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琛,陳 赫
(桂林理工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該區的區域地質特征較為復雜,其中地層主要以中生代侏羅系地層以第四系地層為主。且該區域侵入巖十分發育,經劃分,確定其分屬早、晚二疊世,中三疊世及中、晚侏羅世。火山巖分布較少,但類型較為齊全火山碎屑巖類、火山熔巖類和次火山巖三大類。該區域構造類型較為復雜,主要發育北東向構造、近東西向構造、北北東向構造和北西向構造,其中北東向構造為主體構造。
研究區內地層較為簡單,以侏羅系一套火山巖地層和第四系堆積物為主。且只有一塊侵入巖體,但面積巨大,占研究區的百分之四十。與晚侏羅系與白音高老組地層之間呈侵入接觸的關系[1]。研究區內巖脈較少,只在研究區東南部和西南角見有正長斑巖脈露頭和石英脈出露。
研究區內地層相對單一,主要為侏羅系一套火山巖地層及第四系堆積物。通過野外觀察,將研究區內地層劃分為中生界晚侏羅系白音高老組、瑪尼吐組及新生界全新統。
2.1.1 中生界侏羅系地層
(1)晚侏羅系瑪尼吐組(J3mn):
在研究區里,中生界晚侏羅系瑪尼吐組地層的分布較少,主要分布于研究區西南角、中南部,在測區東南角有少量出露,出露面積約2km2。該套地層與晚侏羅系上覆地層白音高老組接觸關系不明。
晚侏羅系瑪尼吐組地層在測區內主要巖性為安山質沉火山碎屑巖、安山質凝灰巖及安山巖等。野外觀察安山質凝灰巖主要為深灰色、灰紫色、紫紅色,致密塊狀;安山巖為灰綠色、灰紫色,以角礫狀、塊狀構造為主,局部呈氣孔狀。安山質沉火山碎屑巖為灰綠色、紫色,碎屑主要為安山質火山巖,磨園度差,粒徑大小不一,相差懸殊,從小于1cm到幾個cm,個別可達十幾cm到幾十cm。安山質沉火山碎屑巖主要分布于測區中南部,其它巖性主要分布于測區西南角及東南角。
(2)晚侏羅系白音高老組(J3b):
該套地層呈反“C”形圍繞正長斑巖體分布于測區北、東、南部,主體展布方向為北東-南西向,受巖體侵入作用影響,北部巖層走向近東西,東南部巖層走向總體呈北東向,出露面積約5km2。該套地層與晚侏羅系下伏地層瑪尼吐組關系不明[2]。在北部、東南部及南部與正長斑巖呈侵入接觸關系。
該套地層出露巖性主要為流紋巖,流紋斑巖夾安山質角礫巖。流紋巖呈土黃色、灰綠色,致密塊狀,北部流紋構造發育。流紋斑巖為黃色,其中的基質均為隱晶質和玻璃質,故為斑狀結構,可見流紋狀構造,斑晶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等。該類巖石硬度較大,區內多形成高聳陡峭的山峰地形。安山質角礫巖呈深灰色、灰綠色,野外觀察呈角礫狀。
2.1.2 新生界全新統(Q)
研究區內新生界全新統(Q)地層覆蓋較大,約占研究區總面積25%左右,主要分布于研究區內河溝河床低洼處及兩側的坡階地,現為大面積的農田。第四系堆積物主要為灰色砂礫石、灰褐色亞砂土及黃色粘土等組成,礫石主要成分基本同河谷所處地段及其上游地區的巖性有關,測區北部河溝主要礫石成分有流紋巖、正長斑巖、流紋斑巖,少量安山巖、安山角礫巖,偶見有粗粒花崗巖,等等;測區南部河溝主要礫石成分為流紋巖、流紋斑巖,少量安山巖、沉火山碎屑巖、正長斑巖,等等。
本區河溝谷地都比較寬闊,但幾乎沒有河流,均為干涸的河道,主要為砂礫石、亞砂土等,大部分開墾為農田;河谷南坡有大量臺階地分布,坡度較緩,主要為亞砂土、黃土堆積,現已開墾為農田,農田向山頂方向主要為松樹林及灌木。
2.2.1 侵入巖
研究礦區內只有一個侵入巖體,但巖體的出露面積較大,約為13km2,占研究礦區總面積40%左右。巖體分布于測區中西部,與白音高老組地層之間呈侵入接觸的關系。由于巖體硬度較大,不易風化,在區內主要為高聳的山峰。巖體地表植被發育,陰坡為松樹或與灌木混生的樹林,陽坡為低矮的山杏樹,地形較為陡峭。
正長斑巖除侵入晚侏羅系上部流紋巖外,在一些溝谷部位或山峰陰坡均被第四系堆積層所覆蓋。該侵入巖體為肉紅色中粗粒正長斑巖,野外呈淺肉紅色,新鮮面為肉紅色,其基質均為隱晶質和玻璃質,故為斑狀結構,其成分較為均勻,為塊狀構造[3]。斑晶的主要成分是正長石,粒度一般3cm~5cm左右,含量約15%~20%,晶體自形程度在自形到半自形之間;基質主要成分為長石,粒度小于1mm~2mm,暗色礦物較少,見有黑云母。
2.2.2 脈巖
研究區內巖脈較少,在測區東南部見有正長斑巖脈露頭出現,但規模較小;在研究區西南角見有一石英脈出露,但其厚度不足20cm,延長不到15m。此外研究區內還發現有中粗粒花崗巖脈轉石,但未見原始露頭。在研究區南部外圍有四個小型鉬礦點在生產,鉬礦主要圍巖有中粗粒花崗巖,另還在研究區內閆家營子村里石堆上發現有鉬礦化中粗粒花崗巖碎石塊,由此推該區內鉬礦的形成可能與中粗粒花崗巖的侵入有關。
所處的區域構造比較復雜,經受了長期復雜的歷史演變及多期多次的構造活動,形成的構造形跡相當復雜。研究區域上來看構造體方向為北東向,但本礦區范圍構造以北西向為主,為區域主構造的次級構造。
本次野外觀察到的構造主要是一些破碎帶和破碎蝕變帶,伴隨這些破碎帶,多少會有礦化現象出現。構成測區的地質體主要為晚侏羅系火山巖地層及正長斑巖侵入體,由于受正長斑巖侵入作用影響,火山巖層走向基本為北東向,巖體北部的火山巖走向近東西向。
本次對本區鉛鋅礦脈采集的礦石樣品,經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礦物成分有10余種,詳見表1。

表1 礦石主要礦物成分
3.2.1 礦石結構
礦石的結構按其成因可分九大類:自形粒狀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它形粒狀結構,粒間充填交代結構,裂隙充填交代結構,交代殘余結構,交代假象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受壓結構。
3.2.2 礦石構造
礦石構造類型主要是以細脈浸染狀構造為主,此外,還可見到的礦石構造:條帶狀構造與團塊狀構造。
依照礦石構造類型根據含鉛鋅礦脈中礦石成因特點,可劃分為原生礦石及氧化礦石兩大類。其中原生礦石又可根據礦物成分、共生組合、結構構造及產出特征劃分為含方鉛閃鋅礦細脈浸染型和團塊狀方鉛礦類型礦石;次生礦石主要為在表生階段形成的氧化礦石。本區以含方鉛閃鋅礦細脈浸染型和團塊狀方鉛礦礦石類型為主。
車道嶺多金屬礦床屬于海相火山巖型鉛鋅礦床。
研究區中,赤峰—銘山大斷裂、初頭朗—銘山斷裂兩側所派生的斷裂構造極為發育,在構造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的過程中,形成了多個金(銀)、銅、鐵及鉛鋅等礦床。礦液從海底火山中噴流出來后,形成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等礦層,又經過變質作用,使層狀的鉛鋅多金屬礦源層中的礦質活化、轉移,富集成脈狀、囊狀礦體。
晚期海西—印支運動造成構造斷裂、巖漿活動、地下熱水循環等處使地層中的成礦物質活化遷移,同巖漿熱液帶來的部分成礦物質一起在斷裂構造有利的部位進一步富集成礦,形成裂隙充填脈狀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