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佳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
丘北縣地處云南省東南部,最高海拔可達2501.8m,最低海拔可達782m,地形地貌較為復雜,自然條件具有較大差異,立體氣候特點鮮明,全年均可進行馬鈴薯栽培種植。海拔超過1700m地區,夏秋季節氣候涼爽,適合栽培種植馬鈴薯。海拔不足1500m地區,冬春季節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適合栽培種植冬種馬鈴薯,所以,云南丘北地區也擁有時間、空間與地理等方面的優勢,發展種植冬種馬鈴薯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也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關鍵途徑之一。
冬種馬鈴薯栽培種植期間,優選良種屬于非常重要的環節。適合文山地區栽培種植的冬種馬鈴薯品種,需以早熟、穩產和高產品種為主,且具有較高的綜合抗病性,保證品質。
種植地塊選擇方面,需保證土層深厚、肥沃和疏松,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且排灌方便。整地方面,應保證深耕細耙,確保土地可以符合地平、土地的標準。
種薯選擇方面,需保證品質優良、無病蟲害,且優質、高產,不存在傷痕,并采取脫毒處理。播種之前,需完成催芽操作,保證種薯帶有1cm大小的壯芽,盡可能以重量介于30-50g之間的小薯整薯完成播種,若較大可采取切塊處理,并使用0.1%高錳酸鉀溶液,或是75%酒精對切塊進行浸泡消毒,所切薯塊所具有的芽眼需超過2個,并使用草木灰或是煤灰對切口進行均勻涂抹,晾曬之后可用于比重,播種量控制介于300-350kg/畝。
冬種馬鈴薯栽培種植期間,生長期階段,會生出較多莖葉與塊莖,所以,所需營養物質也相對較多,對氮磷鉀元素的需求同樣十分重要。馬鈴薯生長發育期間,氮素供應直接影響產量形成,并促進綠葉可以完成更多的光合作用。磷素供應則直接影響塊莖形成以及淀粉積累,同樣不可或缺。氮磷保持充足供應的同時,鉀素供應則會對前期碳水化合物同化以及后期由下向上塊莖運輸以及淀粉積累均發揮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氮、磷、鉀元素吸收率需控制保持在5∶2∶11。此外,施足基肥同樣影響著冬種馬鈴薯增產。通常情況下,施腐熟有機肥,總量控制在15.0-22.5t/hm2,復合肥搭配施加過磷酸鈣與硫酸鉀,施純N、P2O5、K2O的量控制保持在225、90、495t/hm2。化肥選用方面,以緩控釋肥為主,可保證冬種馬鈴薯整體產量和品質。
位于文山州,冬種馬鈴薯播種時間上,多以10月下旬到12月上旬時間段為主。海拔不超過1000m地區,適宜進行早播,時間控制不超過11月上旬,避免中后期遇到高溫,對薯塊膨大產生影響;海拔超過1000m地區,多在12月上旬完成播種,避免早播出苗之后,遇到霜雪災害。種植方式和規格方面,具體涵蓋:第一,單壟單行種植,位于田間開淺溝,播種完成之后覆土起壟,中耕培土之后成高壟。行距方面,控制介于70-80cm,株距方面,控制介于22-28cm。第二,寬窄行高壟雙行種植,寬行距保持控制在80cm,窄行距保持控制在30cm,株距方面,控制介于22-28cm,播種溝中兩側交錯播種,一次性覆土起高壟。
出苗之后,及時破膜引苗,并使用泥土對苗空周圍地膜進行封閉嚴實,避免漏氣導入雨水進入,或是雜草生長。
馬鈴薯初期之后,需及時完成查苗、補苗,充分保證全苗。播種期間,對多余薯塊種植到田間地頭,用于補苗。出苗總數相對較多,每穴可保留壯苗控制介于1-2株為宜。
播種直至出苗所需時間相對較長,出苗之后,及時通過清糞水與少量氮素化肥完成追肥處理,保證幼苗可以保持快速生長。基于病蟲防治,苗期階段,以噴施尿素為主,中后期階段,以噴施磷酸二氫鉀為主。
落實無公害生產,對病蟲害進行及時準確的預測預報,對農藥加以科學合理使用,嚴禁選擇高殘留與高度農藥,應保證農藥低殘留與低毒且安全有效,盡可能以生物農藥與礦物質農藥為主,并對用藥次數、總量與時間等加以重點關注,避免出現農藥殘留超標等情況。
播種前后階段,灌跑馬水濕潤土壤,并選用乙草胺,總量控制在1500g/hm2,并兌水kg/hm2,噴霧畦面完成防治。
對苗期產生危害影響的蟲害,多以蚜蟲和地老虎為主。地老虎咬苗,會導致缺株斷壟的情況,可選用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濃度為50%,進行噴霧防治;或是選用敵百蟲粉劑30kg/hm2,濃度為2.5%,搭配細土150kg/hm2,共同制成毒土或是灌根進行防治;或是選用樂斯本1000倍液,進行灌根防治。蚜蟲防治,可選用敵敵畏,總量控制在2250g/hm2;或是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濃度為10%,總量控制在150~225g/hm2,并兌水900kg/hm2,進行噴霧防治。
冬種馬鈴薯栽培種植期間,位于中后期階段較易出現病害,且多以晚疫病、青枯病、霜霉病等為主。發病初期階段,選用甲霜靈800倍液或是代森錳鋅500倍液,在晴朗天氣露水干時,完成均勻噴霧防治。發生青枯病則需對整株進行拔除,并采取集中焚燒處理,或是選用石灰水4000倍液,濃度為20%,農用鏈霉素500倍液,濃度為72%,可殺得濃度為77%,完成噴防。同時,位于病學和周圍位置,均勻撒石灰。或是選用福爾馬林溶液,濃度為0.5%,進行灌根消毒,并噴施100mg/kg農用鏈霉素,完成有效防治,避免病害繼續擴散蔓延。對于晚疫病,選用金霜多米爾,總量控制在1500g/hm2,或是選用甲霜靈錳鋅,濃度為58%,總量控制在1800g/hm2,兌水600倍液,完成噴防。
冬種馬鈴薯栽培種植期間,會受到霜凍冷害的影響,嚴重情況下可導致凍傷或凍死。所以,可通過健身栽培或是農業措施,對凍害進行有效防治或是緩解。
第一,防徒長。現蕾期,即播種后50-70d,選用多效挫,濃度為15%,總量控制在525g/hm2,兌水900kg/hm2,完成均勻噴霧,可對植株徒長進行有效防治,促進橫向生長,確保植株矮化,且莖干粗壯、葉片厚實濃綠,抗寒力、抗逆性有效提高,使霜凍寒害明顯減輕。同時,促進地下部生長,使塊莖可以快速膨大,充分保證產量。
第二,增施熱性肥料。對熱性肥料以及含鉀肥料進行合理增施,由于熱性肥料能夠使低溫得到明顯提高,鉀則會對細胞透性產生相應的影響,使細胞濃度得到提高,抗寒性進而得到提高。
第三,灌水保溫。寒流降溫天氣出現前1-2d,位于畦溝灌半溝水,使畦面保持濕潤,促使土壤熱容量可以得到提高,使導熱率得到減小,保證地溫,避免發生嚴重凍害,寒流之后需及時排干水。
第四,熏煙驅霜。霜凍出現當夜23點,采用簡易火堆,添加玉米秸稈或是木屑,并潑少量柴油等,覆蓋少量細土,1hm2防治75個為標準,采取熏煙處理,實現對小氣候的調整,做到驅霜防霜。
第五,及時洗霜減輕凍害。下霜之后,需及時巡查。植株有霜的情況下,立即位于清晨化霜之前,完成噴水洗霜操作,降低溫差,避免出現嚴重凍害。
冬種馬鈴薯植株不再生長,且莖葉變得枯黃,塊莖和匍匐莖保持分離,比重大,淀粉、蛋白質與干物質含量保持最高限度,水分含量明顯降低的情況下,則屬于實用塊莖最佳收獲期。收獲時間提前,塊莖并未發育成熟,產量無法得到保證;收獲時間延后,品質則難以得到充分保證。收獲應該以晴朗天氣為主,收獲之后放置于陰涼通風位置,攤薄晾干,避免曝曬導致芽眼發生老化等,從而對品質產生影響。挖、裝、運等環節,需盡可能保證不會對薯皮造成破壞,減少損傷,充分保證商品率。
綜上所述,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冬種馬鈴薯也成為云南文山冬季農業重要的開發項目,不僅可以提高復種指數,同樣可促進農民增收。所以,冬種馬鈴薯栽培種植期間,務必對高產栽培技術加以科學合理運用,為冬種馬鈴薯栽培種植提供良好的技術保障,保證產量和品質的同時,提高冬種馬鈴薯種植經濟效益,促進農民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