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欣
11年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會奏響了世界城市日的旋律,既揭示了城市發展的目的,又道出了身處城市的人們的心愿;11年后,世界城市日的中國主場再度回到上海,將人們的視野繼續聚焦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
世界城市日是聯合國現有173個國際日中,唯一由中國政府推動設立的國際日,也是首個以城市為主題的國際日,更是中國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構建人居領域命運共同體作出的一項重要貢獻。
在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綠色和低碳是兩個核心要素,“2021國際城市與建設產業論壇”作為今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的配套活動和專題論壇之一,以“低碳城市、綠色發展”為主題,共話城市可持續發展。
城市更新
離不開低碳、綠色
近年來,城市更新掀起了一股熱潮。伴隨著中國城市產業30多年狂奔式建設,城市建設的空間增速開始減緩,規劃建設用地開始呈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在城市發展規模受限的背景下,我國大城市已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這意味著城市更新將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增長點,而“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也讓低碳、綠色成為當下城市在更新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要素。
實際上,城市更新是國際上普遍存在的城市改造現象,是一種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是對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區域進行拆遷、改造和建設,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換功能性衰敗的物質空間,使之重新發展和繁榮。
在“雙碳”戰略目標下,城市更新要如何來做才能真正實現低碳、綠色?
聯合國人居署中國項目主任張振山指出,在接下來的城市更新進程中,特別要注意在城市功能上盡可能避免由于功能單一而造成人為的交通需求。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石油總消費量進口比例占73.5%,對于石油天然氣這種不可再生資源高度依賴。再加上傳統汽車尾氣排放大量碳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及有害霧霾顆粒,污染空氣質量并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不僅可以降低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可減少有害氣體排放,降低對整個地球環境的污染。充電樁的增設與推廣新能源汽車發展息息相關,在城市基礎設施中也逐漸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要想實現低碳、綠色發展,應在城市更新中避免大拆大建,盡量使建筑的生命周期更長,既可以保護街區、建筑的歷史文化,也可以避免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還應不斷改善城市公共空間,如增設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城市更新,在實現低碳、綠色發展的同時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睆堈裆秸f。
在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當下,以人為本仍是不可忽視的核心。“城市更新始終要圍繞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水平來進行,否則單純地改造房子是沒有意義的。城市更新也不僅僅是舊房改建,還應該隨著產業的更新而更新?!敝袊こ淘涸菏繀侵緩姳硎荆虾J袑⒋罅康墓部臻g如黃浦江兩岸釋放給市民就是一種很好的舉措,從城市更新到產業升級,從公共空間開放到產業與文化內涵的注入,上海黃浦江兩岸45公里的濱水岸線正悄然變美。
科技賦能
打造低碳之城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在城市追求綠色和低碳發展的同時,數字化、智能化也逐漸成為重要的實現技術手段。
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大力支持新基建的背景下,我國多地深入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比如北京市以城管物聯網平臺建設為載體,形成集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五位一體”的智慧城管總體架構;深圳市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打造城市“最強大腦”,打通了司法、公安、交通、安監、消防、環保等42個業務系統、100多類數據、28萬多路監控視頻,形成了“市—區—街道”三級聯動指揮體系。
不少企業也瞅準風口,利用科技手段賦能低碳城市發展。
據了解,中國建筑集團通過策劃規劃、科技創新、設計建設、投資開發、產業導入和城市運營等方面全產業全過程一體化服務方式,打造了“中建嘉會城”項目,在低碳城市打造過程中構建了“中心—網絡—社區—建筑”的點線面立體全覆蓋碳中和體系和“綠色基金”的金融支撐。

據中國建筑(亦莊新城)總部總規劃師張巍介紹,“中心”是指中建嘉會城將建設一處“城市大腦”即城市綜合運營管理中心,包括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和未來城市科技體驗展示中心等功能,通過“城市大腦”對整個中建嘉會城的碳排放、綜合能源利用、可再生資源和環境保護等實現智慧化監控和管理,建設數字孿生城市,保障全域處于低碳、節能、環保的良性運行環境;“網絡”是指中建嘉會城將構建以綠色綜合能源、可再生資源、綠色智慧交通和城市公園等四大生態網絡,覆蓋全域;“社區”則是將打造國際智慧健康人才社區,將智慧社區、低碳社區、健康社區的理念引入,智慧家居、綠色能源、居家醫療和養老通過互聯網和智慧化平臺與城市相關功能聯通;“建筑”是指中建嘉會城將以一棟棟智慧凈零碳建筑為細胞,人們以輕松的心情在智能管家運維的建筑中工作,工作將成為人生的享受,在工作中享受生活,隨處可見的黑科技、便利的體驗感,激發人們的創造靈感。
建筑行業低碳、綠色轉型
推廣仍面臨挑戰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方向。首都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新型智庫首席專家王鐵宏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對建筑產業而言,這一代企業決策者要抓住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未來已來和未來預期。
早在2005年,寶業集團在城市建設領域的低碳轉型、節能減排就已付諸行動,已落地的高性能綠色節能建筑已達5000萬方,如上海寶業中心,這是上海首個碳中和公共建筑認證,集成了裝配式技術、綠色建造、智慧運維等建筑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技術。
盡管依靠巨大的科創研發投入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但未來繼續打造并落地綠色、低碳建筑的路上仍面臨不少挑戰。
“各類城市開發建設主體在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對綠色建造、低碳應用的認知還不夠系統?!睂殬I集團上海公司總經理兼集團副總裁夏鋒表示,城市建設主體和各類開發商主觀上認為裝配式建造、綠色建造、綠色材料應用等一定會帶來巨大成本增加,不敢用、不想改,對建筑全生命周期設計、建造、運維等集成策劃、系統管理等帶來的整體效益認識還不深,造成管理碎片化、成本碎片化,最終可能為建筑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造成極大障礙,許多建筑尚未建成就已經落后,精打細算拼成本、最低價中標等導致建筑品質惡性循環,運維階段又陷入不斷因維修而增加投入的巨額浪費中。
夏鋒還指出,國家或行業在“雙碳”戰略目標背景下持續提升建筑綠色節能標準的同時,大部分投資開發主體、工程建設主體、城市運營商等尚不清楚如何參與到“碳經濟”的碳匯創造、碳匯分享的整體機制中。
目前,“雙碳”尚沒有建立覆蓋建筑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嚴格計算碳排放指標及碳匯的激勵及分配體系。國家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尚未把建筑行業或建筑科技企業納入到核證自愿減排目錄中,“這樣導致建筑企業只能購買碳匯實現碳中和,而無法像新能源企業一樣去進行系統化創新、創匯,碳交易場景的構建還不完善”。夏鋒建議,希望國家或行業選一些企業做“雙碳”試點及示范,支持、推進建筑行業系統化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