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縣因遠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云南 元江 653303)
因遠鎮隸屬于云南省玉溪市元江縣,位于元江縣西南部,是玉溪的“南大門”。轄區共2個社區、7個村委會,總人口30157人,其中哈尼族有21412人、白族5266人。
因遠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常見為山川水壩地貌,糧食谷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是烤煙、油菜花和種植茶為主。該鎮也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其境內的金、銀、鎳、鐵、石棉、蛇紋石和其他珍貴的礦產資源。其中,鎳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位。中部地勢處于群山環抱之中、地勢平坦、生態環境良好,水源相對豐富,是人們生活、休閑、娛樂、養生的理想之地。
2.1 民族傳統文化。因遠鎮是一個擁有中華傳統文化且歷史悠久的古鎮。根據近代史料的考古發掘,元江白族在南詔唐天寶統治初期就開始建城,用來保護邊疆,保護人民安居樂業。唐、宋時期的因遠鎮,就曾一度是元江的政治文化中心,在當地擁有富甲一方的稱號,輝煌一時。因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較為深厚,同時也是豐富多彩的宗教文化聚集地。他們的宗教文化豐富多彩、佛寺分布眾多、散發出極致的光芒。因遠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基于“本主神”和祖先崇拜,同時還有著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自然崇拜的影子。集道家音樂的飄逸灑脫及儒家音樂的莊嚴渾厚于一體的源自中國古典文化流傳下來的白族洞經音樂,展現了開放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
2.2 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白族”。因遠鎮白族具有良好的品德、勤奮和簡單的習慣,睦鄰友好,熱情好客,對書本和禮節的了解,對老人的尊重和對年輕人的愛,崇尚禮儀,遵從美德,其尊師重教、重視教育是眾所周知的,歷來受到各界人士的欽佩。每年農歷三月的白族“三月會·米干節”聲勢浩大,熱鬧非凡,白族兒女聚集因遠、安定,爭相展示各種技藝的白族傳統文化。農歷六月二十五的白族“火把節”,家家戶戶在大門前點燃高達丈余的火把,男女青少年各舉一束扎得又結實又漂亮的火把,通街達巷地斗火把,架看似長蛇游波,火樹銀花,熱鬧非常。
2.3 民風古樸的民族——“哈尼族”。物有稻谷、玉米和蕎,經濟作物有茶葉和油菜。主食以稻谷為主,最具特色的飲食有哈尼族的苦蕎粑粑、哈尼燜鍋酒、煙炊肉等。因遠哈尼族世代居住在半山腰上,住房以土木結構的土掌房為主。因遠哈尼族出現了各種慶祝活動節慶,最隆重的應屬“浦瑪突”,又稱“祭龍節”。
3.1 非物質文化遺產。因遠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如省級項目“白族民歌”、 市級項目“白族洞經”“白族散花調”等。因遠的白族根雕、石雕技藝精湛,獨具一格。
3.2 文物古跡。因遠鎮現保存較完好的文物有:妙蓮寺大殿、云南人民自衛軍整編舊址、因遠窯遺址、三板橋、因遠石柱、安定遠濟橋?石浪池、安仁古井,財神廟、財神廟、李氏宗祠、楊氏宗祠等。而奎星閣、寶慶寺、關圣宮、觀音閣、文廟等文物古跡因未加更好地保護,且年久失修大多數已無法使用。
4.1 自然環境獨具特色,氣候溫和,適宜居住。因遠鎮的平均海拔為1600米,氣候屬于海洋季風氣候多雨。年平均降雨量為1,2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18°C,氣候相對宜居。中部流域群山環抱、地勢平坦、生態環境良好、水源相對豐富,是人們生活、休閑、娛樂、養生的理想之地。
4.2 物產資源種類繁多,地方特產遠近聞名。因遠鎮屬山壩結合的農業鎮,糧食谷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是稻殼,油菜花和種植的茶。因其獨特的土壤、氣候和地理環境,銀源縣生產的煙葉質量較好、品質也較為優越,種植面積達到30,000畝,使其成為元江縣附近著名的烤煙種植鎮。由于根鎮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因此擁有豐富的金、銀、鎳、鐵、石棉和蛇紋石等礦產資源,其中鎳的礦儲量躍居為全國第二名。
4.3 自然風光瑰麗神奇,旅游景點美不勝收。由于歷史、地理和人文因素的原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房建筑風格和原汁原味、純樸的民風民俗得以傳承保留。村落四周山巒起伏,群山連綿,美麗醉人。分布于山嶺中的烏龍、歐不魯、海菜塘水庫等高山水庫群眾四周松柏蒼翠,灌木蔥綠,游人置身其境,悠然自得,猶如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風景畫。
5.1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力度不夠。由于近年來缺乏政府支持以及專項的資金來挖掘民族文化支持設施和專家來挖掘當地民族文化,分散在各個村莊的民族文化資源,再加上自然侵蝕和人為因素,已經不復存在了,無法較好的進行挖掘、整理,如白族古老的洞經音樂、語言、民間唱調、祭祀習俗、廟堂建筑文化、雕刻藝術等文化遺產都在時間的長河中被逐漸的消磨殆盡。
5.2 民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整體水平不高。因遠鎮的大部分風景名勝區仍處于半開發狀態,沒有充分發掘當地充分的文化底蘊,當地居民熱情度不夠,休閑性缺乏和趣味性民俗旅游項目的開發力度不大。民族文化旅游的特征并不獨特,很難滿足現如今大多數游客的玩樂需求,有些產品具有不同地區的獨特文化特征,如:白族的書法、根雕、石雕、碑刻等,開發不夠;一些民間文化表演只在娛樂自我和業余文化生活的豐富中起作用,沒有建立良好的傳承平臺,也沒有很好地融入旅游環境。如:清水河一帶哈尼族的祭龍、十月年、苦扎扎等節日及民俗活動,宣傳傳承面不廣泛,力度不夠,影響力不大。
5.3 旅游基礎設施滯后。因遠鎮具有較為完整的民族生態旅游資源,但基礎設施相對來講建設滯后。迫切需要進一步地美化、綠化和照明。賓館、酒店規模不大,旅游設施和服務質量也普遍不高,一些景點也沒有該有的旅游設施、旅游標志、所需的安全警告標志等。
5.4 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不適應旅游業發展需求。從業旅游的人員是當地村民和未經專業培訓的非專業人員,其專業水平和素質普遍較低、服務意識不強,服務意識也十分不到位,難以滿足旅客的需求,對發展因遠的民族文化旅游極為不利,嚴重影響了因遠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6.1 確立旅游發展總體思路,穩步推進旅游產品建設。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生態建設開始,當地政府將竭盡全力打造具有民族文化靈魂和民族文化事業的旅游品牌。利用該鎮獨特的資源,加大了吸引旅游項目投資的力度,并促進了各種初步的旅游活動。我們將進一步改善該鎮的道路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因遠鎮鎮的游客接待服務環境。充分依托獨特資源,精心建設旅游節慶產品,積極引導、幫助和支持全村開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節慶活動。
6.2 強化旅游營銷,全面提升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在當地旅行社、新聞媒體積極帶頭作用下,以及在全國舉辦各種節日和重大假期的平臺等的幫助下,組織各種營銷活動并制作和分發各種旅游宣傳材料,積極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在贏得旅游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旅游業健康快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6.3 加強行業管理,促進旅游業健康協調發展。發揮積極合作理念,并且充分利用旅游相關部門的職能,加強對旅游產品價格、社會保障、旅游運輸等方面的監管,積極倡導旅游公司的完整性和規范經營,營造出當地一個良好的旅游環境,積極創建出一個積極奮進的旅游市場氣氛。同時,進一步加強飯店、景區、旅行社和鄉村旅游接待戶的規范管理、教育培訓,以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因遠鎮境內有著豐富的自然光觀風景點,對發展因遠鎮的旅游業具有直接的保障作用。積極打造“因遠白族文化旅游”“因遠哈尼族文化旅游”品牌,對弘揚、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地方的社會經濟建設,改善和提高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及其生存環境將起到質的變化,對發展因遠鎮乃至元江縣的文化旅游事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