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湖北省民宗委駐鶴峰縣石龍洞村工作隊、鶴峰縣民宗局)

玻璃橋

休閑體驗園
秋末冬初,走進湖北省鶴峰縣燕子鎮石龍洞村,一座座現代化農業玻璃溫室大棚鱗次櫛比,大棚內,蔬菜玻璃溫室、草莓玻璃溫室、育苗玻璃溫室、生態觀光玻璃溫室、休閑農業玻璃溫室等錯落有致,在冬日暖陽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2019年,石龍洞村被確定為州級鄉村振興第二批試點村,該村堅持以黨建為統領,引導能人回村、企業興村,做強“生態農業”,全面推進特色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鄉風文明“四大建設”。
目前,石龍洞村已形成以哈葫蘆休閑體驗園、濱河現代農業觀光園、三里荒產業發展示范園為主的“三園一體”鄉村振興產業格局。
“我們村支部班子平均年齡33歲。”石龍洞村現任村支部書記楊俊說。他今年36歲,是村黨支部成員中年齡最大一位。他帶著兩名年齡分別為31歲、32歲的年輕干部和3名大學生組成了這個年輕的村支部。
楊俊介紹,他們通過對村內黨員信息開展摸排了解,將黨員分為村內任職、居家發展、關愛幫扶、流動在外四大類。并在此基礎上,將在家的黨員吸納到“新鄉賢理事會”,組織黨員到烈士陵園掃墓,帶領黨員升國旗,在日常生活中將基層黨建工作精細化。
把黨員聯絡起來,讓老同志發揮余熱。不僅注重黨組織的建設,石龍洞村更將基層黨建的意義落實到為群眾辦實事上來。
“我們組織了一批村里的老同志幫忙整修水管,我們這邊飲水都是從深山老林找的水源,所有材料都必須用人工的方式背馱手抬,老同志們不畏道路崎嶇、山高路遠,完成了這項任務。”楊俊說。
據楊俊介紹,村里有一段引水管在漲大水的時候常常被沖毀。之前該段水管一直是村里一名老黨員義務幫村民看守。今年,村黨支部啟用鄉村振興的資金,將這一段換成了鋼質水管。村里的老同志是這段安裝修整100多米的鋼管的主力。
除此之外,為季節性供水不足的一組修建50方蓄水池,為68戶遭遇風災的農戶協調資金補償損失……村支部用一件件實事溫暖著石龍洞村民的心。

村支部每月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

現代化農業玻璃溫室大棚
2016年,返鄉創業的鄭孝奎與村委會及相關村民達成協議:流轉90余戶村民的300余畝土地和4500余畝林地,流轉270余畝村集體土地和480余畝林地,由企業統一管理、運作。但對于村支部來說,幫助企業下好鄉村振興這一盤“大棋”的工作并非一帆風順。
“我們開完村委會,開村民大會、屋場會、院壩會,反復宣講,還有不同意的,就登門逐個做溝通解釋工作。”鄭孝奎說,當時村民對“流轉”沒有概念。
協調好了土地,建設過程中又遇到了難題。“我們在修建玻璃大棚的時候,遇到了村民糾紛。”在石龍洞村投資建設濱河現代農業觀光園的向才安說。由于修建玻璃大棚需要推平兩戶人家的田界線,兩戶人家怕以后恢復起來吃虧,均不同意。村支書趕到后,耐心向村民解釋,并承諾恢復時會按照國土部門的測繪圖紙還原土地面積,切實將糾紛化解在了田間地頭。
“他們為我們企業發展做了不少事。”被問到村支部還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時,向才安脫口而出。
為哈葫蘆休閑體驗園、濱河現代農業觀光園等爭取獎補資金,優化交通、水電基礎設施;為三里荒產業發展示范園對接鶴峰縣農業農村局,恩施州農科院、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為其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向才安說,除了田地流轉協調,在企業發展中還遇到水電、修路、技術等問題,他們第一時間反映到村黨支部,村黨支部總是積極幫忙協調解決。
“作為普通農民,沒想到也能按月領工資。”石龍洞村三組村民劉元秀興高采烈地說。她被聘請為石龍洞村現代化農業玻璃溫室大棚的管理員,每月平均收入3000元左右。
在濱河現代農業觀光園項目中,石龍洞村以集體經濟公司的名義整合耕地132畝,以入股的形式,使老百姓保底分紅。村民不出家門就能就業增收。在石龍洞村,勞務用工采取就地用工原則,本村村民基本常年有事做。
據了解,石龍洞村村支兩委結合黨委政府相關政策,建立長效機制,全村共解決公益性崗位18個,其中包括3個中心戶長崗位、12個護林員崗位,2個道路養護人員崗位,1個治安管理員崗位。
除了產業振興,基層治理的創新同樣讓老百姓受益匪淺。
石龍洞村創新思路,在鶴峰縣委統戰部的精心指導下,于2021年10月成立“新鄉賢理事會”,吸引了近60名村內退休干部、致富能手、能工巧匠和有威望、有想法的帶頭人加入理事會。
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新鄉賢理事會”參與管理村內多項事務: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化解、村級財務監督等。讓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更充分地實現村民自治。
昔日的石龍洞,溝壑縱橫、土地貧瘠、靠天吃飯。如今,在黨組織的帶領下,石龍洞村產業發展振興,人民生活舒心,大地果蔬飄香,逐漸成為了“本地人心里的世外桃源,外地人眼中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