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英
(張家川縣劉堡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甘肅張家川 741500)
由于高寒的氣候條件、閉塞的交通條件,張家川縣還是以家庭為單元,自給自足種植傳統糧食作物小麥、玉米、馬鈴薯。農民投入化肥、農藥、種子、人工,所產出的農作物收入,相當于外出打工人一個月的收入。農民被捆綁入土地當中,農民辛苦、增收難。同時隨著新一代年輕人結隊外出,大片大片土地撂荒。張家川縣是天水市的農業傳統縣,農業種植量大但并不是農業強縣,農產品的種類繁多但是沒有一項優質的龍頭產品,農業種植效益不高,也導致農村年輕人不愿意留村種地,留村的老年人年邁無體力種地。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農為邦本,本固邦寧。2020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工作還是強調:“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0年年初,一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得糧食的生產和安全更加意義重大。張家川縣劉堡鎮近年來對建設現代農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位于甘隸省東南部,屬天水市轄縣。總面積1 311.8 km2。以山地為主,最高點為秦家塬石廟梁,最低點為龍山鎮馬河村,海拔在1 486~2 659.4 m之間。張家川縣地貌大體上由梁峁、溝壑、川臺、河谷四部分形成。張家川縣深居內陸腹地,地處東南、西南季風交互影響的邊緣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張家川縣氣候差異較大,年平均氣溫7.5℃,無霜期163天左右,全年日照時數2 044 h,年平均降水量600 mm。其特點是:夏短而不熱,冬長而嚴寒,雨熱同季,夏潤冬燥,春暖遲,秋涼早,晝夜溫差大,夏季無酷暑。作物一年一季,白露前后種植小麥,春季種植玉米馬鈴薯。
劉堡鎮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緊緊把握發展機遇,多措并舉發展烏龍頭產業,全力打造“烏龍頭之鎮”。劉堡鎮從2017年開始,全鎮范圍內種植烏龍頭,經過三年的努力,已經形成全鎮246.67 hm2的種植面積。尤其夭兒村綠野種養合作社種植的烏龍頭,成為引領全鎮烏龍頭發展的產業基地。夭兒村的烏龍頭品質好、棵大、吃起來口感好。合作社發揮引領種植烏龍頭技術帶動明顯。2020年劉堡鎮五星村晟康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種植烏龍頭13.33 hm2,劉堡鎮蘆科村的合作社種植烏龍頭13.33 hm2。劉堡鎮羅灣村種植4.67 hm2烏龍頭。烏龍頭作為健康食品、有機食品、綠食食品,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收益。烏龍頭產業化發展,既可以滿足民眾營養、健康等餐桌需求,又是一條讓劉堡鎮村民發家致富的有效途徑。劉堡鎮大力發展烏龍頭,幫助村民脫貧,讓其成為劉堡鎮“一鄉一品”的代表,促進劉堡鎮經濟穩定發展。
2017年1月開始,劉堡鎮所轄村陸續創辦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劉堡鎮小灣村金灣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李而利社長說:“成立合作社是為了把零散的土地連方成片,實現規模化經營。”他于2019年1月建設養羊廠,購買杜泊爾黑頭種養100頭,現在已繁殖共有200頭。2018年7月小灣村瑞祥合作社創辦,2019年10月,瑞祥合作社流轉閑置撂荒地2 hm2,種植越冬大蒜獲得成功。2020年春,小灣村李而利社長,首先購進大型璇耕機,對全鎮流轉的33.33 hm2土地進行耕地。2020年當年種植飼料玉米20 hm2。2020年秋季,全鎮的合作社種植小麥13.33 hm2。現在正在謀劃2021飼料玉米的種植地塊,經過實地勘查,打算在劉堡鎮劉堡村、李山村、峽里村三村交匯處,規模連片種植飼料玉米20 hm2,預計2021年由合作社共種植飼料玉米66.67 hm2,促進增收。劉堡鎮充分發揮種養合作社的帶動作用,形成規模連片種植。
劉堡鎮夭兒村綠野合作社和小灣村金灣合作社,2020年7月分別給合作社務工的貧困戶進行了分紅。小灣村金灣合作社給7戶到合作社務工的人給予每人200元的分紅。劉堡鎮劉堡村建設扶貧車間一座,專門經營服裝生產和加工,讓劉堡村的農戶實現就近方便就業。鼓勵和發展更多的群眾外出就業,繁榮和發展服務業、餐飲業等第三產業,增加群眾收入。以劉堡鎮為點,以點帶面。張家川縣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業現代化,應該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第一,種植特色農產品,發展大麻、烏龍頭、蘑菇、溫棚蔬菜種植產業、創建土蜂蜜、胡麻油等商標,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發展之路。
張家川縣東部有大麻,中片有烏龍頭,西部有皮毛,適宜種、養、加工的農、畜產品種類多。在農產品生產上要努力實現品牌化。劉堡鎮夭兒村充分利用本地烏龍頭產業的種植優勢,夭兒村的烏龍頭注冊了自己的商標。劉堡鎮246.67 hm2的烏龍頭產業,打造出了綠色品牌。建立冷庫、貯藏庫,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目前,已經引入烏龍頭茶制作項目,實現烏龍頭產業做大做強。
張家川縣的農產品品牌,要朝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要做到人無我有,積極引進新品種。二要做到人有我優,確保農產品質量,確保產品無公害,努力做有機農產品并做好認證,三要做到人優我獨,雞蛋里長骨頭,拉大品種差異。四要做到人家賣農產品我賣工業品,搞好農產品深加工、系列加工、綜合加工。五要人家賣產品我賣故事,把農產品做成故事、做成文化、做成美麗。
張家川縣要發展大麻、烏龍頭、蘑菇、溫棚蔬菜種植產業、創建土蜂蜜、胡麻油等商標,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發展之路。
第二,充分發揮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用,形成“種養合作社+農戶+股份經濟合作社”三方協作,共同發展的增收模式。
大量流轉撂荒地,村上引進優良小麥、玉米、脫毒馬鈴薯品種,規模機械種植糧食作物。創建農產品加工場、扶植小作房、形成多余農產品冷藏、貯存體系,使農產品二次加工后遠銷縣內外。
種養合作社應該與甘肅省康美畜牧有限公司、張家川縣創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動對接,由甘肅省農科院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涵蓋了良種、農資、管理、農產品深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減少中間不必要的環節,保證群眾的經濟收入,提高經濟效益。
充分發揮股份經濟合作社的作用,支持并鼓勵農戶與合作社簽合同,農戶將土地交由種養合作社經營,種養合作社提供資金、技術支持,集體提供路、電等基礎設施支持,種養合作社制定一張《小麥、玉米種植投資明白紙》,詳細羅列農戶入社前后旋地、播種、澆地、撒肥、收割、蟲藥等各項開支,讓村民算清這筆賬。經營管理所取得的收益,集體、農戶、合作社三方按照約定比例分紅,形成“種養合作社+農戶+股份經濟合作社”三方協作,共同發展的增收模式。
第三,建設高標準農田,形成土攘肥力好、作物高產豐收的農田。
通過拓寬產業路、鋪設通農田的沙化路。使大型機械,璇耕機、收割機能直接進入農田操作,解放人力,保障田間道路通暢。通過推土機、挖掘機施工,形成平整連片的肥沃土地。同時采集土壤樣本,進行土壤元素分析,缺哪一種元素,就施哪一種元素的化肥多一些,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甜糯玉米、抗倒伏小麥,高產馬鈴薯,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好品種。組建優良農田管護隊伍,吸納貧困勞動力進入農田施肥、除草、除蟲、耕作、收獲。統一進行高效標準的田間管理。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產量。
目前,張家川縣的股份經濟合作社已經完成注冊、賦碼、掛牌成立,下一步開設賬戶。再下一步簽訂協議、流轉土地、耕種、收獲農產品再分紅。堅持“支部主導、群眾自愿、風險共擔、集體增收”的原則,讓群眾有更多收益,讓村集體能穩步增收。
綜上所述,張家川縣建設現代農業應從發展特色農產品,發揮好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用、建設高標準農田這三個方面努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邁進入小康社會的步子更穩一些,建設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現代農業,實現張家川縣農業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