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偉
(三明市三元區農業農村局,福建三明 365001)
我國水稻種植的機械化技術起步較晚,在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層面相對薄弱,同時機械的可靠性以及作業的效率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且在機械的核心組件方面還需依靠進口。因此,為了進一步的提升我國水稻的種植品質,需要重視在種植以及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加深農業機械技術的應用。
我國幅員遼闊,在進行水稻的種植的過程中,不論是耕作制度,還是在品種的體系方面都較為復雜。這種多樣化的水稻種植產業,使得所需使用的機械技術也要與之對應,機械設備必須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從而提升了機械化的難度系數,但這樣廣泛發展的空間也為機械技術帶來了諸多的機遇。當下長期存在農村勞動力的短缺問題,無人機、旋耕機、自動噴霧機等農機設備的研發就是應對這樣的現象所出現的。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農業機械市場逐漸形成集成化的發展。
科學技術一直以來都是第一生產力,對于水稻種植而言,也需要充分結合科學技術。通過將機械技術應用到水稻的種植、病蟲害的防治,是順應現階段社會發展的一種體現,不僅僅可以有效提升糧食的品質,還可以有效提升產量,進而更好的滿足人民的需求。對于農戶而言,在采用了機械技術之后,農戶在種植的過程中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水稻產量,有效提升個人經濟收益,因此在改善了生產水稻質量的同時,還改善了農戶個人的生活質量。對于消費者而言,使用機械技術進行科學的防治水稻病蟲害之后,人們可以更加放心地食用糧食資源,保障個人的健康安全。對于國家發展而言,在當前實行鄉村振興大戰略背景下進行農業的機械化發展,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符合時代變化的正確發展道路,進一步穩定了社會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
在農業種植領域,隨著近些年工業化程度提升和城鎮不斷發展,基層種植人員的數量在逐漸下降,這就導致個人種植面積的增大,因此在未來的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具有田塊集中的特征,且需不斷地提升機械化強度,提高農業作業的勞動效率,從而提高水稻的產量。
目前,一些先進國家的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例如美國、日本等國家基本將農業機械化程度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在美國,水稻種植基本上屬于大規模機械化種植模式,在種植過程中大面積使用大型激光平地機等農機設備,使土地平整度高,化肥分布均勻,減少化肥流失和脫肥現象,確保了農作物的出苗率,在增產的同時也提高了作物的品質,農業機械起到了節水、節地、節肥增產等作用。在日本,水稻插秧的過程實現了較高的機械化應用。其中99%的插秧都是依靠插秧機進行作業,在共同育苗的設施上為17%。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對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推廣,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不斷地進行水稻新技術、新機具的更新,現階段所研發的各種插秧機已經成為世界的領先設備。
隨著農機技術交流層面的深入,我國不斷引進一些先進的機械設備,積極吸取先進的技術經驗,自主品牌的農機具也有一定的發展。當前在農業機械化生產過程中,更趨向于進行無人化的作業形式。例如在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采用無人機的工作模式,對水稻進行定期地全面巡查,可以很好地降低相應的人力物力;同時利用無人機進行農藥的噴撒,更加具有防治的高效性,機械化水稻種植過程更加具有針對性。我國所研發的植保無人機,不僅可以實現上述的作業行為,且有效地避免人員在種植過程中存在的不穩定性。例如在無人機的研發中,其在飛行的過程內部具有雙目避障和地形的兩個模組,能夠可以對30 m范圍內的障礙進行自動的規避,同時還擁有近紅外照射技術,在夜間也能夠正常的運行。而對于地形視覺模塊來說,基本上類似于毫米波雷達系統,能夠讓無人機對地形進行精準的測量。在應對一些復雜環境下的工作中,還可以有效應對風沙的負面影響,避免影響到正常的飛行。
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印發的《2018-202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明確要求,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保障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需求,為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堅實的裝備技術支撐。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之下,促進人才回流鄉村,提高農作物種植農機化水平成為當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因此農機購置補貼工作重點在于,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注重科技創新,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節能環保與精準高效農業機械化技術,全面實施補貼產品準入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作用,優化制度設計,促進我省農業機械化向高質量發展。
《2018-202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中央補貼范圍為14大類35個小類76個品目,重點支持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所需機具和高效植保、節水灌溉、高效施肥、秸稈還田離田、殘膜回收等農業綠色發展所需機具,具體產品或具體檔次的補貼資金(不含累加補貼資金)實際補貼比例在30%上下。目前,我省各基層農業部門通過采取制作宣傳卡(單)、進村入戶、微信公眾號、政府網站、報紙電視主流媒體等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宣傳,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熟悉與共享黨的強農惠農政策。
2020年4月至11月,三明市三元區巖前吉口村種植常規稻,種植面積約為8 hm2。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有效利用農業機械技術對水稻生長期間病蟲害進行防治,并取得良好的管控效果。
首先,對于水稻生長前期的機械化應用,主要是在插秧過程中使用小型高效的插秧機來替代人工的插秧作業,這樣的插秧模式可以很好地降低種植成本,同時還具有較高的效率性。另外,還結合相應的機械施肥技術,也就是機械化插秧的過程中使用機械進行精準的深度施肥,從而保障水稻在結果之后稈壯穗多,提升水稻的整體產量和品質。機械的作業形式遠比人工作業更加的準確,能夠精準地控制好肥料的計量,因此避免了人工操作過程中存在的錯誤及客觀環境等不確定因素干擾。
其次,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農業機械使用對水稻的保護也是提升產量的重要措施。在對水稻的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由于傳統形式下的手工方式,采用人工噴霧器進行農藥的噴撒,這樣方式在作業的過程中存在著效率低、周期長、噴灑不均等缺陷。因此,需要采用機械化的方式,如大面積種植水稻可使用車載噴霧機、履帶式噴霧機等大型動力噴霧機,小面積種植水稻可使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等輕便型噴霧機,而無人噴霧機則同時適用于各樣不同的水稻種植面積,這樣的機械噴霧技術方式具有良好的霧化效果,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同時能夠保障噴撒的均勻性,避免蟲害的發生且能有效地清除雜草。
最后,在水稻種植末期,采用機械化設備進行收割也是重要的一環。傳統的收割機對于機械的利用率較低,且效率也十分低下。在使用農業機械聯合收割機之后,只需要一次性完成,并將稻粒直接裝入袋中,將秸稈直接返回田間,這樣機械的使用具有較高的效率性,同時極大的節省了人力物力,進一步降低水稻的種植成本。
在對苗床的處理方面,需要提前一年在秋季就確定下來,保障在這個區域的土壤當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同時偏酸性。土壤經過一定的晾曬之后,需要在準備好的編織袋當中進行保存。種植需要的種子需要進行嚴格的篩選才可以脫芒,并選擇品質較高的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利用小型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設備進行種植的浸泡和催芽。智能化浸種催芽設備可以自由轉換成浸種或催芽狀態,從根本上解決了浸種結束開始催芽需要種子二次搬運、裝箱的問題。使用復合噴淋、注水工藝催芽,由噴淋補償邊緣局部溫度,循環注水快速控制、調節箱內各點溫度,使箱內溫度均衡準確,也不需要人工翻動種子,減輕生產人員勞動強度,降低人工費成本。在浸種的過程中,應確保環境溫度在13~15℃之間,保持一周左右的浸種時間才能夠進行催芽;催芽的過程需保持水溫在30~34℃左右,基本上12 h就可以完成。
水稻的種植基本上都會采用三年的輪耕種。在頭兩年的時間里,土壤中基本上都會含有較高的肥力,可進行旋耕。在耕種的第三年,肥力則會有著明顯的下降,因此需要進行土壤的深松或者深翻處理。一般來說,對土壤的旋耕的實際深度控制在12~18 cm之間,而在第三年的深翻處理上,需控制在19~25 cm左右。在進行土壤翻耕的過程中,就需要利用旋耕機、深松機等農業機械,通常選擇在一年中的三月中下旬進行,并在翻耕之后做好旱耙的操作。
在插秧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把控溫度,一般來說需要控制在12℃左右。同時由于個別地區的溫度較高,使得在5月上旬就能夠完成。但是一定要在6月之前完成,因為溫度過高反倒會導致插秧的不順利。在插秧之前,還需檢查機械設備是否處于良好的狀態當中,及時檢修維護插秧設備。另外,對于拋秧的操作,對機械設備有著較高的要求,我國在現階段對于這領域的研究還沒有相對成熟,因此沒有廣泛的應用拋秧機。
在進行水稻種植田間管理時,應充分利用機械設備進行病蟲害的防治。通常情況下7月至8月是病蟲害的高發時段,需要重視起病蟲害的防治。利用操控無人噴霧機的方式進行藥劑地噴撒,進而實現對一些原本人工處理不到的位置進行藥物噴撒,以此來全面地保護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同時還需在易發病區域進行監測設備的安裝,從而實時地進行農作物的防治。
綜上所述,糧食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問題,為了讓國家進行可持續性發展,就需要盡可能的解決糧食問題,讓農業朝向現代機械化的發展方向發展,從而有效的保障我國水稻的產量以及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