的代謝紊亂,包括糖酵解/糖異生、葡萄糖-丙氨酸循環、色氨酸代謝及尿素循環等重要途徑,同時,扶正化瘀方還上調了Hk2、Adh1、Gpt等基因的表達,下調了Gs、Acss2等基因的表達,表明扶正化瘀方可通過改變代謝通路,調控相關代謝酶的基因表達,從而改善大鼠肝纖維化。吳眉等[36]對抗病毒治療有效的肝炎肝硬化患者給予扶正化瘀膠囊并觀察其肝硬化程度、肝功能及外周血細胞因子變化,結果顯示,患者肝硬度減輕,肝功能指標顯著下降。綜上所述,扶正化瘀方抗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的主要機制可能與抑制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α-SMA表達及p38 MAPK信號傳導途徑,調控相關代謝酶的基因表達,影響細胞因子及細胞外基質的合成,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血管緊張素Ⅱ-Ang 1型受體軸的活性,調節缺氧誘導因子1、PI3K-Akt、叉頭轉錄因子和趨化因子等密切相關。
研究[37]發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藥物聯合扶正化瘀膠囊治療,其肝癌發生風險明顯降低。在探討相關機制的研究中,任公平等[38]給予肝癌前病變大鼠扶正化瘀方,發現可有效抑制病情進展,其機制主要為調控c-myc mRNA及細胞周期蛋白D1、細胞周期素依賴性激酶4等的表達,控制細胞周期進程,以達到預防肝癌的作用。基質金屬蛋白酶(MMP)3可破壞腫瘤細胞轉移過程中組織保護屏障,內皮細胞特異分子-1(ESM-1)可抑制免疫及促進淋巴、血管新生,兩者均可用來評價肝癌預后。劉蓮等[39]給予肝癌患者扶正化瘀片后觀察MMP-3和ESM-1表達情況,發現服用中藥患者MMP-3和ESM-1表達均顯著降低,證實了扶正化瘀方在肝癌治療中的有效性。在2種肝癌細胞株(QGY-7701、BEL-7402)的體外實驗中[40]發現,濃度在0.5%~20%的扶正化瘀含藥血清可顯著抑制肝癌細胞增殖,其作用與濃度之間具有相關性,且隨著血清含藥濃度的升高,TGFβ1/Smads通路相關蛋白表達的干預作用越明顯。
綜上所述,扶正化瘀方在多種慢性肝病的臨床治療中療效顯著,與其相關的研究多集中在肝纖維化及肝硬化。中醫學認為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的發生與正氣虧虛,瘀血內阻,肝精不足有關,扶正化瘀方在治療由正虛瘀阻導致的肝纖維化方面療效顯著。目前,相關研究已證實扶正化瘀方可通過調節多種靶點及信號通路抑制肝纖維化從而抑制慢性肝病進展,但其藥效物質基礎仍不完全明確,因此,研究扶正化瘀方中主要的藥效活性成分、配伍規律,闡明其對肝內多種細胞的調控機制將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關茜負責查閱文章,撰寫論文;劉偉、陳佳美、慕永平參與查閱文獻,修改論文;徐瑩、劉平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