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蓮
(沈陽市沈北新區馬剛街道辦事處,遼寧沈陽 110124)
農業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推動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解決國民“食”的問題,還能帶動國家農業的發展,因此對農業的生產要足夠的重視。隨著時代的進步,對于農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同時消費者對可食用產品的安全意識不斷增強,為了提高產量、保證質量,國家對于農業的發展方向逐漸向生態化轉變,進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的特點主要有四個,即循環、綠色、低碳和高效。
首先生態農業的應用是一個可循環的過程,其具有三個組成環節即生物-社會-經濟系統。在實施中,利用生態學及生態系統達到循環再利用的目的。在該形式下,遵守其基本原理,通過對農業結構的優化,形成優良的生態產業鏈。同時要對產業及專業的不同進行綜合管理,充分認識到循環理念。
其次,生態農業的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就是無污染。在以往的農業種植中,從業者會利用化肥對農業進行施肥,化肥對于土壤的危害較大,不僅不能使資源重復使用,對農作物的品質還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生態產業的建設中要秉承“綠色”的理念,既追求其產量又注重其質量,發揮其優勢。
之后是低碳,通過對每處工藝流程的耦合,達到共享資源的作用,不僅可以高效利用資源,還可以減少碳的排放量。以水稻舉例,其在種植及生長中會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通過共生系統的建立,利用稻魚的活動對土壤進行松土,從而降低氣體的排放。
最后是高效,具體分為效益和效率。我國在生態農業的建設時,更講究的是利用土地提高生產力,它主要通過對系統的管理與改善,實現循環和高效的目的,借助技術性的應用而不是依賴系統的投入。由此可見,生態產業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及無害性,因此它的建立不僅可以減少自然環境及產品本身的污染,還會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生態農業是一種新的技術性與科學性并存的發展理念,最初的出現于20年代后期,由于當時技術的落后,導致我國在農業發展問題的解決方面不完善,也間接地受到了來自于全世界科技發展的打擊。面對如此艱巨的挑戰,一些科技人才對我國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進行分析,通過與技術手段的結合,對生態產業的建設有了大致的雛形,并就這一理念提出實踐方法。通過幾十年的研究與實驗,生態產業逐漸成型并完善,也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技術體系,在不同產業的試驗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試點地區的經濟以及生態環境也有了明顯的提升,進而驗證了生態產業的發展具有可行性并帶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生態農業的建設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對經濟、生產和環境保護進行結合,提升資源的利用率,保證生態環境不被污染,進而構成新型的農業系統。在注重產量的同時減少對化肥及農藥的使用,合理種植,增加農作物的品種,提高農產品品質。農業經濟的發展少不了生態農業的建設,現如今,我國在這一方面的實踐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1]。
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完善,消費者對農產品是否健康、綠色的問題更加重視,為了順應如今多樣化、多需求的市場特征,因此要對農業的運行模式進行創新,在保障產量的同時也要保證環境不受污染。通過對農產品的生產與加工,創新出更多綠色可食用的有機食品,優化其經濟結構,并適當的組織可以增加農戶經濟收入的活動,對當地產品特色起到積極的宣傳作用,可以利用網絡的信息化技術,大力發展主導產業,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對農業經濟結構進行合理調整,與市場接軌,產業鏈多層化的構建可以推動企業與種植者相互結合,促成產、銷一體化的結構體系,發展主導產業,增加其銷售量,提高收益。
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益,并為我國農業市場提供更加豐富的種類,促使其多元化的形成。在講求高效生產的同時,保證其產品質量,增加農戶的收入,進而帶動我國經濟的進步。生態農業和傳統農業相比,無公害是其最大的亮點,因此,為了實現生態的種植,在對農產品進行養料給予時,要選用綠色的環保肥料,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避免對周邊土地及周圍農作物造成破壞。同時注重科學性種植,不僅可以提高土壤的利用率,還可以預防土壤成分的流失對農產品的質量造成影響。生態農業的實施對農產品體系的建立起關鍵性的作用,可以使土壤合理性使用,從而獲得高收益。
為了生態農業的高效發展,建立科學的農業生產體系是很重要的,要以農業的發展為目標,對當地生產環境加以保護,使用生物工程和農業工程的措施為農業的生產提供更優良的手段,提升其生產能力。在保證產量的同時也要注重農產品的品質,對剩余農產品的處理要結合當地的生產規模及環境進行再加工或對畜牧進行喂養,實現種養與散養相結合,使其問題得以解決。通過與經濟結構優化一起利用,使我國農業產品的“量”得到更大收益。但在體系建立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產品的健康問題,是否做到了綠色無污染,保證每一位消費者都能安全放心食用。也可以加大市場同行業的競爭力,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增加效益。我國糧食的無公害發展是生態農業重點建設的目的,在資源合理利用提升效益的同時也要重視環境的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共贏局面,對生態農業的科學化管理提供基礎。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也要對其技術進行創新,完善在這一方面的評判指標,并時刻對我國農產品的品種進行改良與加工,適應市場多樣化的要求。同時要及時對生產體系的管理模式不斷補充,使該體系更加系統化,進而推動我國農業經濟高效且持續發展[2]。
以往傳統農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破壞其土壤成分,改變土地品質,致使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甚至不適合其種植,因此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生態農業的實施不僅改善了環境污染這一嚴重現象,甚至還加快了農作物的生產,提高農戶收益,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因此,我國應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建立適應時代變化的生態模式,在保證環境不被破壞的同時帶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生態農業的實施不僅可以優化農業的經濟結構,增加農戶收益,還可以滿足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需求,加大其購買欲。因此,生態農業的創建是提高農戶經濟收入的重要舉措,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
想要推行生態農業,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就要得到各部門的大力支持。首先是國家,國家要對目前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生態環境制定更加適合的措施,支持其發展,并為農戶提供技術人員的支持。其次是地方政府,政府要加強生態農業的宣傳,讓農戶意識到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并體現其優勢,調動農戶的種植欲望,使其對生態農業更加重視,進而推動生態農業的進行。最后是相關部門,部門應該完善生態農業的管理機制,制定相關的法規并對種植過程是否生態化進行嚴格監督,給出具體的獎懲措施,根據不同地勢的獨特性對生態農業展開實施。
為了生態農業的順利進行,實現經濟的持續性發展,就要對現有的發展觀進行創新。在生態產業建設時,對不同理念進行結合并運用先進的科學手段,增加農業產量,豐富其種類。對于種植條件要求極為嚴苛的農作物而言,可以利用大棚或地膜技術,令其忽視地域限制,實現農作物的種植。要有先進的管理方式,保證其產量,增加經濟收益。可以在原來的產業基地旁建立示范田,展現優勢,豐富其種類的同時增加其產量,實現農業的高效發展[3]。
為了生態農業的快速實施,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高效發展,就要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戶意識到生態農業的優勢進而提高種植者的積極性。在生態農業的實施中,農戶扮演了執行者的角色,他們的積極參與可以加快產品的種植,促進農作物的生長,推動經濟持續性發展。為了農業生產者在生態農業的實施中踴躍參與,地方政府就要為農戶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使農戶可以得到充足的資金選購環保的肥料并對農產品進行施肥。同時也要組建科學研究小組為農戶提供技術性的支持,保證農戶的經濟收入提升。相關部門要積極宣傳生態農業的種植并大力推廣,及時解決在生態種植時農戶所面對的困難,對農產品進行改良與研發,推動生態農業的建設。
技術創新是推動生態農業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農業科技,為經濟結構奠定基礎。相關部門要時刻關注市場動向,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產業進行相關的技術指導。建立相關的技術體系并安排技術人員負責,增強對農戶的指導工作。對于科研人員的引進要加強,爭取做到“產學研”一體化,通過技術手段對農作物進行改良與嫁接,并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實現技術產業的創新,提高產量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其是符合國情且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類型,通過現代化種植技術,可以保證我國生態環境不受破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不僅可以優化我國農業經濟結構,保護生態環境,還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