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覆蓋區富鐵礦成礦規律與找礦關鍵技術”高端論壇在禹城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城市地下空間及能源研究院創院院長何繼善,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總工程師、研究員王懷洪等來自全國自然資源和地質勘探領域的院士專家40余人,圍繞禹城富鐵礦的成因與發現過程、勘探技術及應用、未來開采前景等展開深度交流。并就“煤鐵共盆”的“禹城式”成礦新理論和“空-地-井”綠色協同立體勘查關鍵技術體系達成共識,認為該成果為山東省乃至中國北方地區富鐵礦找礦開辟了新方向。
富鐵礦是我國重要的緊缺型戰略性礦產資源,但長期依賴進口。2011年,國家啟動為期10年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在山東省設立禹城國家級整裝勘查區,累計投入資金6278萬元。2015年,山東省在禹城礦區首鉆獲得富鐵礦新發現,推動設立了齊河-禹城國家級富鐵礦整裝勘查區,至今共發現大中型礦床3處,新增富鐵礦資源逾5500萬t,全鐵平均品位55.21%,預測資源量3.4億t。尤其是北部李屯礦區,單孔見礦厚度58~120m,全鐵最高品位達69%,是國內罕有的厚層高品位富鐵礦,找礦潛力巨大。
“以前,找煤的不管找鐵,找鐵的不管找煤。”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原總工程師王永基解釋道,而李屯項目區的鐵礦石處于煤田覆蓋下,是進行鐵煤多礦種聯合勘查發現的成果。基于“禹城式”富鐵礦成礦模式,提出了中生代共軛隆陷控礦機理和“雙源成礦流體、雙源礦質來源”的礦床成因機制,提出“煤鐵共盆”的成礦新理論,在礦業界有重要的推廣意義。
在技術層面,也構建了一套可推廣的深地探測方法。深覆蓋區“空-地-井”協同立體勘查技術體系,基于重-磁-電-震多元地球物理探測方法有效組合的“空-地-井”綠色協同立體勘查關鍵技術體系,轉變了傳統勘查模式,推進資源勘查立體化、集約化、信息化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