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榮久
2019年10月4日,一艘滿載集裝箱的貨輪緩緩駛離上海洋山港碼頭,船身與裝載的集裝箱倒影映照在海面上,仿佛一座移動的“海上城市”。
2021年,筆者參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承擔的國家“開放經濟學”教材的編著任務,其中一個章節是就“馬克思主義開放理論與實踐”進行研究。通過學術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這一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必然提出的箴言。
“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符合馬克思社會主義國家更加開放的判斷。馬克思以唯物史觀揭示人類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個開放的社會,在資本主義以后的社會主義社會是更加開放的社會。列寧建立蘇維埃政權后,根據馬克思“資本主義已使世界結成一體”的論述,通過新經濟政策,探索了蘇俄的對外開放,并取得巨大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結合中國國情之實際和世界形勢之變,于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不斷突破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包圍,直至定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以漸進方式推動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對外開放。此后,通過15年的艱辛談判,于2001年底加入WTO,融入經濟全球化,贏得跨越式發展,成為經貿大國。入世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里程碑。
“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代對馬克思大市場理論的創造性發展。馬克思在其國際經貿理論中提出了大市場理論。所謂大市場,是在具體商品市場基礎上形成的,包括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轉的領域。它給世界經濟帶來繁榮,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也衍生出各種弊病,阻止社會進步。隨著世界大市場的發展,資本主義矛盾的全面展開和危機的不斷加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解體,被“新的歷史形式”即社會主義取代。不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大市場理論沒有提出社會主義應該如何發展大市場。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對外開放理論的基礎上,全面審視國際國內新形勢,總結中國對外開放的探索與實踐,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開放的內在原因,指出對外開放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也是其發展的必然,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各國人民同心協力,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是對馬克思大市場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要。世界曲折歷史和中國興衰歷史告訴我們,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我國發展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維護經濟全球化和多邊機制,依托我國獨特的道路優勢、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
近年來,逆全球化聲浪出現,單邊主義抬頭,而中國始終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自2018年以來,中國每年11月舉辦進博會。這是中國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為各方進入中國市場搭建了新的平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中國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為實現這一偉大任務,我國必然堅持擴大開放,堅持高水平的開放,也必將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創造條件。
位于瑞士日內瓦的WTO總部?!癘MC”是法語、西班牙語“世界貿易組織”的縮寫。
這已經體現并將繼續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堅持和提升對外開放的寶貴經驗。加入世貿組織20年來,我國通過對外開放獲得“四個堅持”的寶貴經驗。即:堅持中國國情與世界大勢相結合——充分發揚我國工業體系完備、勞動力資源豐富、國內市場廣闊、歷史文化悠久等優勢,同時順應全球化大趨勢,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主動融入世界經濟;堅持對外開放與深化改革相結合——入世以后,我國以開放促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激發了市場活力;堅持維護安全與擴大開放相結合——在主動擴大市場、制度和觀念開放的同時,堅持底線思維,構筑安全屏障,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漸進擴大開放,牢牢把握開放的主動權;堅持發展中國與造福世界相結合——在享受權利、發展自身的同時,切實履行義務,展現大國擔當,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正能量。
第二,加快構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國內大循環,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強縣城商業體系建設,健全城鄉物流配送體系,提升商貿路流通標準化,建設現代化流通體系,發展消費新模式,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和通暢的國內大循環,為對接國際循環、擴大對外開放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
第三,維護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是世界經貿共同繁榮、獲得共同利益的保障。WTO已成為不可替代的國際貿易組織。因此,中國將積極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框架,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支持WTO朝著正確方向改革,主張改革循序漸進、先易后難,保障發展中成員的權益和空間。支持WTO第十二屆部長級會議就漁業補貼、國際抗疫合作等議題取得積極成果,支持上訴機構盡快恢復正常運行。以積極開放的包容態度參與數字經濟、貿易和環境、產業補貼、國有企業等議題談判,參與和引領新規則的制定。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抵制逆全球化。
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儀式以視頻方式進行。(視頻截圖)
第四,深化區域合作。21世紀以來,區域貿易安排不斷發展,作用日趨重要。它與WTO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輪子。為擴大開放,中國將繼續推動雙邊和區域經貿合作。中國積極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為率先批準協定的國家,該協定將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為東亞經濟貿易發展注入新動能。中國在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之后,還相繼提出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
第五,提升開放平臺,加大創建試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推動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強化廣交會,創辦進博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鼓勵舉辦各種專業交易會;積極推進自由貿易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高水平開放試驗。盡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性開放,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第六,構建貿易高質量發展路線圖。經國務院批復同意,2021年11月23日,商務部正式發布《“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根據該計劃,中國貿易結構將更加優化,進出口更趨平衡,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綠色低碳轉型積極推進,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對外開放持續擴大,為世界提供更多優質的公共產品。
正如今年11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所說:“‘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新冠肺炎疫情陰霾未散,世界經濟復蘇前路坎坷,各國人民更需要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中國愿同各國一道,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讓開放的春風溫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