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山西太原 030024)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格局的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基本建成了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發展框架。農業經濟的發展,既關乎到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關乎我國農民的生活福祉與經濟收入增長。隨著農業經濟發展的不斷完善,生態農業發展理念正在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們在農業的生態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站在整體性、全局性的角度,利用戰略眼光重點審視農業生態環境的改良意義,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更好地將優質的農業生態環境,轉化為新農村的經濟增長效能。以下結合具體農業生產情況,進行詳細分析。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很多農村地區,為了實踐經濟的快速發展,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上馬了以“礦產開發”“造紙產業”“化工產業”為代表的大量落后產能項目,雖然得到了短期的經濟發展效益,但是對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損傷。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山”理念的背景下,我國在農村中大力倡導生態農業產業發展,寧愿不要“金山銀山”,也要保持“綠水青山”,為我國的農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1]。
隨著近幾年的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習近平“兩山”理念的優勢逐漸顯現,我國的農村地區,普遍淘汰落后的產能經濟,開展生態農業建設,使得農業經濟結構不斷趨向合理,以生態農業帶動了我國農業整體的持續健康發展[2]??v觀我國當前的農業發展現狀,可以發現,生態農業產業鏈,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并且還將在未來的時間內,持續帶動我國農業生產效能的提升。由此可見,我國的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無論是對于帶動國民經濟發展,還是促進新農村建設,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要想實現農業發展的生態化、綠色化,首先應科學制定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計劃。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切實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持續發力,有效依托鄉村生態文明優勢,為農村的產業發展和完善做出持續的貢獻[3]。
具體在制定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計劃的過程中,應當放眼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有效引入先進農業生產理念,從而以生態文明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促進在今后的長時間農業生產周期中,將農村的生態文明優勢有效轉化為經濟發展效能,從而協同提升農村的生態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效果。此外,在制定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計劃的過程中,還應注重對于農村的人力資源整合,利用一系列的先進農業生產模式,吸引廣大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在全面提升農民收入的基礎上,建設出一批擁有專業生態農業技能的現代農業產業工人團隊,從而在有效提升農民收入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夯實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人力基礎。
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不僅能夠促進建設“美麗鄉村”事業的發展,而且還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當下我國的農業生態體系中,特色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產業鏈以及初具雛形,以“生態農業旅游”“無公害農產品銷售”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正在發揮著重要的經濟發展促進作用[4]。
具體而言,在打造特色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產業鏈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生態環境對于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作用,積極淘汰農村落后產能,以長期的環境保護工作為基礎,構建起祖國農村的秀美山川。其次,特色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產業鏈的建成,還需要不同地域的農村,有效發展本地的特色,如在江南農村開展“水鄉旅游”,在東北農村開展“冰雪旅游”等。有效打造不同地域農村的生態環境產業名片,從而更好地實現生態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最后,在特色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產業鏈的持續發展過程中,還需要注重農村生產模式的轉型升級,有效發揮農業合作社、農業生產公司等機構的生產管理優勢,組織更多的農村積極參與到特色生態農業經濟的運作過程中,為全體農民帶來切實的收入增長,促進農民有效地轉型成為新時代的農業產業工作者,從而為特色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產業鏈構建起健全的職業工人產業團隊,有效實現新型農業生產關系的轉型升級。
生態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農產品生產的基礎。為了更好地提升農業生態生產的效能,首先應當大力倡導節水農業的發展,從而在有效實現資源節約的基礎上,為農民帶來更多的農業生產效益。例如在節水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利用新型的“滴灌”技術,代替傳統的“大水漫灌”生產模式[5]。通過對于節水農業的大力倡導,一方面能夠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同時還能夠將水資源進行更為科學高效的利用,對于提升農業生產效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同時,利用相應的雨水采集工具,進行農作物的“旱地農業生產”,也成為了當今節水農業發展的新方向。首先通過安裝相應的雨水采集工具,在雨季有效收集自然降水,之后再在旱季為農作物提供及時的雨水灌溉,從而起到節約用水、節省人力、提高產量的農業生產目的。最后,在節水農業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還應根據不同的農作物生長特點,制定科學的灌溉計劃,明確農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用水需求,有計劃分批次地完成農業灌溉任務,促使農業生產過程中水資源的運用更為科學化。通過以上幾類節水農業發展理念的落實,重在實現農業生產的水資源節約與農業生產的效能提升,從而有效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當今的生態農業產業領域,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同時也正在對于提升農業生產的整體效能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在農業生產中的過程中,病蟲害防治工作,是確保農業生產質量與產量的關鍵環節。在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防治病蟲害、提升產量,農民們往往對于農藥、化肥進行濫用,既為農產品的品質提升制造了巨大的障礙,同時農產品的化肥農藥殘留,也會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在生態農業理念的倡導下,農業生產一方面可以利用“生物農藥”“生物化肥”等生物制劑手段,消滅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例如運用蘇云金桿菌生物制劑毒殺鱗翅目幼蟲等。而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種植+養殖”的生態農業發展思路,大力開展“麥田養雞”“稻田養鴨”等生態農業生產模式,在有效降低病蟲害危害的基礎上,還能夠為農民更好地拓展農業養殖收入來源。通過上述的生物手段病蟲害防治,以及生物試劑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能夠突出農業生產的生態特點,為生態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添更大的助力。由此可見,利用生物手段開展無公害的農業生產模式,能夠在有效提升農產品品質的基礎上,更好地提升農業生產的產業效能,幫助農民拓展收入來源,同時也為消費者帶來了更為清潔、健康的農產品消費體驗。
在新發展理念背景下,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在習近平“兩山”理論的指引下,我國的農業生產應當積極摒棄落后的農業生產觀念,利用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大力倡導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真正將綠色農業的理念貫穿到農村生產、生活的始終,從而更好地促進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通過本文的研究,使我們不難看出,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能夠直接地對于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通過建立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整體規劃,有效打造特色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產業鏈,能夠切實幫助我們的農業生產,走上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為國家和人民貢獻出更為清潔高效的農業經濟發展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