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義
(費縣東蒙農業技術推廣站,山東費縣 27340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棉花是農民種植的重要經濟作物。加大棉花的種植力度,擴大棉花的種植面積,不僅能改善農業種植結構,還能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就現階段來看,在這幾年棉花產業的發展中,因棉花種植品種雜亂、產品質量差,棉花企業規模小、設備陳舊以及流通秩序混亂等多方面因素,導致棉花產業發展不容樂觀,甚至出現了倒退的趨勢。基于此,就棉花產業現狀及對策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就近些年來看,受自然災害、宏觀政策、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影響,我國棉花的種植面積一直難以穩定,產量也是起起伏伏,不能保持在一個良好的水平。特別是在2008年,作為我國重要棉產區的新疆開始大規模的調整產業結構,致力于在在未來的10年內將棉花種植面積減少到106.7 hm2,也正因為如此,導致棉花產量大幅度縮減。當然,除了新疆之外,我國其他省份的棉花種植面積也在逐年降低。為了保證我國糧食的產出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國家又相繼推出了種糧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保護等相關政策,這也使得眾多棉花種植人員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從而造成糧食種植大面積擴張,棉花種植面積不斷減少。
在棉花種植面積大幅度縮減的同時,我國的紡織工業卻取得了高速的發展,對棉花也有了更多的需求,這導致近些年我國的棉花供需缺口不斷增大,但由于國內的棉花供應量不能滿足,最后不得不向國外進口大量的棉花,以滿足自身日益增長的需求。2008年全球爆發的金融危機,使我國的紡織行業受到了嚴重的波及,很多紡織工廠因此停產或倒閉。這使得棉花擠壓嚴重,但又賣不出去,使得農民種植棉花的積極性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以上所述,皆是導致我國近些年來棉花產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從而也進一步影響了我國棉花產業的良性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種子市場也逐漸放開,眾多種子經銷商以及企業不斷涌出,面向棉花種植人員所提供的種子也良莠不齊。這種情況的發生,導致我國的棉花種植品種雖然很多,但品種、品質間的差異卻十分明顯,最終造成棉花產出質量整體較差,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另外,棉花采摘以及收購的環節也相對混亂[1]。具體來說,就是種植棉花的農民在采摘的過程中,經常會將棉花不分等級、不分品質的混合在一起。并且裝棉花的袋子也用的是非棉纖維的,這也會導致異性纖維混入棉花的現象較為嚴重。再加上紡織加工企業,為了能夠搶到充足的棉花資源,將棉花的收購門檻降得很低,大量的超水分花及統花被收購進來,從而造成生產的籽棉質量普遍較差。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大多數紡織加工企業的加工設備都較為陳舊,自然出產的棉花質量也將難以得到保證。
自1998年,棉花流通體制全面推行以來,棉花市場也在不斷放開,多渠道有序競爭的市場格局逐步形成,棉花經營主體如同雨后春筍般不斷涌出,市場上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場景,但大部分棉花企業經營規模偏小[2]。隨著我國棉花收購市場的放開,衍生了一批專門從事棉花收購的小商小販,大量的棉販走到田間地頭去收購棉花,籽棉不分等級、不分品質,全部按斤收購,這造成了混等混級、異性纖維等問題日益突出。另外,重復建設現象在棉花加工環節較為嚴重,導致棉花加工能力遠大于棉花產量,致使產能過剩。針對這種情況,我國于2005年開始進行棉花質量檢驗體制的改革,使得加工企業的準入門檻被進一步提高,從而也有效的淘汰了一批生產規模小、設備較為陳舊的企業。直至2009年,我國通過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完成更新改造的企業達到1 900家之多,改革成效顯著,使得我國棉花產業的布局更加趨于合理。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些許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相關部門沒有將監管工作做到位,再加上地方保護主義較為嚴重,導致一些偏遠的小地方無照經營的現象時有發生,且屢禁不止,這也給棉花檢驗體制改革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從而造成棉花流通市場秩序的混亂。
我國眾多棉紡加工企業,生產規模較小,加工設備陳舊。針對這樣的問題,作為政府需要給予一定的稅收、資金以及政策方面的優惠,以此來對地方上規模較大、頗具影響力的棉紡加工企業進行大力扶持,使其能夠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開展跨區域、跨行業的聯合與合作,進一步擴大規模,壯大實力,成為棉花產業快速發展的先頭部隊和中堅力量[3]。另外,需要在一些棉花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紡紗等眾多企業匯集的地方,對各個環節的優勢資源予以整合,以便形成完整的棉花產業鏈,發揮產業的集聚效益,從而實現棉花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貢獻出力量。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美國等都是世界有名的棉花出口大國,而這些國家基本上都是以棉花專業合作社的形式,將棉花種植戶、棉花采購商、棉花加工企業、棉花銷售商等各個環節通過共同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形成了棉花生產、供給、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實現了棉花相關企業的共贏。這種成功的經營合作方式,被各國所學習和借鑒,自然我國也不例外。我國于1980年之后,也出現了一些類似的組織,但由于受當時社會環境以及市場環境的制約,使得這種經營合作方式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價值[4]。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各種形式的棉花專業合作社又再次活躍起來,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果。鑒于此,政府應予以重視,進行積極引導和推動,并有龍頭企業牽頭,聯合棉花產業鏈上利益相關的企業,共同進行棉花專業合作社的組建。棉花合作社的建立,有利于促進棉花種植業組織化、規模化的發展,有利于推動棉花生產,加工集約化,流通網絡化。相信通過這種風險共擔、信息共享以及利益結合的形式,能夠有效的促進棉花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有效溝通,緊密結合,從而共同推動著棉花產業朝著合理化、科學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相關部門應嚴格按照國家出臺的《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對棉花收購、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管控,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以此來保護各方利益。同時,政府的各個相關部門要加大溝通協調的力度,針對棉花市場上出現的問題予以及時發現,并加以有效反饋,做好信息共享、齊抓共管,從而為棉花的生產、銷售、流通創設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棉花產業的良性發展。
為了使棉花市場可以得到有效監控與合理調節,實現穩定棉花市場的目的,國家應對棉花收儲制度進行健全。具體來說,就是當棉花市場出現異常波動的時候,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進行放儲或者收儲。如此一來,能夠及時的穩定棉花市場,從而有效的滿足我國紡織企業的棉花需求,確保棉花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能夠合理的利益分配,這對于棉花產業長期穩定的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這對于社會任何行業都能適用,包括棉花行業。因此,想要使棉花產業高效發展,就必須對科學技術予以重視,加大科技投入,將各種先進技術以及高新設備應用于棉花產業之中,加強對棉花種子、生產、加工等環節的技術研發,培育優良品種,開發種植新技術,并加以積極宣傳和推廣,以此來改善以往那種品種雜多,品質低下、產量不高的局面。與此同時,應注重對棉紡加工企業設備的改造與更新,以便能夠使棉花加工質量得以提高。此外,應建立一套完善的新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體系,使科學技術能夠成為我國棉花產業高效、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
棉花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于農業種植結構的改善,農民經濟收入的提高,農業經濟的繁榮以及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予以高度重視,并針對棉花產業當前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舉措全面落實下去,以此來促進棉花產業又好又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