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得梅
(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綜合服務中心,青海華東 810500)
隨著我國科技不斷的發展,糧食生產由傳統人工勞動力逐漸轉變為農業機械一體化,農業機械已經成我國糧食生產中的重要生產工具,不僅在穩定糧食生產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提高糧食生產效率方面同樣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業機械化在糧食生產安全中的應用和推廣,應當充分結合糧食生產區域的實際需求,積極引進專業化農機具,大力發展適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機具,促進一體化機械水平的提升。
眾所周知,由于貧困山區具有地勢險峻、氣候惡劣的特點,對農機作業有著迫切的需求,然而高性能、低能耗機械和關鍵生產環節的大中型農機具,是我國目前推行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中的重點考慮范圍。出于貧困山區的特殊性,小型農機具更適合貧困山區的生產特點,因此,當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與貧困山區生產需求極度不符。貧困山區的經濟發展緩慢,再加上適合該地區小型農機具未被列入補貼內容當中,并且補貼程序與購置大型農業機械程序一樣,繁冗復雜,極大降低了農民購置小型農機具的積極性。此外,相較于大中型農機具的國家補貼資金,小型農機具補貼少出許多,再加上利潤較低,大大降低了經銷商經營的積極性,以至于售后服務不完善,缺乏專業性技術指導,最終造成“無機可用”的尷尬局面。由此可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與當地耕作機具需求不匹配,是制約偏遠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
在當前農機技術推廣的服務體系中,專業技術人員的極度匱乏,以至于大多數鄉鎮的農機技術和管理理念比較落后,從而導致新機具和新技術的推廣形成了巨大的阻礙,嚴重影響了農機技術推廣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農機服務包括技術培訓、作業轉場、售后服務及機械故障維修等存在不完善的狀況,農機服務能力水平與操作人員技術需求存在嚴重的偏差,嚴重制約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與發展。
大多數小農戶在生產的過程中,不懂得將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料進行合理利用,而是將這些農業廢料進行大面積焚燒,從而加重對大氣層的污染,臟、亂、差逐漸成為人居環境中最普遍的現象。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秸稈還田已經成為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增產措施,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疏松度,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從而達到增肥增產及農業環保的效果。因此,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可以將農業廢料“變廢為寶”,循環利用,不僅有利于糧食生產,而且還能達到環保的目的。然而,當前農業機械推廣工作內容更注重于耕地、播種和收割,忽視對田地廢料處理專用農業機械補貼政策明確的重視,以至于農田內廢料處理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由此可見,田間廢料處理專用農業機械與生態環保的標準要求不匹配,是農業生產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了“無機可用、無好機用”這一問題徹底解決,首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基礎配套工程的建設,包括耕地標準化治理、改善貧瘠農田土壤、配套管網、山地機耕道路、梯田堰壩等內容。同時維修和加固因自然不良因素造成基礎設施損毀的部分,使其應用標準適合大中型農機具的入場需求,進一步促進農機連片規模化的發展。其次,加強山地規模經營力度。在確保鄉鎮山地承包經營權不變更的基礎上,按照鄉鎮合作社租賃的原則,實現分散農戶統一管理模式,將以往的分散土地科學、適度集中起來,促進山地規模合理化、科學化的經營與發展。最后,將農機補貼流程簡化。由于耕、種、收、滅等糧食生產環節具有勞動強度大、生產任務重的特點,可以將農機具購置補貼內容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同時將農機具購置補貼比例適度提高,將購置補貼流程加以完善和優化。針對于糧油和蔬菜專用農機械購置補貼,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并將相應的配套技術加以完善,使貧困山區農民購機補貼更為適應山地耕作條件,同時還有別于平原地區的農民購機補貼政策。
想要將農業機械化在糧食生產安全中存在的“機棚不配、機藝不合”的堵點全力疏通,需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2.2.1 制定操作規范標準。將現有農業設施、農機裝備、農藝技術和資源資產進行全面整合,將栽培技術和農機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從而制定相關的技術規范、企業標準和操作流程,以便確保這些規范內容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的服務通道,包括農機安全存放、維修保養和配件配送等,制定有償服務模式,包括“單項服務與托管服務”、“成本均攤與定額補貼”。通過建立標準化作業和專業服務團隊,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在糧食生產安全中的應用優勢。
2.2.2 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在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創建農藝農機合作社和示范區,為了確保讓這些合作社和示范區與高標準農田項目措施高度融合,可以定期組織專業團隊圍繞高效農業開展農機農藝全過程服務,在此過程中,為了確保整個開展過程的高效性,參與活動的專業團隊必須熟悉農機裝備和農藝技術,不斷的探索貧困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化的農業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包括現代農業產業化的實現模式、組織方式和運營管理等。圍繞糧食安全生產中的各項關鍵環節,將偏遠山區糧油專用農業機械化的生產模式和技術操作步驟進行深度研究和探索,以便促進農業機械社會化綜合服務新模式的提升.
2.2.3 強化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針對于各項條件有限的偏遠山區或者特色農產品主要生產土地,可以號召和凝聚社會力量,創辦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采用托管或者半托管的土地管理方式,為貧困山區農民提供農業機械化糧食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后和山地內的廢料處理等各項環節的農業機械化服務。部分偏遠山區自然村組存在地塊面積小、糧食農作物品種多而雜的情況,可以著重培育集耕地、播種、收割和秸稈還田等一體綜合性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還有部分山區自然村組存在著地塊面積大、種植作物單一的情況,可以著重培育發展單項優質特色農作物為主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對于農業機械裝備的管理,需要執行統一使用、管理和維護的管理制度,保證糧食生產各項環節中的農業機械化服務高效有序的開展,從而實現糧食生產區域標準化、專業化和集約化的經營目標。
此外,加強對適合山地農業機械化發展貸款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力度,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機購機貸款底線,全力解決貧困山區農民購機困難問題。
在糧油作物主產區域引進專業化農機具,推廣新技術,集中現有資金,大力發展適合貧困山區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機具,包括水肥一體化機械、山地起壟覆膜播種一體化機械等,選準主要糧油作物和果菜產業發展關鍵環節進行農機化全程作業示范,促進一體化機械水平的提升。為了解決農民購機不會用、售后無人修和好機難用的問題,應當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想要確保農民科技培訓的高效性和實效性,需要將當地師資資源和陣地加以整合,根據糧油生產總體布局開設主體專業班次,進而開展好農機操作、故障維修、經驗交流等各項技能的培訓和示范,不僅可以提高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夠促進農民農用機操作水平的提升。
此外,還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包括資金、培訓、服務等方面,提高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在糧食農作物生產中的比例,將農業機械化生產作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中的重要基礎前提,推進農業機械化在偏遠山區糧食生產安全中的應用和推廣。
首先,各級農業農村部分加強對農業機械化的認知,在抓好糧食生產、生態循環農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將農業機械化綜合服務充分融入到糧食農作物生產之中。同時加強各級農業干部的工作使命感,為實現鄉村振興進一步推動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各項工作。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將農業機械化生產和糧食生產安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強整合惠農政策和項目資金,優化配置傾斜扶持,確保投產效益穩定增長。最后,整合農業農機資源和技術力量,把農業機械新成果有效轉化為糧油生產新動能,實現糧油生產和現代農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目標[2]。
綜上所述,只有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扶持力度,才能有效激發農民購機的積極性,從而促使農業機械化在糧食生產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糧油作物主產區域積極引進專業化農機具,大力發展適合貧困山區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機具,進一步推進農業機械化在糧食生產安全中的應用和推廣,從而實現糧油生產和現代農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