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力甫江·阿布都克熱木
(克州平原林場,新疆 阿圖什 845350)
本文以我國新疆南疆地區為例,探討了現代林業育苗栽培管理技術的應用,該地區的氣候干旱,土壤具有較高的鹽堿量,缺水現象嚴重,需要通過林業育苗栽培管理工作的開展,有效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容器育苗是現代林業發展過程中,比較廣泛應用的育苗技術之一,其中最為常見的應用材料為無紡布及類似材質的布料,能夠提高林業育苗質量。在具體操作中,即是育苗人員將苗種放置在無紡布中進行有效的密封,再將含有苗種的無紡布存放在特制的容器當中,經過焊接填充后,可進行移栽。這種育苗技術所用材料的硬度較大,有利于自動制作容器,并方便焊接,適用于新疆地區的大規模林業造林工程。其培育出的苗木具有根系粗壯、生長質量優良的特點。
插條技術是現代林業育苗栽培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其一般適合在春季和夏季苗木栽培活動中應用。這是由于在春夏季節,氣候條件較為優越,栽培環境濕潤且溫度適宜,能夠充分保障苗木在栽培后有效的發芽,可阻礙一定程度上提高苗木栽培的存活率。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育苗人員則應當確定土壤的濕潤程度,避免因土壤過度干燥而造成苗木枯死,所以其可采用壟作的方式確保土壤中含有的水分。在栽種后育苗人員為保障苗木的健康合理生長,應當定期進行修剪作業,以確保苗木能夠得到足夠的養分供應。
現代林業育苗栽培還可采用分植技術,即是將苗木的各個部分進行拆分,將其作為原料進行栽培。該技術的操作較為簡便,因苗木的生長速度較快,因此在實際運用中可提高造林工程的開展效率。通常情況下,其比較適合運用在苗木稀缺區域的栽培。不過在實施栽培技術時,育苗人員需要保障土壤的濕潤度以及疏松情況符合栽培要求,進而提高苗木栽培的成活率。
整體栽苗技術則是指在育苗過程中,通過選擇根系相對完好的苗種開展培育栽培。在新疆地區環境比較惡劣的區域內采用該育苗栽培技術,能夠充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提升林業造林栽培工程的質量。在實施時,育苗人員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確保培育苗種根系的完整性,不能出現損傷情況。同時還要合理利用各種育苗資源,降低苗木培育和栽培成本。
在林業育苗工作的具體開展過程當中,需要合理選擇育苗樹種,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種植區域的地理環境合理選擇樹苗,從而提升樹苗存活率。與此同時,在對樹苗進行選擇時,還需要對苗圃地培育資金以及面積等相關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從而降低市場風險。苗圃土地可以為苗木生長提供具體的場地,從而保障苗木的健康生長。對此,為了使苗木成活率得到有效提高,需要認真選擇苗圃土地,確保土地的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以及光照條件良好,從而提升幼苗質量。
在林業育苗過程當中,催芽是十分重要的一項環節,需要科學控制赤霉素濃度,以此來提升出芽率。一旦赤霉素濃度過高或過低,將會影響到苗木出芽率,而當樹種不同時對濃度需求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相關種植人員需要對樹種的浸泡催芽溫度進行控制,具體需要將溫度控制在20-24℃。
首先,針對首次開辟的苗圃,相關種植人員需要提前一年進行土壤深耕操作,具體需要在前年6-8月份。等到入秋之后,種植人員需要對土壤再次進行翻耕,然后開展育苗栽培工作。如果苗圃地被使用,需要在移出樹苗后及時進行翻耕,清除土壤內的樹根以及相關雜物,結合土壤肥力有效進行輪作和休作。在具體輪作時期,應在夏季伏雨季時期有效開展土壤翻耕操作,如果要進行播種綠肥,需要在土壤當中播撒足夠養料。其次,在對土壤進行改良時,可以具體采取客土法或進行施肥處理,結合土壤性質向其中加入營養物質。例如,當土壤為沙質時,可以對泥炭土進行混合,同時還需要在黏性和酸性等土壤當中添加草木灰。而針對堿性土壤,需要在其中加入松林土,從而使土壤肥力得到提升。
在實際進行整地工作時,相關種植人員需要做到科學整地,以此來為播種環節打好基礎。具體來說,在開展林業種植工作前,首先需要對現有土地進行深耕和平整處理,同時還需要灌足凍水。一旦育苗區域發生降雪,則需要在秋季前完成征地任務,并在來年春季進行耙地。
合理密植主要是指將樹木在單位面積內進行栽植,并合理控制樹木的行距和株距,確保植株能夠健康生長。通過保證合理密植可以提升樹木的通風性,并使樹木能夠獲得充足水分和良好的陽光照射。相關種植人員需要對地力和空間進行科學搭配,從而促進樹木的自由生長,使作物產量得到提升
在苗期需要為幼苗進行有效栽培和管理,并要為其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充足營養,從而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為日后進行移栽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在苗木出土之前,相關種植人員需要定期進行除草,并有效完成中耕除草工作。當苗木長齊后,應該將那些長勢較弱的幼株進行去除,并將長勢壯的幼株進行留存,從而確保完成相關的間苗工作。相關種植人員應在降雨后有效進行松土除草處理,使土壤透氣性得到提升。在幼苗種植早期,需要對其施加充足底肥,而降雨量充足將會導致雜草生長十分旺盛,對此,種植人員需要定期進行除草。其次,在對新苗進行種植后,相關種植人員需要及時進行追肥處理,追肥頻率應保持每年3次,并在苗出齊之后的第一個月首次進行追肥,具體需要對磷肥和氮肥進行施用,當間隔時間達到15天左右后,種植人員需要對溝施法進行應用,有效完成施肥操作。最后,相關種植人員需要做到幼苗的灌溉工作。詳細來說,種植人員需要在土壤上凍前有效對幼苗進行灌溉,這樣可以確保苗木安全越冬。而在夏季,種植人員可以適當增加灌溉次數,通常應該控制在7-8次。
在浸泡種子時,植株可對沼液內的營養成分進行持續吸收。而沼液是經過發酵形成的速效水肥,因此在將種子浸泡后可以加快苗木代謝,為苗木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并使光和作用效果得到提高。在具體應用此項技術時,需要按照科學比例有效融合沼液和清水,并均勻攪拌,放置一段時間后去除沉淀雜質。除此之外,在噴霧裝置當中還需要放置經過澄清處理后的沼液,將其在葉面進行施肥,并控制施肥比例和施肥次數,從而提升施肥效果。
在林木生長過程當中,病蟲害具有十分嚴重的危害,多數病蟲主要為蛀蟲或紅蜘蛛等,如果只采用藥物治理手段往往無法達到根治目的。而且藥物還容易影響植株的健康生長,一旦農藥殘留超標將會危害到大眾的生命健康。所以,在病蟲害防治過程當中,需要對化學方式減少使用。相關種植人員可使用過濾沼液,按照一定密度進行噴灑作業,從而對病蟲害進行防治。而在對沼液進行噴灑時,需要確保天氣晴朗,避免降水天氣對沼液作用發揮產生不利影響。
為了使育苗成活率得到有效提高,相關種植人員需要做好準備工作,對種子進行合理貯藏,并平整播種地塊,對土壤進行消毒,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合理施肥,對苗床進行處理,保證灌溉充分,對育苗地的濕潤度進行有效控制,從而為苗木生長創造有利條件。當苗木出土之后,種植人員需要合理使用藥劑進行消毒,從而防治相關病蟲害問題。除此之外,種植人員還應對苗木的實際生長需求以及土壤現狀進行明確,將各類雜草及時進行鏟除。一般來說,當幼苗長出葉子后,需要按照30天的間隔期進行松土除草。而且在這之后,種植人員還需要及時間苗,鏟除生長較弱的幼苗,并按照合理密度對林苗數量進行控制。當長出幼苗后,種植人員還需要及時追肥,并結合幼苗的具體生長期,采取溝施法進行追肥。在養護幼苗的過程當中,種植人員需要做好殺毒和施肥等工作,從而進一步提升育苗質量和產量。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合理運用現代林業育苗栽培管理技術,比如容器育苗栽培技術、插條育苗栽培技術、分植育苗栽培技術、整體栽苗技術等。并要明確樹種及苗圃選擇、催芽和播種、土地選擇、整體、合理,密植等林業育苗栽培管理的重點內容,提出苗期管理、施肥管理、病蟲害防治、養護管理等策略,發揮出技術的應用優勢,從而提升育苗質量和栽培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