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欣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二大隊,廣東 河源 517001)
老鼠隆地區鎢礦在區域上位于武夷山成礦帶之南東部,閩西南拗陷帶之南東側,政和-大埔深大斷裂之南西端,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巖漿活動帶南部,帽山大斷裂北東面的大埔巖體中東部[1](圖1)。

圖1 老鼠隆地區區域地質簡圖
區內出露地層簡單。除局部見第四系沖積、洪積層外,大面積出露上白堊統~中侏羅統(K2~J2)碎屑巖,系屬海陸交互相碎屑巖建造。整體產狀以單斜構造為特征-長崗亭背斜之南東延伸的北東翼,地層總體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一般10°~30°,最大可達45°~50°。
區域斷裂較發育,總體上有北西向和北東向二組。早期形成的北西斷裂控制著大埔巖體的分布,北東向斷裂,如石子崗斷裂、楓林斷裂(斷裂走向約40°),對大埔巖體起著一定的改造作用;后期形成的北西向深大斷裂-帽山大斷裂(斷裂走向約160),為本區提供了較大的礦液運移通道,特別是其次一級構造,為礦的儲存提供了空間[2]。
區域巖漿巖分布于本區東南部、北西部,均為中生代產物,依其巖性特征、侵入時代和含礦性的不同,可分如下三種。
近礦圍巖蝕變種類眾多,主要以硅化、絹云母化為主,其次為黃鐵礦化。
硅化:常產于含鎢石英脈的兩側或變質巖中,呈條帶狀,寬2cm~30cm不等,依含礦石英脈大小而定。當平行石英脈密集時,蝕變則連成一片,寬1m~4m不等。硅化強度,近脈則強,遠脈則弱以至消失,硅化作用與鎢等金屬礦化關系密切,同時常與褪色化相伴產出。絹云母化:多見于石英細脈兩側,呈對稱帶狀產出,帶寬1cm~15cm不等。
通過開展地質填圖、老硐清理及鉆孔工程驗證等工作,共發現6個鎢礦體(編號分別為W1、W2、W3、W4、W5和W6)。6個鎢礦體均與礦區內發育的石英脈有關,礦體主要賦存于較大的石英脈和小而密集的小石英脈中,且礦體產狀與石英脈的產狀一致。各鎢礦體特征如下:
從表1可知,6條鎢礦體均呈透鏡狀,大多分布長度超過200m;礦體平均水平厚度為1.15m~5.45m,礦體傾向西南,傾角為48°~52°。

表1 鎢礦體特征一覽表
6個鎢礦體的主要有用組分WO3品位變化均在50%以內;厚度變化均小于60%;連續工程均見有不同程度的礦化;均賦存于硅化蝕變帶中,伴生主要蝕變有:硅化、絹英巖化、綠泥石化等。礦體的頂、底板均為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
綜上特征,本區目前發現的鎢礦體屬于礦體規模中等,礦體連續性好,厚度變化穩定,礦體內部結構屬簡單,屬較容易勘探類型。
(1)礦石的物質成分。鎢礦體有益組份主要為鎢,次有金、鋅、鉬等。經統計,礦石的自然類型以白鎢礦為主,次為黑鎢礦、閃鋅礦、輝鉬礦、微金等。
礦石礦物以白鎢礦為主,次為黑鎢礦、輝鉬礦和微金。其中:白鎢礦:灰白色,略帶淺黃、淺紫或淺褐等色;形態呈不規則粒狀,粒徑0.1mm~0.3mm;油脂光澤,在紫外光照射下發淺藍色螢光;在礦石中呈浸染狀分布,偶見呈團粒狀、團塊狀分布。黑鎢礦:褐黑至黑色,偶見紅褐、深褐色;形態為具短板狀或短柱狀的近等軸狀,半金屬光澤;在礦石中呈星點狀分布,常與白鎢礦共生。
(2)礦石的化學成分。區內6條鎢礦體,主要有益組份為WO3;其單樣品位最高為3.19%,最低為0.208%;單工程平均品位最高為1.97%,最低為0.500%;礦體品位變化在1.30%~30.84%之間,屬品位變化均勻的范疇。
本礦區鎢礦體的礦石結構主要為微粒~細粒狀變晶結構,次有細小鱗片變晶結構,類質同象結構等。
礦石構造主要為脈狀構造,在礦脈內礦石礦物主要呈星點狀構造、浸染狀構造、團粒狀構造、團塊狀構造分布,少有細脈狀。
(1)礦石自然類型。本區鎢礦石的自然類型按含礦的主要礦物可分為:黑鎢礦-白鎢礦石、閃鋅礦-黑鎢礦-白鎢礦石、含金(-黑鎢礦)-白鎢礦石等。
(2)礦石的工業品級。區內已發現的鎢礦體,主要有用組份為WO3,其線工程最高品位為1.329%,線工程最低為0.624%。其它組份Mo0.08%~0.22%,Zn0.52%~1.94%,Au0.1~0.78g/t(達到綜合利用品位:Mo>0.01%、Zn>0.5%、Au>0.1g/t),如能在未來開采中加以綜合利用,將雜質轉變為有益礦石加以回收。
經初步研究分析認為,燕山早期第二階段侵入的二長花崗巖形成了原始的成礦背景。燕山早期第三階段侵入的中粗粒花崗巖——大埔巖體的大規模侵入[3],在一定程度上對有益組份形成了初始的富集。在北西向深大斷裂(帽山斷裂,上杭-云霄斷裂帶的一部分)和北東向深大斷裂的作用下,初步形成了以親硫元素為主要成礦的特點。因此,北西向的斷裂為成礦的運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其次一級斷裂、裂隙構造,為成礦元素的沉淀提供了有利的容礦空間。
燕山晚期侵入的花崗閃長巖是本區鎢礦形成的重要含礦熱液,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對圍巖進行了改造,形成強硅化巖或次生石英巖;隨高溫成礦元素鎢、錫的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對中低溫成礦元素起一定的富集作用[4]。
綜上所述,本區鎢礦的成因系后期高溫含礦熱液沿深大斷裂,在次一級構造富集形成的鎢礦床。其礦床類型屬熱液充填石英脈型鎢礦床。
本區的找礦標志主要有:①具一定規模的強硅化巖或次生石英巖分布區;②次一級規模的石英脈密集帶;③與高溫相關的云英巖化、高-中溫的絹英巖化帶。
通過對礦區已發現的鎢礦體綜合分析,老鼠隆地區地層條件簡單,北東向和北西向的構造發育。礦區內石英脈發育,已發現的6個鎢礦體均賦存于較大的石英脈和小而密集的小石英脈中,已達到小型規模。鎢礦體的長度為180m~440m左右,厚度近1m~5m左右,均為北西走向,傾向南東,平均傾角為48°~52°。礦體平均含WO3在0.723%~1.151%之間。下一步在礦區內具強硅化巖、次一級規模的石英脈密集帶、云英巖化和絹英巖化帶開展系統的地質找礦工作,本礦區資源量有望達到中等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