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瑞金,高增法
(1.山東省費縣薛莊農業技術推廣站,山東費縣 273400;2.山東省費縣探沂農業技術推廣站,山東費縣 273400)
農作物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和基礎,對農民生產和人類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為改善農作物的質量、提高農作產量,采用科學的種植技術,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時代發展過程中,人口數量在不斷增加,而耕地面積不斷減少,我國面臨嚴重的糧食緊缺問題。科學的農作物種植和病蟲害的防治有助于緩解我國因為人口眾多的糧食短缺的壓力,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對此,我國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尤其重要。
農作物科學種植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點。農作物的科學種植,可以有效的提高農民經濟收入,讓消費者獲得綠色健康的農產品。通過科學種植農作物,能夠實現農作物產量的最大化和質量的最優化,實現更好的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在對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不同農作物種子的購買、種植方式、施肥等資金的投入都需要經過嚴格的計算,在施肥過程中要避免肥料和農藥的過量使用,避免不合理不規范的盲目施藥、無效施藥導致出現農作物種植效果差的情況。科學合理的施肥在保證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同時,需要投入的成本較少,實現了農作物種植成本投入的最小化,減輕農民經濟壓力,提高農民農作物種植的經濟純收入[1]。通過不斷的優化、總結農作物種植具體過程,達到科學種植的效果。總結出清楚了然的種植方式,對試錯的過程和繁余的操作進行有效規避。在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嚴格按照科學合理規范的操作流程,不需要多余流程和成本的投入,就可以使農民獲得很好的收獲。在種植時,通過機械化的種植方式,不但能減少勞動力,還能實現操作的簡單化。科學種植在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的同時,也延長了農作物的生長周期。
病蟲害的有效防治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生產質量和產量,能夠協調農業生產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通過對農作物病蟲害的綜合治理,能夠控制經濟損失,取得更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滿足社會對農作物的需求。我國的病蟲害防治方式單一,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我國農業學者對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單一的防治方式逐漸的過渡到多樣性和綜合性的防治,彰顯出了我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方面的優勢,對我國農業的增產增收提供了技術保障,促進了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溫差大,在我國很多小的城市,氣候差異明顯,導致在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方面出現很大的難度。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工業化的加劇導致全球變暖,不穩定的天氣對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例如,酸雨和水質污染,給農作物的種植帶來巨大的影響。同時,環境的變化也改變了病蟲害的變化規律給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全球氣候變暖改變了病蟲害的繁殖周期,而這一結果給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也極大的危害了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其自身的繁殖能力,改變了土壤質量,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
關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面的相關制度不健全,相關的政府農業部門對此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病蟲害的預防措施沒有具體細化到位,大部分地區不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長期有效的病蟲害預防機制,相應的管理機制缺乏[2]。例如,在標準評定上透明性不夠完善,沒有統一的服務費收取標準,服務內容的單一性,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職業素養不高、農作物施藥機械的缺少等一系列問題。農業服務體系在基層沒有專業人員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在病蟲害防治方面資金的投入和農業技術的指導。
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我國的防治基礎實施弱,預防較為落后。由于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對農作物的種植由老人或者婦女管理,對病蟲害預防不夠重視。受農民的文化程度限制,導致農業種植水平低下,而且沒有專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人員的指導,農民不能科學種植和有效防治病蟲害。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對農作物種植要按照其自身的生長規律和生長習性,提供其合適的生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在科學種植時,盡量不破壞、不污染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避免農業資源的浪費。改善我國傳統單一的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作物產量,滿足市場的需求,在提高農作物產量過程中,科學合理的使用化肥和農藥,減少對農業環境的污染和破環,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農民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關注生態的平衡發展,實現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統一發展。
農業在科技發展的影響下,我國農業生產逐漸向機械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在農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農業技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動著農作物科學種植水平的提高,對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提高農業的技術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我國應該增加對農業科研機構的資金投入,使科研機構能提供出大量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通過實驗,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實際中的生產力。農業技術在發展過程中,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國家政府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能,對農業技術的發展進行宏觀調控,通過國家政策補貼等方式為農業技術的發展注入活力,促進農業技術的進步發展。
在農業技術的發展下,提高農民種植技術對農業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對農民加強種植技術的培訓應該以網絡、農田試驗和專業人士的指導為主。政府相關農業管理部門應該完善農業信息網絡,讓農民能夠通過農業信息網絡等渠道接觸到最新的農業技術相關信息,學習相關農業種植和病蟲害預防的知識。政府要重視建立試驗農田,讓農民直觀的看到學習農業技術的優勢。政府聘請專業的農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民科學種植,對農民在農作物種植中遇到的疑惑進行解答,為農民宣傳科普專業的農業技術知識,促進農作物科學有效種植的高產量高收入。
地膜覆蓋、無土栽培、大棚種植技術是現在常見且廣泛應用的三種種植技術[3]。地膜覆蓋技術的目的是增加地表的溫度和濕度,普遍適用于北方農作物的種植,解決了季節性產品固定的周期生長問題,使農產品不受季節影響一年四季種植,使農民的收入不再受季節影響,滿足了消費者對換季農產品的需求。無土栽培使農作物能夠有效克服對土壤的依賴性,幫助農作物掙脫土壤的限制,擴大了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提高農作物產量。為農業資源的科學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能夠有效抑制農作物在土壤中病害的發生。大棚種植是近幾年一種先進的農作物種植技術,主要應用于瓜果蔬菜的種植,其主要作用是可以人為改變自然光熱的氣候環境,讓農產品不再受季節影響,積極推動著我國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病蟲害是農作物種植中最大的威脅。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至關重要。在病蟲害防治中,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當地相關部門根據不同的地區病蟲害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
在病蟲害的預防治理過程中,生物防治是一種最廣泛的應用技術,以保持生態平衡為前提的防治手段,利用生物的特性來對不同的病蟲害用不同的天敵克制,是一種綠色防治技術,但在短期內無法取得明顯的效果,是目前病蟲害防治工作一個的重要方向。經過長期實踐發展較為成熟的物理防治,通過對農作物的生長習性進行合理種植,利用物理手段達到病蟲害防治的目的,例如,地膜種植、粘蟲網捕殺病蟲害等。物理防治技術在沒有破壞環境的基礎上,和科學種植的理念要求相符。
而化學防治病蟲害是我國普遍應用的防治方式,利用化學藥劑對病蟲害進行處理,使用范圍廣、見效快、效果好,隨著社會的發展,病蟲害的抗藥性也明顯增強,化學藥劑的使用也對土壤和水源造成了嚴重污染,影響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農民在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應該科學合理的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在時代發展中,我國農業技術取得重大成果,對農作物進行多樣化科學種植,對病蟲害的防治采取多種技術手段,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對農業的建設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科學種植農作物和做好病蟲害的工作,在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提升的同時,降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