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紅偉,張俊紅,梁紅年,滕雪瑩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遼寧鳳城 118100)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國家的潛力、發展的高度、在于人才積累人才儲備的厚度。國家的發展青年一代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這個民族就有未來。青年是一個單位的生力軍,更是一個單位發展的重要后備因素,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直接關系到一個單位事業的前進和方向,省級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定性定位,更加突顯人才方面引進和培養的重要性和趨勢,青年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人才是科技發展的關鍵因素,青年科技人才隊伍的發展建設關系到一個單位事業發展、保障、前提。社會發展需要科技,科技發展需要人才,科技進步和創新更離不開人才。需要我們從管理和制度建設加強研究,來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的發展、創新和競爭機制。
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和服務“三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國家發展,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針對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需要加強培養科技創新后備力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青年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勢在必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既是社會發展的見證者,更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收益者,做好青年工作要緊扣教育工作根本任務,把握行業平臺育人根本特色,青年人才就是國家建設的主力軍,更是引領時代未來發展的能源。青年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關系全局、關乎長遠。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三農”問題關系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我們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保持增加農民增收是重中之重。今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的關鍵年,提升科技創新是全面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支撐。這一目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突出了創新的特性,具有豐富的內涵性。科研發展圍繞“省力、高效、多元化、生物防治”等措施來建成,必須依靠科技人才推進科研發展邁向新臺階,加強青年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儲備至關重要,為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人才隊伍是科技創新的源泉,有了高素質、高水平的青年人才隊伍,科研創新,行業創業的動力會大幅提升,打造科研領軍人才、科研骨干人才的方陣,科研創新的新模式、新環境、新業態從弱到強的憧憬目標就能盡快實現。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農業科學研究劃歸為公益一類科研機構。科研公益性機構是國家支持的從事公益性科研活動的組織,接受國家政府財政支持、完成科研目標并保持獨立自主以滿足社會發展和公眾需求,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為農業方面提供服務是主要手段。這樣的定位定性為科技人員潛心研究營造了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成了現實版的“溫水煮青蛙”行業前景發展穩定性好,還能暫時存有優勢,一旦在一個環境里待的越久,越因為習慣產生依賴,職工適應了舒適的環境,過分的穩定也成了單位發展的短板,穩定性是個中性詞,中國人講究凡是有個度,恰當的穩定發展能幫助我們穩步提升,會增加職工職業發展的獲得感。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和財政增長機制收入分配與發達地區相比不具有優勢,生活壓力變大,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收入水平偏低,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變小。
農業發展和安全關乎人類對食品的需求,滿足人類營養健康和食品多樣化的需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新形勢下要求對農業發展工作進行創新和改革,國家在“十四五”的規劃中對農村,農業發展極為重視,并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鄉村振興的發展理念,并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引領產業要邁向中高端發展。農業是全球范圍內應該考慮的問題,很多因素決定必須重視農業的發展,不光是中國農業,很多發展國家人口和耕地分布是不平衡的,由于耕地和人口不匹配,也就決定了農業發展資源的需求是發展的必要前提。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的農業生產和需求基本匹配,農業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市場改革等決定未來農業發展趨勢。未來農業的發展需要市場引領,科學家和農業科學工作者還有很多需要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來創業創新。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種類多樣,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農業發展模式,農業生產發展的模式確實需要結合科學的農業科學家們的工作展開,這對提高我國農業潛力、增加農民收入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未來的農業和工業有很大的可能融合在一起共同發展,生物合成生產某些特定的物質可以轉移到微生物中去,完全改變當年某些農作物的生產方式。科技工作者需要思考未來農業科技發展如何與現代科學技術更緊密的結合起來,很多科學問題亟待解決。
近年來,加大農業科研人員引進和培養力度,博士、碩士成為科技研究創新的主力軍,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日益的壯大,正逐步提高基礎研究水平,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既要有高端技術研發人才,也要有大量一線實際執行的技術工人。要保證一個產業良好的運行機制,首要有穩定的核心隊伍,再組建激活一支創新力的團隊,學習新技術,開啟新項目,為農業科技發展注入活力。要保證科技人才隊伍質量和提高科技人員創新能力。為了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更好的服務農民,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深入一線,實地操作幫助農民解決農業技術上的難題,服務指導新型農業經營,從春到秋一體化指導綠色增產技術模式,讓老百姓的菜籃子豐富、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
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緊缺,學歷偏低比例比較大且年齡偏大過于集中,導致人才梯隊層次不清晰,人才資源有限會產生無效競爭,青年科技人才生產實踐和田間實現經驗相對不足,給創新帶來一定困難。相對于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年輕人投入到試驗田和生產實踐操作的時間較少,對試驗關注度安排不夠緊湊,科研產出比率較小。另外,工作性質比較穩定,壓力減小,滿足于安逸舒適的生活節奏,滿足現狀,危機意識不強,與優秀人才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當前,世界科技水平飛速發展,催生科技變革,長期以來,青年一直都是社會各界公認的生力軍,以其活躍的思想,活躍的魄力引領科技創新,產業創業。一個研究所的發展也需要具有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迫切需要具有長遠眼光,專業精良的科研人才來適應當前的創新時態。影響力是導向,也是衡量科研人才的一個關鍵因素。
鼓勵和重點培養現有科技人才加強對外學習交流,走出去向相關的產業單位交流技術革新和手段,提高科技水平。建立培訓學習,提升科技處理水平,適當增加人員編制,擴大科研隊伍建設的規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形成更高水平人才的培養體系。健全青年培養體系的同時,要明晰培養目標,完善考核機制,實行更加積極有效的選人、用人政策,拒絕“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用人的方式,堅持“不論資歷論能力,不看年齡看本領”的評定標準,讓新秀青年展現“真功夫”,盡展其才。讓具有特殊造詣潛力巨大的人才同樣受到重視,創業創新的偏才怪才、因人適崗,因崗選人,要用其所長,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打開視野,不拘一格。科研和科技創新團隊領軍人以中青年為主,面向國內外大力引進和培養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建立具有一流水平的蠶業相關研發和制造,提高科技創新及產業支撐能力,整合相關科技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改善團隊結構,根據必要性建立不同的科技創新團隊,突出團隊的可持續發展潛力,組織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形成競爭機制,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建立重點實驗室,完善平臺建設,推動綠色崛起的行業戰略舉措。圍繞“一帶一路”“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結合民生,引導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致富帶頭人等群體投身到行業服務中去,積極鉆研新技術,傳播新理念,推行網絡平臺的宣傳,開展交流與學習,提升農民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方式。
直接從事科學研究的科技人員,引入激勵和競爭機制,科學合理獎勵體系,理應按照科研的產出、業績、學術、參與科研活動等來履行實行多勞多得的原則,重視精神和物質獎勵,提高科研人員待遇,在公平前提下體現個體差異,避免“大鍋飯”形勢,強化健全獎勵辦法。激發年輕人的科研熱情,推動青年科研骨干參與高層次人才選拔,激發主管能動性和工作激情。引導年輕的科技人員潛心研究、嚴謹務實,吃苦耐勞的科研風氣,為農業發展創新積累了夯實基礎。國家的青年有本領、有理想、有擔當,民族就能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