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聰箭
(賓川縣力角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賓川 671601)
加強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切實維護好民眾的合法權益,大理州出臺了《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開支審批、預決算、財務公開、資產清查等制度,促進大理州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建設。
全面建設農村集體“三資”信息網絡監管平臺,110個鄉鎮全部進入“三資”網絡監管平臺處理業務。全面開通12縣市橫向查詢端口和州級橫向查詢端口,真正實現了州、縣市、鄉鎮三級互通互聯的農村集體“三資”聯網監管。
清理核實農村集體“三資”,進一步澄清了農村集體“三資”家底,尤其是村民小組一級的“三資”底數,明晰了產權歸屬,有效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杜絕了暗箱操作和違規操作,防止了農村集體“三資”的流失,確保了集體“三資”的安全。
強化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全面對村(社區)干部進行了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全州共審計單位數12 163個,審計資金總額70.29億元。通過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切實保障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有效推進了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
嚴格意義上講,村財務管理主體是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而當前,基層村民代表會議多為空殼,更多財務決策權集中在村干部身上,導致村集體財務管理仍處于主體不健全的狀態。
規范財務制度的執行,是村財務規范化管理的前提保障。但是,就匯總的財務臺賬來看,保存有預決算、審批、資金管理等制度文件。但是,這些制度很難執行到位。或根本沒有執行,比如:要求的每年年度對村級財務各項資產、負債的全面清查,這項工作連續多年已很少執行。
當前,基層村集體財務管理多已經失去群眾監督。比如在財務公開欄中,多張貼的是專業性強的會計報表、過往賬目,內容空洞,缺乏時效性。最重要的是,群眾不關心,看不懂。
村會計擔負著村財務會計工作,理應由業務能力強、工作扎實的村民擔任。但是,從歷任會計來看,不少依附村兩委干部,裙帶關系明顯。在處理村財務收支時,唯兩委干部馬首是瞻,為村干部暗中操縱財務打開門戶,難以在集體財務管理中發揮應用的監督和控制作用。
村集體財務管理的規范化程度,與村干部財務管理的法治觀念有著直接的關系。可以說,即使村集體有完備的規章制度,而制度執行者缺乏法治觀念,再完備的制度也是一紙空文。由此,村干部法治觀念低,應是導致當前財務管理各項制度執行難的癥結所在。
村集體財務管理中,鄉鎮負責村級組織的賬簿、資金,完全掌控村級組織的財務開支。如果鄉鎮部門能嚴格控制村級資金使用情況,加大村級資金的開支監管,將很大程度上遏制村干部隨意開支的行為。
可是,某種程度上來講,鄉鎮部門與村組織屬于利益共同體。為此,在一些財務支出中,只要票據合理,支出金額不要太多,會計代理中心多數會給予報銷入賬。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容忍了村組織隨意開支的行為。
不同城鎮居民,農村社會屬熟人群體。民眾之間的熟識,給農村地區營造了和諧安康的氛圍,同時也削弱了某些制度的約束力。
在農村熟人群體中,老百姓的觀念趨向一致,自發地形成的約束力是非標準的,而重人倫輕法治則是這種現象的最大體現。由此,法治化社會,給予老百姓各種權利,但是民眾卻并不重視這些權利的享用。體現在村集體財務管理上,很少有村民監督村干部的村務管理行為。而在這種環境下,村干部更是想方設法繞過這些制度,農村集體財務管理是漏洞百出。
小農意識即小農經濟意識,集中體現在:保守、狹隘、利己。這種意識形態,產生在小農生產方式之上。給人造成的影響,體現在:散漫,確保紀律性,內外不分、輕重不分。而體現在村集體財務管理,則表現在:民眾只關心自己事務,注意小圈子的狀況。而對集體事務漠不關心,甚至只關心與自己利益有權的那部分事務。
4.1.1 提高村干部認識。自思想觀念著手,提升村干部規范村集體財務管理重要性的認識,使其意識不遵守財務管理制度帶來的危害性。其中,關鍵突破點,應以強化法制教育為把手,明確其在村集體活動中的權限、職責,讓其意識到隨心所欲支配村集體資金、資產所帶來的違法成本。可以說,只有法制化觀念深入人心,才能督促其在意識層面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避免靠個人喜好處理事務的情況。
4.1.2 選好村會計、民主理財小組。建議村會計出自村民選舉,以確保村會計工作的獨立性。這樣選出的會計,既接受村委領導,又能為老百姓負責,避免村干部隨意開支的違規行為。建議民主理財小組同樣由村民選舉,并要求能根據工作需要隨時更新。這樣才能確保其工作的獨立性,能切實根據相關規定要求做好財務監管,嚴格把關財務收支。
4.1.3 控好村集體財務開支。以控制開支入手,強化財務管理。第一,推進財務預算村民代表會議制,年初定預算,年末定決算,以總量上控制財務。第二,減少非生產性開支,逐漸收緊村集體財務開支權限,限定村兩委開支額度。第三,嚴格開支審批制,發揮會計、民主理財小組的監督作用,確保每份開支票據都有監督現場。第四,控制招待費用支出,問責公款吃喝行為。
4.1.4 做好財務公開管理。嚴格財務公開規定要求,切實做好財務公開管理。改變傳統張貼難懂會計報表的現狀,將每一項支出明細都要公布在財務公開張貼欄中,以便每一項開支都能接受老百姓的監督。同時,要明確村會計、民主理財小組在財務監督中的職責,切實督促、指導村組織財務公開。此外,財務公開應逐漸由結果公開向事前、事中的過渡,多組織“財務公開日”活動,以引起民眾對財務管理的關注,以主動行使財務監督職責。財務事項公開后,村委積極聽取村民的反映和質疑,并及時做出解答、調整,不要給予打擊報復,以確保財務管理的公開透明。
4.2.1 加大村級組織的開支監管。針對村非生產性開支多的問題,鄉鎮部門應對該塊開支硬性加以限制。針對村干部的變相公開,鄉鎮部門除側重相關手續的審批,還要進行相關明細的審核查實,這樣以最大限度控制隨意開支。
4.2.2 強化第三方會計委托代理。會計委托代理制度,是一種與會計事務主體脫離的監管機制。將村集體財務事宜委托給鄉鎮會計代理服務中心,不僅能更好地服務農村經濟發展,而且有利于幫助轄區內村財務管理中各種突出問題,為改進村財務管理出謀劃策。
4.3.1 提高民眾參與村務的積極性。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民眾參與村務的積極性,讓民眾意識到舍棄權利帶來的危害。在村務管理的實踐中,多組織民眾訪談、問政于民的活動,逐漸營造村民自治的氛圍。加大村干部教育,讓其主動放權,意識到民主管理是趨勢,是村務管理的進步,使村干部切實成為老百姓的忠實代表。
4.3.2 淡化小農思想對村干部的影響。當前,農村初具規模的工農業生產,將逐漸替代小農生產方式,過往的小農意識將難有立足之地。由此,作為村干部必須身先示范,自覺抵制小農思維,秉承大無謂、無私奉獻的精神,積極投身到村級事務中去,在村級管理中凝聚一條健康有力的群眾戰線,以實現村財務管理的規范化。
4.3.3 消除熟人關系的不良影響。農村社會的熟人效應,使著老百姓的法治意識慢慢淡化。正是這種效應的作祟,村干部即使有違法行為,村群眾也聽之任之。由此,必須倡導法治觀念,消除熟人效益的不良影響,讓我們的老百姓勇于監督村干部的不法行,為規范村集體財務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農村集體財務管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將不斷顯現。今后,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集體利益,農村集體財務管理還將在探索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不斷適應新的發展格局,以推進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