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維霞
(鄒平市明集鎮財經綜合服務中心,山東鄒平 256216)
國家前進的步伐永遠是針對整體性而言的,“三農”作為發展中關鍵的因素之一,其關注點不僅突破戰略性高度,也被提上了國家的日程。城市的發展和進步是“手心”,農村的經濟戰略及開拓就是“手背”,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互利共生,統籌兼顧在城市規劃以及鄉村戰略性發展中至關重要。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之下,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進程來講,猶如得到強有力的武器,加深農村的改革有著積極且重要的意義,同時,為增強農村基層組織注入了鮮活的創造力、致密的凝聚力及戰斗力。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的治理被視為重點對象,實則是農村基層組織能力的體現,無形中喚醒其對內部人員要求的號召力和領導力。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基層組織中的保障性基石,期望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全面解決民生問題,在黨的引領下,由基層組織中保障性發展邁向更高的階梯,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1]。
改革的進步,政策的實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愿景得以實現。不得不強調的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本質就是公有制,與最初的“包產到戶”政策有著相似之處。若要實現農民的增收,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需要農業產業化切實可行,轉換經營方式,做到一切規模化。結合相關的產業,一方面解決了農民面臨的就業難題,另一方面使得農民財產的收入增收得到實現。為人民百姓解決難題,減輕人民群眾肩頭的重擔,促進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大到體現了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實際意義,小到解決了農民的燃眉之急。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之下,農民集體經濟持續性優化,對形形色色產業來講,做大、做強是目標,為產業的發展起著強有力的支撐作用,為農民愿景的實現奠定了夯實的基礎。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發展和先進的技術,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僅要結合實際的發展情況,還要應用合理的科學性規劃,為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貫徹落實十九大中關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方針,帶動農村經濟的有效發展,為此國務院印發了實施規劃農村集體經濟的《鄉村振興戰盔規劃(2018-2022年)》,旨在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經濟模式,以城市經濟為基石,通過對經濟資源的籌集活動,帶動周圍的農村集體經濟,與此同時,督促發展策略的實施,二者良好的結合,在規劃性發展中齊頭并進,在經濟協調性發展中起到積極引領的作用。
品牌意識的形成,大大促進了現代化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所謂的“品牌意識”,即城鄉一體化統籌化,品牌管理理念被灌注到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結合不同農村地區的差異性,形成自身的特色,進而在獨一無二的特點基礎上大力進行農業活動。畢竟,品牌價值的生成意味著地方經濟發展獲得初步模型以及認可度。此時,附加值也是衡量地方經濟好壞的因素之一,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品牌的建立意味著特色的形成,對品牌盛行的時代而言,人類會更加關注事物為心靈帶來的體驗價值以及獲益點。初級的事物很難滿足人類的主觀感受和切實體驗,因為深度不夠。借助現代的高科技手段,對附加值進行深度的挖掘和深加工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促進、拉動農村集體經濟的健步發展,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指日可待[2]。
在21世紀的今天,科技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善假于物也”是人類智慧體現的方面之一,所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實現農村經濟集體化,需要與良好的科技相融合,開創科技型創新的發展路徑。在農業領域,很多農村地區相對較落后,設備也不夠先進,所以,要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對內不僅需要專業的工作人員對機械的使用方面進行詳細的講解,對外講究社會關系中,需要政府及相關的工作人員采取相應的補貼政策,吸引廣大的農民群眾投入到對新型技術的使用中來,進而提升農村集體經濟效益。
今天的中國,早已今日不同往日,但是,農民較低的文化水平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在促進科技發展的同時,還要重視對人文的培訓及教化。人才的發展是持久性戰略,也是軟實力的綜合性體現,為了避免在戰略性改革中方針的錯誤性引導以及偏差性的發生,我國要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的培養,爭取人才的現代化,做到農業產品與人才的雙向發展。
中國的現代生活是從古代的農耕時代一點點的走出來的,模式的生成無法脫離開歷史,所以,積極改變我國當前農業現狀至關重要。加之,現如今的農業擁有政府部門大力扶持力量的注入,使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引導性,農村的經濟結構因發展理念的升級而得到良好的改變。最終,經濟效益的提升、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獲得前所未有的效果。比如,縱觀全球,經濟全球化為我們實現了時間甚至空間的“零距離”,但是在出口方面依然面臨著頑固的弊端,頗為關注的就是產品的質量問題,為此,農業的生產方式需要積極的轉變與拓展,建立完整的土地保障機制。此外,不排除嚴重浪費現象的存在,對此類工作的開展,不僅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之下加強加大對農民的培育性工作,在潛意識深處加深對現代化農業生產的認知,而且,在政府相關部門的角度實施有效的設計方案,盡量從根源上杜絕浪費現象的出現。出于環保角度考慮,農村集體經濟須以原生態的環境為出發點,對農田的地勢、規模進行改造,與此同時,結合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轉型,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供給性改革。
在改革的過程中,積極配合相關政府部門的工作,在領導的引導下,構建完善的保障性機制,“身正還須行得正”,自此,廣泛吸引資金,擴大對人才的“招商引資”,同時,講究工作內容的匹配性以及兼容性,遵循原則,進一步促進改革的發散性作用兼多元化的可持續性發展。
天時地利人和,社會中一切資源的利用離不開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正所謂“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同樣的道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更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則。此外,擴大對經濟的有效性融合,使得集體經濟的模式得到不斷的創新。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深刻認識到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結合農村區域的戰略性實施原則,再綜合性地考慮農村區域的地理條件、文化態勢以及交通情況等綜合因素,合理挑選發展項目,以宜工、宜農為主要原則[3]。
例如,積極與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相融合,提高經濟的經營性收入,目前,主要產業涉及到豐富的旅游產業,文化特色鮮明的村鎮。此外,伴隨有良好的技術提供、信息等生產服務業,在管理的過程中做到兼容并濟。
經濟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需要農村集體經濟思維的轉變,還要確保家庭承包的鞏固與完善,實現雙層經營體制的良性結合,結合實際情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實施原則。經濟融合的實現,要提高對新型專業合作組織的大力興辦和舉行,目的在于擴展經濟的服務性集體經濟,自上而下,由里到外,從生產到銷售,從技術到信息的各個層面和領域。與此同時,環境的發展不容忽視,對外部資源善加利用,結合市場的條件,使得扶貧的工作擁有精準性,進一步促進農村集體經濟朝著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集體經濟格外注重“頂層設計”,借助精細明確的集體經濟發展方向和戰略性指導方針的實施,使得農村集體經濟在組織、經營、管理等方面擁有清晰明朗的制定原則。此外,經濟政策扶植的作用格外重要,傳統意義的政策扶持包括財政、土地、金融三大方面,拋開上述內容后,還受到其他條件的影響。例如:部門之間有不同的分工,所以要建立起支農惠農資金綜合性框架,對發展空間極大、經營風險很小的村集體項目進行大力度的資金扶持,此外,可以借鑒貼息以及補助的方式進行財政方面的支持。
值得一提,在相關經濟政策扶持中,抽絲剝繭,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做到敢為人先,通過不斷的探索,摸索出一條開創農村集體經濟合理性的發展道路,針對不同集體環境情況、不相同的產業鏈接以及項目,加強對技術、人才、信息的綜合性把握,為經濟薄弱的區域發展引領出更好、更佳、更優的農村集體經濟規模。
在農村地區的發展與壯大的過程中,資源的獲取以及人員的引進,無不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堅實的后盾。一方面,需要政府適當加大對農村集體經濟投入量,確保預付款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和規模;另一方面,積極提出并改進創新的扶持方式,轉化思維,爭取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開拓一條具有持續性、穩定性、新穎的方式。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亦需要監督和管理事物的加持。合理性、科學性的資產增值機制,需要建立在農村區域的實際情況之下,進而達到集體資產順利運營和管理規則及發展章程完善的目的。在工作中,盡量確保工作責任落實,針對工作責任和權限,做到合理精細的劃分。在人員管理工作的進程中,加深農村集體經濟工作人員的態度及認知,確保誠信經營的持久性以及生產的安全性,為農村集體經濟的打造一條長久性的戰略。
綜合看來,新農村建設以及規劃是我國目前階段的主要任務,盡管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依舊處在探索的道路中,我國已經針對技術、人才、資金等多方面著手,加大工作開展的力度的同時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在此影響下,規模性發展遲早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