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胡晴 杜博涵
近年,各地“撤縣”的行政區劃調整正快速推進。
記者統計民政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更情況后發現,從2017年到2021年,5年來共有74地完成“撤縣”,主要有三大走向:撤縣設市、撤縣設區或者合并為地級市。
從地區來看,近5年陜西和四川各有6地進行“撤縣”,是各省份中調整最多的;此外,山西、山東、安徽和河北也各有5地進行“撤縣”。
“撤縣設市和撤縣設區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操作,好處也不一樣。撤縣設市是指縣變為縣級市,盡管行政級別一樣,但其實行政自主權會提升,很多縣變為縣級市之后會直接由省里代管。”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表示。
一位縣域專家表示,從人口流向來看,盡管很多縣域內人口出現減少,但是縣城的人口是在增長的,這表明人口在向基礎設施更好的縣城集中。
這些人口流向,也為“撤縣設市(區)”提供了基礎。
中西部“撤縣”最多
11月10日,《山西省“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提出,目前,呂梁市柳林縣、忻州市定襄縣撤縣設區調整已經上報國務院。
記者發現,近年來,中西部地區“撤縣”頻頻。
以山西為例,2018年,山西就進行了4次“撤縣”,包括撤銷大同縣,設立大同市云州區;撤銷懷仁縣,設立縣級懷仁市;撤銷長治縣,設立長治市上黨區;撤銷屯留縣,設立長治市屯留區。
2019年,山西撤銷太谷縣,設立晉中市太谷區。近5年來,山西進行了5次“撤縣”。
但相對來說,山西的撤縣并不是所有中西部省份中最多的。陜西和四川近5年撤縣達到了6次,其中四川近5年每年都有“撤縣”的動作。
整體來看,近5年中西部省份“撤縣”動作最多。除上述提到的省份之外,云南、新疆、西藏、青海、湖南、河南、河北、貴州、廣西、甘肅、安徽等均有“撤縣”動作。

撤縣之后,一般會有三個走向:撤縣設市、撤縣設區和合并地級市。其中,撤縣設市之后,縣級市一般由省代管。
以2021年最新的撤縣設市為例,今年2月,廣西撤銷橫縣,設立縣級橫州市,橫州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南寧市代管。同在2月,陜西撤銷旬陽縣,設立縣級旬陽市,旬陽市由陜西省直轄,安康市代管;湖南撤銷祁陽縣,設立縣級祁陽市,祁陽市由湖南省直轄,永州市代管。
“撤縣設市之后,縣級市相對縣的獨立性更強,自主性更高。”孫不熟指出。
因此,很多縣也會積極推進撤縣設市。11月9號,湖北蘄春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未來五年,蘄春將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力爭早日撤縣建市。
此外,也有許多地方在積極推進撤縣設區,其主要目的是做大城市。
以山西為例,此前很多城市都是“一市一區”,導致城市框架過小、延伸空間不足等問題。對此,《山西省“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將進一步建立健全符合山西轉型發展的行政區劃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行政區劃管理水平。推動逐步解決部分設區市“一市一區”“城郊礦區”等問題。
從目前來看,各地對于“撤縣設市(區)”頗為支持。多地提出,希望支持相關縣向中小城市發展,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中小城市。
10月底,河南省委新聞發言人穆為民介紹并解讀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主要內容,稱報告鼓勵各縣(市)走出各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子,支持有條件的縣(市)發展成為中等城市,再現當年“十八羅漢鬧中原”的生動局面。
11月初,《“十四五”蘭州經濟圈發展規劃》提出,推動符合條件的縣撤縣設市(區),不斷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加快按城市標準規劃建設管理,吸引周邊人口轉移就業,打造一批新興中小城市。
基礎設施建設需跟上
“撤縣設市(區)”背后,都隱藏著一個重要的邏輯——做大做強相關區域。
目前,從各個省份來看,縣域人口被城市“虹吸”的現象非常明顯。
以人口大省河南為例,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看,過去10年,除蘭考縣在河南人口比重略有上升之外,固始縣、鹿邑縣、新蔡縣、滑縣都出現下降,其中滑縣的人口占河南總人口的比從2010年的1.34%滑落到1.18%。與之形成鮮明對應的是,鄭州市在過去10年的人口占比從9.17%上升到12.68%。
應該如何更好地發揮縣的作用?
民政部2021年6月發布的《“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提出,推動重要戰略地區設市補點,在城市群范圍內、重要中心城市周邊地區增設縣級市,打造生態宜居、功能復合的“微中心”,承接中心城市功能疏解,緩解中心城市發展壓力。
但是,一味地“撤縣設市(區)”并非沒有問題。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以撤縣設區為例,如果城市的資源夠多,比如廣州的增城和從化,撤縣設區后就馬上通了地鐵。”孫不熟表示,“但是,撤縣設區之后,不少中心城市猶如攤大餅似的急劇膨脹,‘土地財政’上馬,對其他產業的建設度不夠。”
為此,《“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審慎調整設區市市轄區規模結構。綜合考慮城市功能定位、現有規模、綜合承載能力以及所在區域整體發展態勢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評估擬調整縣(市)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條件、與中心城區聯系緊密程度及歷史人文背景等,嚴格穩慎把握設區市下轄縣(市)改區。
另外,無論是撤縣設市還是撤縣設區,都需要提升基礎設施建設。
記者此前采訪了縣城一些中學的學生,他們認為相對城市來說,縣城的教育資源更需要補充,因此對于課后補課的看法不一。
“與城里相比,縣里是否需要補習得看個人意愿,補習是一種提高自己的方式,不是說非得補習,但補習可以提高自己。”一位縣城高中學生表示,“我覺得縣里的孩子更需要課后補習。”
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改善以教育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成為各地“撤縣設市(區)”之后需要考慮的重點。為此,不少地方也都行動起來。
今年7月,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召開相關推進會議并宣讀了《撤銷蒲城縣設立蒲城區實施方案》,提出撤縣設區之后,有利于城市優質公共服務資源整體提升,促進基礎教育、市政設施、醫療衛生、公共交通、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務統籌協調發展。
而即使并未“撤縣設市(區)”,基礎教育“中心城區”帶動“周邊縣郊”的格局也在逐步形成。
11月5日,昆明市教育體育局就《關于推進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舉行聽證會,提出重點將市級和主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引入郊縣區布局,重點向薄弱學校和鄉村學校傾斜。市縣兩級共同發力,形成“市區帶動縣城、縣城帶動鄉村”的教育聯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