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周清
(湖南省湘西州綠色食品辦公室,湖南湘西 416000)
湘西州“三品一標”產業,從20世紀90年代初發展綠色食品開始起航,從小到大,從無到有。特別是2016年以來州委州政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方略,大力開展綠色產品大莊園的建設,把發展“三品一標”產業列入州委州政府對縣市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企業開展綠色食品、有機產品認證,大力支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由此,湘西州“三品一標”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從2016年到2020年底,湘西州“三品一標”有效產品總數從46個發展到139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從2016年21個到2020年9月全部退出歷史舞臺,綠色食品從21個發展到92個,有機產品從4個發展到34個,農產品地理標志從4個發展到13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總數居全省第一。綠色食品、有機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數量復合年增長率分別達34.37%、53.42%、26.58%。截至到2020年年底,湘西州共有83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使用綠色食品、有機產品標識,涉及產品總數達126個。
2016年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產品認證產品數分別占“三品一標”總數的45.7%、45.7%和8.7%。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湘西州沒有開展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截至到2020年底,全州綠色食品、有機產品認證產品數分別占“三品一標”總數的66.2%和24.5%。以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為代表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年產量達112.9萬t,產值53.2億元。獲證產品中,以“兩茶”(茶葉和油茶)、“兩果”(椪柑和獼猴桃)為代表的主導產業獲證產品占比高達79.1%,突顯了湘西州良好的種植業產業結構。同時,通過開展綠色食品、有機產品認證,不斷為湘西椪柑、湘西獼猴桃、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等區域公共品牌提供質量安全保障。
當前湘西州綠色食品、有機產品獲證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中,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累計申報認證產品55個,占綠色食品、有機產品獲證總數的43.7%,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申報認證產品59個,占綠色食品、有機產品獲證總數的46.8%。在全州八縣市當地主導農業產業中,均涌現出了一批示范作用明顯、脫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古丈毛尖產業中,出現了以湘西自治州牛角山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湖南英妹子茶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集綠色食品、有機茶種植、銷售于一體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在保靖黃金茶產業中,出現了以保靖鼎盛黃金茶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有機茶種植、銷售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在永順松柏米業產業中,出現了以永順縣松柏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集綠色食品、有機米種植、銷售于一體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等。
綠色食品現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監管體系,通過有效落實企業年檢、產品質量抽檢、標志市場監察、質量安全預警等監管制度,進一步強化監管措施,使綠色食品企業發展更加規范,綠色食品品牌公信力日益增強[1]。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湖南省綠色食品辦公室每年都在市場上隨機抽檢獲證產品,湘西州綠色食品、有機產品抽檢合格率一直穩定保持在100%,沒有發生一起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湘西州綠色食品、有機產品迎來了規模提升,實現了產品品質的穩定可靠。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武陵山區腹地,山溝縱橫,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是傳統意義上的老少邊窮地區。2019年,湘西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明顯改善,2019年度空氣環境質量穩居全省第一,水環境質量位列全國第十四。加上冒煙工業少,生產綠色生態農產品得天獨厚,比其他地方容易的多[2]。
湘西州處于北緯30度沿線附近,物產資源豐富,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0.24%,是土壤富硒帶、微生物發酵帶、植物群落亞麻酸帶的交集區。湘西州內降水充沛,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山地資源豐富,適宜特色山地種植產業開發。
在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面前,從中央到地方各個部門持續推出的優惠和扶持政策為西部地區發揮自身潛能,加速發展綠色食品提供了強大的動力[3]。農業農村部從2014年開始先后出臺對湘西州申報的綠色食品實行標志使用費、審核費減免的優惠政策,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從2016年開始,先后出臺了對貧困地區申報的“三品一標”產品檢測費實行全額補貼的優惠政策,并從2017年開始對登記成功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獎勵20萬元。湘西州人民政府自2017年底開始對申報成功的“三品一標”產品實行3萬~20萬元不等的獎補。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為湘西州“三品一標”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
湘西州獨特的氣候環境和豐富的物種資源孕育出了一系列特色明顯的農產品,如瀘溪椪柑、古丈毛尖、龍山百合、米良一號獼猴桃等久負盛名的農產品,如永順莓茶、保靖黃金茶、湘蜜一號椪柑等后起新秀。這些在當地選育成功并經過長時間檢驗的品種,長勢旺盛,抗病能力強,產量穩定,品質優良,是開發“三品一標”產品重要的基因庫。
因當前市場準入門檻低,產品認不認證均可進入市場,致使部分產品優質低價,易造成對認證產品的沖擊,導致申請產品認證的積極性低,個別認證的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就根本不使用標識。
當前農民從業人員年齡偏大,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加上缺乏科學合理的規模種植引導,沒有采用統一的種植標準,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千差萬別,其結果就是商品率低;同時,“三品一標”認證企業的產品生產仍舊是以農民分散種植的模式,組織化程度低,生產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基地農戶的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制度不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沒有健全,投入品臺賬記錄不及時,落實到農戶到產品難。
目前,湘西州綠色食品工作機構除州本級外,所轄8縣市,僅2個縣市成立了綠色食品管理工作機構,人員4人,人員編制和經費難以適應綠色食品工作快速發展和產品質量監管工作責任的要求。其他6個縣市綠色食品工作機構與市場信息等股室一起辦公,缺少專職人員和工作經費,嚴重制約了獲證產品質量監管工作和“三品一標”產業的縱深發展。
由于歷史和體制原因,相比于農業農村部門中如糧油、植保、土肥等傳統業務部門,綠色食品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在項目申報、成果申報、高級職稱評審等環節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導致綠色食品機構工作人員變動頻繁。有些市縣級技術人員對綠色食品標準和法律法規的掌握也不到位,嚴重限制了本地區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4]。截止2020年底,湘西州八縣市除永順縣、吉首市以外,其他6個縣沒有綠色食品檢查員,對全州綠色食品工作的順利開展有較大的影響。
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要嚴格按照生產經營管理制度和技術規程來選擇投入品,遵循技術標準,生產優質放心的農產品;同時,還要發揮制度規范、技術標準方面的優勢,建立標準化示范基地,引領附近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全過程質量控制,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征程上帶動貧困農戶發展綠色產業,如期與全國人民一道奔入小康社會。
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是“三品一標”工作不可或缺的。通過舉辦栽培技術培訓班、認證企業內檢員培訓班,讓農產品生產基地的企業技術人員和農戶,了解和掌握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生產技術、生產程序,以及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技術,以便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質放心產品。
要增強“三品一標”生產者的質量安全和誠信意識,教育他們遵守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規范使用農業投入品,并建立投入品使用臺賬。從源頭抓起,加強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質量控制,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對已獲證企業的產地環境、質量管理體系、農業投入品使用、各類生產檔案記錄、產品儲存及運輸、產品包裝標識等重要環節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強化獲證企業自律意識,幫助其提升質量安全規范化、標準化水平。
出臺產業發展獎補政策,是全面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產品認證工作有效措施之一。通過對已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產品,按規模或數量給予一定的政策性獎勵或補助,可充分調動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認證的積極性,這對于穩定農產品產量、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意義重大。
綠色食品工作是朝陽事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各級政府政策支持。因此,要建立健全市(州)、縣市工作機構,組織并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管理、責任心強的專職專業技術干部,從事“三品一標”事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工作,讓人民吃上放心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