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
幫助毀滅、偽造證據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零七條,是指在訴訟活動過程中,唆使、協助當事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情節嚴重的行為。它既可以發生在刑事訴訟階段,也可以發生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階段,侵犯的客體是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究竟毀滅或者偽造什么樣的證據才會構成本罪?什么樣的情節才會構成“情節嚴重”呢?下面通過一則案例來認識一下。
基本案情:
張某(男)和石某(女)曾經是男女朋友關系,雖然分手了,但是張某偶爾還會到石某住處來。石某和閨蜜米某同住,三人彼此都認識。2018年11月3日凌晨3時許,張某來到石某住處,在明知石某當天晚上上夜班并未回家,只有米某一人在家的情況下,違背其意志,將被害人米某強奸。事發后,米某聯系石某告知其前男友張某的齷齪事。之后張某打電話、發微信給石某,表示自己網上查詢過了強奸罪,不但要被判刑,而且判得非常重,希望石某能幫助自己。
石某經“深思熟慮”,決定幫助前男友一把。石某想出兩招,一是拖延米某報警時間,讓米某先跟張某談談賠償再說;二是指使張某將床上的床單、被套扔進洗衣機洗掉,另外將米某脫下的內褲以及用過的紙巾處理掉。
然而聰明反被聰明誤,張某和米某對于賠償事宜并沒有談妥。米某報警求助,公安機關將張某抓獲。后張某被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石某也因為涉嫌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后被判刑。
爭議焦點:構成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需要“情節嚴重”,如何認定“情節嚴重”?在強奸案件中指使當事人毀滅床單、被套、內褲等物證是否符合“情節嚴重”?
案情評析:
一、本罪的犯罪主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零七條,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員犯前兩款罪的,從重處罰。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只要年滿十六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但是以下兩類人不構成本罪的主體。
1.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的不構成本罪。原因就在于“缺乏期待可能性”。該理論認為當事人犯罪以后,隱匿有關犯罪的證據是犯罪人的本能,刑法不能期待犯罪人如實交代犯罪事實,接受司法機關的懲處。
2.在刑事訴訟中不包括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刑事訴訟中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的,應當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零六條規定的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偽造證據罪。這是刑法上對特殊主體的特別規定。
二、“情節嚴重”的判斷標準
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規定在妨害司法罪這一類型犯罪中,一般是從行為對法益的侵害程度以及造成的結果等方面評價該行為是否屬于“情節嚴重”。
成立本罪以“情節嚴重”為前提,對于幫助毀滅、偽造重大案件證據的;幫助毀滅、偽造重要證據的;幫助毀滅、偽造多項證據的;多次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的;幫助多名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的;毀滅、偽造證據造成嚴重后果的。有上述情節的行為都可以認定為“情節嚴重”,是司法實踐中普遍遵循的標準,在具體判斷的時候可以采用。
石某明知違法,仍支招告訴張某將微信、QQ聊天記錄全部刪除,司法機關在辦理強奸案中因為重要物證的消失,就會難以作出公正的裁判,增加辦案難度。根據在案證據,石某幫助當事人毀滅證據,情節嚴重,其行為已經構成幫助毀滅證據罪。
三、本罪不限于刑事訴訟中,還包括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偽造、隱藏、毀滅證據或者提供虛假證明材料,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所以,只要與當事人共謀或者指使當事人、受當事人的指使,在刑事訴訟、民事訴訟或者行政訴訟活動中毀滅、偽造證據,情節嚴重的,都符合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的構成要件。
回到本案。最終,法院認定被告人石某犯幫助毀滅證據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六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