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所,肖 夏
(騰沖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云南騰沖 679100)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糧改飼),以推廣全株玉米青貯為重點,以發展規模養殖為載體,以提高種養效益為目標,以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為“助推器”,抓好玉米“種、管、收、貯、用”等關鍵環節。創新“1+3+6”模式:“1”即原則上在全市范圍內每個有條件的行政村至少建設1個標準化養殖場;“3”即每個養殖場按不低于養殖300頭肉牛的標準建設;“6”即每個養殖場周邊配套40 hm2飼草飼料基地。大力實施“以養定種、種養結合、草畜配套、草企結合”發展戰略,示范帶動騰沖市走出一條具有騰沖特色的循環發展、生態發展、綠色發展、鏈式發展的畜牧業發展新路子。
截止2020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45萬kW以上,擁有各類農業機械75 167臺(套),擁有拖拉機13 219臺(套),其中:變形拖拉機3 209臺。耕整地機械40 189臺(套),其中:微耕機18 637(臺)。水稻插秧機74臺(高速插秧機15臺),水稻播種成套設備5臺套。油菜播種機8套32組。農用排灌機械1 036臺(套)。田間管理機械787臺。谷物收獲機械871臺。收獲后處理機械6 977臺(其中:烤煙烘干機1 158座)。農產品加工機械6 977臺(座)。畜牧養殖機械2 347臺(套),其中:玉米聯合收獲青貯機械4臺,玉米收獲機1臺,畜牧養殖機械(鍘草機)1 647臺(套)。漁業機械456臺,林果業機械570多臺(茶葉加工機械200多臺套);農田基本建設機械171臺,農用無人飛機15臺。
另外,農戶為發展產業需要,每年仍有大量未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的農機具,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新動能。
騰沖市玉米常年種植面積2.53萬hm2(其中:常規種植2.13萬hm2,煙后套種2 666.67 hm2,冬玉米種植 1 000 hm2,鮮食玉米種植333.33 hm2左右)。對發展畜牧業、提高經濟收益、改善人民膳食結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不斷釋放產業活力。
全市現有大中型拖拉機469多臺套,按1 hm2/臺·天計算,一天耕整地469 hm2,預計45天耕整地2.13萬hm2以上。微耕機/手扶拖拉機2萬多臺套,以2萬臺計,按 0.2 hm2/臺·天計算,一天耕整地0.4萬hm2。全市現有耕整地機械在玉米種植關鍵時期,能夠在一個星期完成大面積耕整地,為玉米最佳時節播種做好前期準備,為玉米產業發展、增產增收提供動力支撐。
目前,無引進推廣玉米機械化播種機械。騰沖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屬于山區縣(市),經濟欠發達,農村富余勞動力未能有效轉移,玉米機械化播種無市場需求,制約著玉米播種機械化發展。
田塊小,農機地頭轉彎調頭浪費時間,機械化播種作業效率不高,制約著玉米播種機械化發展。田地機耕道路不完善,玉米種植不連片,農機難以下地作業,制約著玉米播種機械化發展。
現有田園管理機(培土機)和施肥機30臺套左右,無除草機械。田地機耕道路不完善,田園管理機(培土機)地頭轉移受限,不能進行行間中耕培土,中耕管理機械化作業為零。施肥機(微型)只能進行條狀施肥,不能進行精準化穴施,目前中耕機械化施肥作業為零。
玉米植保作業時,農戶使用手持式或電動噴霧器進行植保作業,2017年前不能實現機械化植保。2017年騰沖市界頭聚鑫植保專業合作社成立,購置2臺無人植保飛機,實現機械化植保零的突破。2020年植保無人飛機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全市新增植保無人飛機11臺。以4 hm2/h·臺計算,按8 h/天作業計算,一天植保無人飛機連片機械化作業可達448 hm2。2.53萬hm2玉米無人飛機植保作業需要近兩個月的時間,植保無人飛機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后,將進一步拓寬市場需求。
2015年,騰沖勝利農機合作社購置三行玉米收獲機械,收獲玉米包(玉米有后熟期),在區域開展玉米收獲。一是收獲時玉米秸稈直接粉碎還田(地),群眾需要玉米秸稈種植菌類,市場前景不好,2018年最多收獲20 hm2。二是農機農藝不融合,三行機只能收獲兩行玉米,機械化率不高。
2018年糧改飼,騰沖禾順生物公司購買三臺履帶式玉米青貯飼料收獲機,因動力及割臺配套因素不合理,未能正常開展機械化收獲作業。其他肉牛養殖場購置3臺輪式玉米青貯飼料收獲機,收獲效果能滿足飼養要求,有進一步發展趨勢。騰沖玉米整株收獲時節,一般在9月至10月,雨水逐漸減少,玉米地土壤含水量高,田間地頭轉彎時,輪子容易打滑,制約著拓寬應用。
隨著肉牛產業的發展,現有1 000多臺套鍘草機為玉米整株青貯分段式收獲提供補益。
玉米收獲時,還未完全成熟,有后熟期,不能直接進行籽粒烘干。目前群眾一般多采取串掛晾曬,少部分群眾使用果蔬烘干機進行玉米棒烘干。一體化玉米機械化烘干為零。
農業機械化生產只有在使用功能成本遠低于人工勞動成本時,才能得到廣泛應用。
3.1.1 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能有效轉移,制約著使用農業機械發展農業生產;農機合作組織、家庭農場或涉農組織產業化服務體制機制未健全,制約著農業社會化服務與小農戶有機銜接發展。
3.1.2 田(地)“碎片化”、無機耕道路、丘陵山區等現實制約著大中小型農業機械購買使用。
3.1.3 主要農作物和丘陵山區農機化技術裝備薄弱環節“無機可用”“無好機可用”現象突出。
3.1.4 農機化產學研推用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匱乏,農機工業未能引領農業產業結構性變革。
3.2.1 結合區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序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使用農業機械從事農業生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3.2.2 加大農機合作組織、家庭農場或涉農組織培育,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制機制,銜接小農戶發展規模經營,進一步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3.2.3 積極爭取國家高標準農田改造和丘陵山區“宜機化”建設資金扶持,加快高標準農田、機耕道路、丘陵山區“宜機化”發展,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
3.2.4 結合騰沖主要農作物和丘陵山區農機化技術裝備薄弱環節“短板”,于2020年1月18日逐級向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反饋主要農作物和丘陵山區農機化技術裝備薄弱環節需求情況表,“無機可用”“無好機可用”有望得到切實解決。
3.2.5 建議加大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推進農機化產學研推用聯合攻關和多學科聯動,加快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機、電、液、氣、網絡等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發展,推進精細農業發展,解決“人均一畝三分地”可持續發展問題。
3.3.1 圍繞市委政府肉牛產業、玉米產業布局,積極組織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廣大農機手、涉農組織廣泛開展機耕機耙,為玉米大面積播種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3.3.2 已聯系縣域農機經銷商、省內農機經銷商在玉米播種開始播種時節前,組織調配2至4行氣吸式、外槽輪式、穴播施肥等多型號精量播種機進行示范作業,待玉米出苗后,再選定先進性、實用性、適應性比較好的機具作為我市推廣機具。
3.3.3 中耕管理時節前,組織縣域農機經銷商、省內農機經銷商提供多種品牌施肥、培土小型微型機具進行行間中耕除草施肥培土,比較作業效果,再選定先進性、實用性、適應性相對好的機具作為我市推廣機具。
3.3.4 鼓勵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廣大農機手、涉農組織積極購買植保無人飛機,并優先滿足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需求。并積極向上爭取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先進農業機械省市級補助。
3.3.5 加大現有玉米收獲機具、鍘草機等質量調查,配合農機生產企業改進產品質量,不斷滿足廣大群眾購機需求。在主要農作物生產和畜牧業發展中,讓“有機可用”“有好機可用”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農業發展靠科技,農業科技實施靠農機。農業生產全過程中,“無機可用”“無好機可用”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農業比較生產率的競爭劣勢突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未健全,不能有效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嚴重滯后,制約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農機工業振興是研發生產制造主要農作物和丘陵山區農機化技術裝備薄弱環節的關鍵,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的培養是解決農機自動化智能化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立足國內農機化裝備薄弱環節現狀,向國外先進農機裝備技術學習,加大加快農業機械產品產學研推用聯合攻關和多學科聯動發展,從農業機械化到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智能化再到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智慧化。以信息和人工智能高新技術對農業生產過程科學管理,改善農業生產過程的科學管理、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效益,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發展質量型、效益型農業。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引領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