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鈺爽
(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95)
中國古代農業文明高度發達,創造出《齊民要術》、《農桑輯要》等一大批農業巨著,總結出詳細繁復的農業種植經驗,至明清時期,中國傳統農學發展到頂峰。但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阻斷了中國同西方世界的交流,雖有少數傳教士來華介紹西方農學,但大體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失去了吸收、借鑒世界先進文化的機會。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舉國上下在社會震動中求變求新,逐漸意識到農業是工商業發展的先決條件,振興與改良傳統農業的呼聲日益高漲。蠶絲作為國際大宗貿易商品,其經濟收益使知識分子們開始正視中外蠶絲商品之間客觀存在的差距,努力發展蠶桑教育。無數學生負笈求學,遠渡海外,求取西方先進文化經驗,其中甲午戰后留日學生數量最多,形成熱潮,對中國近代蠶桑業改良帶來巨大的影響。
中國一直以絲織業發達聞名,蠶桑養殖方面有悠久的歷史,絲也是中國出口貿易的重要產品之一,自明代至甲午戰前,中國一直主導著國際生絲市場。南方蠶桑發達地區,女未及?,即習育桑。然而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的生絲出口量卻出現大量削減,中國絲在國外市場不再受追捧。十九世紀末期,中國凈絲出口的數量,平均每年減少二百萬斛,而亂絲出口的數量卻平均每年增多百十萬斤。商品質量引得洋商諸多挑剔,甚至到“不屑購置”的地步。與此同時,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吸取近代科學技術,改進蠶絲生產工藝,使得日產蠶絲在國際市場上逐步取代了中國蠶絲。同時,法、意、美、印等國家也通過引進蠶種、改良機器設備、加強教育等不同方式扶植本國蠶桑業,中國未經改良的土法制蠶絲在國際市場上逐漸衰敗,陷入競爭劣勢。
國際市場表現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國傳統蠶桑業一直是小農喂養,土種土法培育,存在蠶種不佳、養法不精、飼葉不足等缺陷。這造成土種蠶絲與國外改良蠶絲相比,有收繭少,產量低;產絲短,緯度細,解舒不良,繅絲困難,折損率高;成品不佳,勻度及絲長均不及的問題。同時土種采用原始方法制造,未進行過嚴格的消毒,故會造成病毒流傳,常給蠶農帶來損失;而且還有品種混雜,近親繁育,蠶種退化等問題,一直威脅著傳統蠶桑養殖。盡管蠶農在實踐中摸索出“灰水浴”、“鹽水浴”、“天浴”等方法來減少蠶病發生,但更為先進的蠶業科技一直未曾發生。發展至清朝末年,傳統的生產與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競爭的需要,古老的蠶桑業陷入亟待改良的危局之中。
洋務運動失敗后,在中西農業發展差距日益明顯的情況下,社會各界把改革的目光從工業、商業投向了傳統農業,近代農業改良思想被清末知識分子群體重視起來。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就建議“參仿西法”:“泰西各國講求樹藝、農桑、養蠶、畜牧、機器、耕種、化瘠為肥,一切善法”編為專書,傳諸百姓。到戊戌變法之際,人們普遍開始看到中外農業發展上的巨大差別,農業改良思潮興起。1895年,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二書》中明確提出了學習西方近代農業的具體意見:“外國講求樹藝,城邑聚落皆有農學會,查土質,辯物宜,入會則自百谷、花木果蔬、牛羊畜牧,而族其異等田樣各等,機車各式,農夫人人可以講求。……吾地大物博,但講之未至,宜命使者擇其農書,遍于城鎮設為農會,督以農官。農人力薄,國家助之。”在《農會報序》中,梁啟超提出要提高農業生產力,就必須向西方學習,“近師日本,以考其通變之所由遠撅歐墨美,以得其立法之所自”。
康有為、梁啟超、張謇等大批有識之士紛紛介紹西方的農業科技和工具設施,申說學習西方近代農業的必要性,提出效仿的具體化意見,反映出當時知識精英熱切希望以西方學問來改進中國農業,解決中國農業困境的心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分別頒布諭令“獎勵農工商業”和“設立農工商局”,作為戊戌變法的重要經濟政策之一推向全國。其主要內容包含:地方官切實保護發展地方農業,且要“兼采中西各法”;設立官辦機構,農工商局及民間社團農會,加強對農業改良的管理和指導,調動民間人士的積極性;支持編纂刊印西方各國的涉農書籍,學習西方農技知識。隨后的新政中,光緒皇帝更是開始重視農業人才培養,陸續頒布有關政策法規,推行農業教育改革。光緒三十年(1904年)一月十三日頒發《奏定實業學堂通則》,開啟了近代大規模興辦農業學堂的序幕。受此通則影響,各個省內興辦多個農業學堂,成為農業教育興起的標志,留學生也開始選擇農科,中國農業開始走上科技改良之路。
中國蠶絲品質日漸下滑的同時,日本、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卻通過改良蠶種,更新機器等手段,振興本國的蠶業,往世界蠶絲市場上輸出商品,將以往中國在這一市場上的利潤幾乎瓜分殆盡。尤其是日本,在這一時期國際蠶絲市場上表現亮眼,“早在1897年日本出口蠶絲的價值已經超出中國,至1907年更是在數量上也凌駕于中國蠶絲出口量之上。”
日本的養蠶技術也源于中國,晚清以前并未與中國有較大差別。直到明治時期,日本蠶絲生產受到重視,開始學習歐洲先進養蠶方法和防治蠶病的技術,在蠶業科技方面取得不少成果。1884年日本設立了農務局蠶病試驗場。1892年成立大日本蠶絲會,通過開展研究和學習推廣國外新技術,使蠶絲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04年日本農商務省京都蠶業講習所的技師石波繁引氏發現了蠶的雌雄判別法。1906年外山龜太郎提出了蠶的一代雜交種利用法。1915年荒木武雄、三浦英太郎確定了蠶的人工孵化法。其他還有制定法律法規;更新推廣先進蠶桑機器等手段。事實上,到20世紀初,日本的蠶業技術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許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成為世界絲業之最發達國家之一,在國際生絲市場上成為霸主。這使得國內有識之士感到,要改變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蠶絲為日本所奪的局面,學習先進科技,以改變中國蠶業現狀已刻不容緩。
甲午戰后,西學東漸思潮漸興。在時局的感召下,清政府曾出臺過諸多利于學生留學的措施。1896年,清政府首次下令各省官派學生出洋學習,廣東、湖南省份相繼從公費中撥款派出學童。1905年,清政府下令正式廢除科舉制度,同時大力提倡留學日本,允諾留學歸來后有機會獲得賞與舉人、進士等頭銜,由政府分配各種官職。入仕途徑改變導致留學人數猛增。在留學方向的選擇上,出于地緣優勢,日本成為首選。張之洞曾說“至游學之國,西洋遠不如東洋”。由于日本“去華近,路近省費,可多遣,易考察東文舊文近于中文,易通曉西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加之兩國在歷史文化、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等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且日本明治維新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近在眼前,因此,在世紀初赴日學習、考察蔚然成風,公私留學生大批涌入日本。作為農業發達的國家,農桑并舉是中國歷來的傳統,同時蠶絲還是中國大宗出口產品之一,在留學科目的選擇上,蠶桑教育也成為留學生們的關注重點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到1908年,在日本學習農學的中國留學生已達300余名,他們主要在東京帝國大學農科、札幌農學校、東亞蠶業學校、信濃蠶業學校、盛岡高等農林學校、大阪府立農學校、東京蠶業講習所、京都蠶業講習所等學校就讀,其中就有不少學習改良蠶桑養殖技術。其中著名的有后擔任浙江高等蠶絲學校校長的朱顯邦和江蘇女子蠶業學校校長的鄭辟疆以及鄒景衡、費達生等人。
去日學生們通過學習,逐漸意識到蠶絲業的興衰取決于對科技的應用程度,尤為迫切的是更新廣大蠶農的養蠶知識,普及蠶桑教育。他們用辦學辦報等手段,加大教育普及,深刻影響和改變了近代中國蠶桑業的發展趨向。
2.2.1 辦報譯書
留日學生從事最多的就是翻譯新書,近代中國亟待西學傳播,所以譯書規模空前,留學生在這方面的工作尤其值得肯定。當時,農學著作大批由日文翻譯而來,其中包含許多蠶業著作。1898年羅振玉從日文中譯出佐佐木忠郎編的《微粒子病肉眼檢定法》一卷、《蠶外紀》二卷,隨后,又譯出藤井豐八的《日本農商省試驗蠶病成績表》,留學生林在南譯出《屑蠶拱絲論》等等。同時,隨著留日學生返國任教,許多日文著作被帶入國內,并用作講義或參考書,其中較重要的有水野五郎的《蠶種論》、《蠶兒論》、梅谷與七郎的《蠶種學》、池田榮大郎的《蠶品種論》、田中義磨的《蠶的遺傳講話》、勝木喜董的《蠶種稀鹽酸人工孵化法》等 。日本有關蠶絲著作的翻譯以及原版書的選用,對近代蠶絲技術在中國的傳播起過重要的作用。
2.2.2 辦學
留學生歸國后還積極設立蠶桑學校。根據光緒三十年(1904 年)正式頒布實施的癸卯學制,蠶桑學堂作為農業學堂中的一類,分為初等蠶桑學堂、中等蠶桑學堂、高等農業學堂三等。初等學堂主要培養從事生產的技術人員,傳授基礎的蠶桑知識;中等學堂主要培養高級技術人才;而高等學堂則進一步培養能夠從事管理的綜合性人才。此外還有蠶桑講習所與蠶桑傳習所,進行對蠶學教師或從業人員的短期培訓。留學生們對辦學的熱情,極大推動了蠶桑教育的發展。如宣統二年(1909年)留日女學生劉青霞的創建乙種蠶桑學校。劉青霞曾在日本橫濱留學考查,回國后便致力于發展教育,創辦學校。乙種蠶桑學校辦于河南尉氏縣城小東門內陸北蓬池書院舊址,以養蠶栽桑為主要課目,經費依照高等小學校的辦學要求,由官費改為半官費,尉氏縣乙種蠶桑學校一直開辦到民國十二年(1933年)。
除熱心辦學,許多留學生還積極投身教育工作,如留日學生王傳沙,為推進新學,他協助革新派人士劉青蓮、宋經裕、李顯白等,于1907年先后創辦了公立高等小學堂、女子小學堂、黑石關蠶桑學堂及回郭鎮工藝學堂。鄧州蠶桑實業中學堂、河北中等蠶桑實業學堂也各有一名留日畢業生擔任教職員。
同時,清末我國國內開辦的幾所高等農業學堂的專業課程教師也大多從日本請來,參照日本的教學計劃設置學校課程。應聘來華教學的日本教習,1903年為148人,次年達到234人,1909年更增至549人,教習遍布我國22省,其中以京師、直隸及江蘇、湖北、四川、廣東等省最多,一般在高等農業學堂教授農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如在我國率先培育良種的浙江蠶學館,其校長朱顯邦是1905-1910年赴日的蠶學留學生,回國后任浙江蠶學館教員,后成為校長,在其任職期間,建立新的規章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聘請留日學生倪紹雯為教務主任,劉啟周為教師。后在日籍教師的幫助下,該校培育出四個新的蠶種,使杭州成為當時改良蠶種最主要的生產地之一。
2.2.3 創立農會
近代著名農會中,也有留日學生的身影,農會及農報,對農業改良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896年夏秋之際,羅振玉與會稽徐樹蘭、吳縣蔣伯斧、如皋朱祖榮等在上海發起組織農學會(后改為務農會),會中成員復雜,既有洋務派、維新派人士,更有許多農科留學生。務農會主要精力放在辦農報、譯農書上,出版《農學報》和《農學叢書》。因此,他們對近代農業發展的主要貢獻即在于引進和宣傳國外先進的農業科技,引導國人放眼看世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復興中國農業。另一個主要是由留學生發起的一個專業性學術團體是中華農學會,它成立的目的是“研究學術,圖農業之發揮;普及知識,求農事之改進”,1916年,從國外學農歸來的王舜成(日本東京帝大農科畢業,蘇州農校校長)、陳嶸(日本北海道帝大農科畢業,浙江農校校長)、過探先(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碩士,南京農校校長)、唐昌治(1907 年赴日本東京農業大學留學)等發起組織中華農學會,并于1918年創辦《中華農學會報》。由于會報專業性強,內容豐富,訂閱者極其踴躍,國外訂購和函請交流者也絡繹不絕,被公認為是當時國內重要會報之一。
曾任浙江稻麥改良場場長的莫定森在《新農業》創刊號發表的演說詞中指出“查吾國農業推廣中最有成績者,闕為蠶業”,這說明,包括近代留學生在內的蠶桑業從業者、教育者、文化傳播者們的努力成效顯著。首先,留日熱潮培養了一批蠶桑方面的專業人才,為當時及日后中國的蠶桑教育的發展儲備了人才;其次,通過辦學興教的努力,中國蠶桑業在利用新法飼蠶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學堂所制之絲最為精良,甚至媲美他國優質生絲,提高了我國蠶絲的國際競爭力。最后,包括廣大留學生在內的近代眾多仁人志士,對新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盡管留日學生做出的努力對清末蠶桑業發展還只是初步的,但其在傳播和推廣的過程中,為蠶業科技與農民的結合創造了條件,開辟了蠶桑業未來發展廣闊的前景。
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留學生對蠶桑業發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晚清以降,內憂外患,社會陷入了持續動蕩之中,留學生盡管激量增長,但規模仍舊不大,且海外留學面臨諸多困難,很多留學生都難以完成學業或僅完成速成學科,具體到發展蠶桑業上,留學生們盡管帶來了一些改變,但在此后長期的戰爭炮火中,中國蠶桑業也并未如愿實現復興。同時,仿照日本的辦學模式,學習日本技術,再國內興辦新式學堂、著書譯說等活動都是首次開展,處在發展與完善的過程之中,難免存在與實際國情不相適應,以至于出現矛盾需要調整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蠶桑業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