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世錦
減碳不是減少生產能力
“近期中央財經委會議指出不能搞運動式減碳。最近,我到地方調研,地方的一些領導同志反映最近短期的減排壓力很大,甚至影響到了短期的經濟增長,有些地方為了完成減排指標拉閘限電。現階段我們推動減排主要采取的還是由上而下層層分解任務目標,用行政性手段實施。這個辦法的優點是短期內行動比較快,也可能取得成效,但問題是指標分配是否合理,還有搭便車實施成本較高、平衡性較差等。”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我們應該明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關鍵是用綠色技術替代傳統技術,要減少碳排放,而不是減少生產能力,更不是在不具備綠色技術的情況下人為打亂正常的供求秩序。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綠色轉型規律和市場規律,否則很可能好事不一定能辦好。通常我們講破舊立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但是在綠色轉型這件事情上,我認為應該是‘新的不來,舊的不去,我們著眼點還是要放到形成新的綠色供給能力上,確保產業供給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平穩地轉化。”劉世錦認為。

遲福林
加快出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政策與制度體系
近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中國與世界”——第87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表示,未來10~15年是應對高齡少子化的關鍵階段。我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高度關注和解決高齡少子化及其所帶來的潛在生產率下降問題,以及未富先老問題。
遲福林指出,隨著我國進入中高收入階段,城鄉居民的生育行為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一方面,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等功利性生育意愿逐步淡化;另一方面,家庭普遍重視生育、養育、教育質量,“三育”成本不斷水漲船高,生得起養不起。總的來說,“三育”成本過高導致生不起的矛盾比較突出或者相當突出。要立足未來10年防止總和生育率繼續下跌,加快出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政策與制度體系。

徐建國
傳染病問題大多是人與微生物如何和諧相處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在近期舉辦的天津論壇之“城市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公共衛生安全”分論壇上指出,傳染病的趨勢在發生變化,過去,傳染病主要是由于貧窮和不衛生引起的,而現在的傳染病主要與生態和人類行為改變相關,但追根究底,傳染病問題其實大多是人與微生物如何和諧相處的問題。
“過去研究病原微生物,往往是在某種傳染病發生之后開始的。因此,人們說我們是‘馬后炮。新冠肺炎病毒對人類的危害太大,所以,我們需要主動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新發傳染病。主動預防,把防控工作開展在新發傳染病疫情發生之前,把傳染病對人類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徐建國說,應該開展反向病原學研究,通過發現和研究未知微生物,評估這些未知微生物的潛在公共衛生意義,提出未來可能發生的新發病原體目錄,提前采取防控措施。他同時強調,預防傳染病,最重要的是保持人與環境、人與微生物的和諧。

黃益平
平臺經濟的政策重點在于“治理”而非“整治”“打擊”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金融學與經濟學講席教授、副院長,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日前在“北大國發院承澤課堂·平臺經濟十二講”系列直播課中表示,政府采取措施以改善平臺經濟的經營,重點在于“治理”而非“整治”“打擊”,規范和發展并重是關鍵,目的是要增強創新活力、維護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利益與鼓勵平臺紅利共享,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黃益平指出,規范政策的重點在于降低進入門檻,增加可競爭性,特別是降低競爭者進入的沉沒成本。而監管政策則是在考慮平臺經濟特點的情況下,規范平臺的行為。“建議構建綜合性的治理體系,其中包括司法、監管、自律等多維度。要形成一種日常性的、回應性的監管,避免運動式的監管。同時也要為平臺建立有效的申訴機制。監管政策需與時俱進,積極運用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增強監管的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