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生
(菏澤市牡丹區農業農村局,山東菏澤 274000)
大豆是我國自古以來土生土長的糧食農作物,5 000多年的種植歷史讓我國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并且,豆腐、豆漿、豆油等大豆制品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品或食用油。因此,我國市場對大豆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即使有廣闊的市場和大量的需求,近年來我國國內大豆種植面積也依然不斷地縮減。山東省為了解決大豆不能自產自足的現象,在山東省農業廳的努力下,研發出了高產穩定的大豆品種,以及綠色增產增效技術,促使大豆種植在山東省得到發展。
隨著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不斷出現,食品質量安全成為了廣大人民群眾在生活中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另外,我國過去對農藥、化肥、種子等農資產品沒有非常嚴格的管理制度,造成我國土地肥力越來越貧瘠、農作物產量無法提高以及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不斷爆發。為了解決食品質量問題以及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等一系列關乎我國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國農業部門提出“綠色”的農業生產發展理念,把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作為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綠色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的提出,不僅從源頭上控制了我國食品原材料的生產安全,還深入解決了我國土地土壤肥力及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其次,綠色農業生產技術使千千萬萬農民受益,促進了我國實現綠色糧食生產的發展[1]。
山東省近年來大豆種植的品種普遍是根據區域的生態環境決定的。例如,在較熱的魯南地區,主要種植菏豆12、菏豆19、菏豆23、臨豆10號、山寧16等品種;在魯北地區,主要種植濰豆8號、濰豆9號、中黃39、菏豆13等品種。其中,齊黃34、齊黃35可適用于全省內種植。
大豆常見的病害有霜霉病、灰斑病、疫霉根腐病以及菌核病等,都會對大豆的質量和產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其中,大豆霜霉病從豆苗期一直持續到結莢期都是能夠產生,大豆被侵染霜霉病時的葉片會出現褪綠斑塊后,葉片逐漸變黃直至從葉柄上脫落。天氣潮濕時斑塊背面密生灰色霉層,為病原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病重葉片凋萎早落,終至整株枯死。成株期染病時葉片上散生許多圓形或不規則形黃綠色點狀小斑點,小斑擴大后成為多角形病斑,中部褐色,邊緣深褐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層。大豆灰斑病也叫大豆斑點病,主要在溫度高濕度大的夏季容易發病。大豆發病后葉片上會出現邊緣呈現灰褐色的斑點,潮濕時葉片的背面會出現霉層。當大豆植株發病嚴重時,葉片上的斑點會不斷的擴張合攏,最后整個葉片枯死脫落并且病菌還會殘留在土壤內。大豆的疫霉根腐病是一種破壞力超強的毀滅性病害,在大豆出苗時在子葉和真葉基部發病形成褐色病斑,2~3天后褐色斑中間呈灰白色,后期病斑邊緣呈褐紅色水漬狀,幼苗猝倒死亡。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見病害之一,一般能夠造成大豆減產30%以上。主要病癥是有葉片會呈現暗綠色斑點,斑點中心呈現灰褐色并且還會出現白色菌絲導致葉片腐爛脫落。豆莢染上菌核病后,種子在受到病菌的侵染后出現腐爛、干癟且豆莢內不能結粒的現象[2]。
大豆常見的蟲害有蚜蟲、大豆胞囊線蟲、食心蟲以及豆娥蟲等幾十種,這些蟲害普遍以大豆葉為主要食物來源,通過蠶食葉片和幼苗從而降低大豆的產量。其中,蚜蟲、豆娥蟲在大豆幼苗期就開始蠶食大豆植株的嫩葉、嫩莖等部位,通過蠶食傳播病毒從而造成有些大豆植株在幼苗期就被吃光吃凈。而食心蟲主要靠吃鮮嫩的豆莢為生,依靠自身獨有的“白絲鐵布衫”擠入豆莢中殘害幼小的豆粒,導致豆粒殘缺,質量下降。大豆胞囊線蟲屬于大豆生長期間的“原住民”,蟲體跟隨大豆一同成長,對大豆植株的根、葉、莖都會造成侵染從而使植株出現枯黃類似被火燒的癥狀。
針對大豆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主要以“綜合防治”的原則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綠色防控技術主要是在種子合理選擇、科學的田間管理以及噴灑農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面相融合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在綜合防治技術中,種子選擇、田間管理、機械化耕種都屬于農業防治的范圍,只有從“根源”保證農業種植的科學化、現代化,才能有效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發展。
優質的大豆種子就像身體底子好的小孩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抵抗力很強。因此,在選擇大豆種子時要首先要根據種植地區環境特點和種植水平,選用適合本地生產的抗病能力強的種子。例如,選擇抗病能力強的齊黃34等具有良好的品質的種子。經過多年的種植培育,齊黃34營養價值高的同時具有不炸莢、底莢厚、抗倒伏等特性,使得農民的種植效益連年不斷提高。其中底莢厚的特性,能夠防止害蟲侵入豆莢內蠶食豆粒,保障豆粒飽滿質量好。
我省土地多年來一直在種植玉米和小麥,雖然玉米收獲較為容易。但是,長期的種植同一種農作物不僅使土地的肥力下降、土壤貧瘠,還使得玉米等農作物的病蟲害長期殘留在土壤中,導致玉米等農作物被病蟲害侵染的可能性更高,從而導致農業作物產量得不到提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省逐漸認識到長期種植同一種作物對土地資源的危害以及農民收入得不到提高的問題。因此,我省通過各項惠農政策和先進的種植技術,鼓勵廣大農民群眾倒茬種植大豆,提高大豆產量的同時促進我省豆制品行業的發展以及保護現有的土地資源,實現“一舉多得”的農業發展。其次,在耕地種植時最好使用寬幅間作的種植技術,不僅能夠改良土壤狀態、實現高產,還適合機械化生產從而提高生產效率[3]。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廣先進農機技術,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在大豆種植上,按照以往的人工種植模式不僅效率低,大豆的出苗率等方面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設備進行播種,不僅能夠統一種植間距,還能播種均勻。另外,機械的力量可以將種子播種到深層土壤中,使種子更好地吸取土壤的養分,從而使大豆出苗更整齊。這種統一規范的播種模式,是人工無法達到的。適墑播種時要密切注意最近的天氣變化,最好是下雨過后進行播種。如果墑情不足,播種后可以進行適當的噴水,此時應注意不可將種子種得太深。
調控肥水的主要采取“中耕培土、經濟灌溉、葉面噴肥”等方式,不僅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還可以進行科學施肥。在大豆的生長期間要進行兩次的中耕培土,第一次應在真葉展開后進行中耕,最后一次在初花期進行中耕后培土。在給大豆生長期的植株進行灌溉時,首先要利用好自然中的降水,如果降水可以滿足大豆植株的生長可以不使用人工灌溉。但是,一旦遇到干旱時期,種植戶應積極組織人工灌溉,給結莢時期的大豆植株提供充足的水資源,確保大豆植株能夠高產。大豆中后期固氮,減少了對氮肥的需求。對于土壤肥力不足的地塊,可追施鼓粒肥。在鼓粒初期(播種后60天左右),畝追施氮磷鉀復合肥10 kg,有利于保莢、促鼓粒,增加單株有效莢數、單株粒數和百粒重。葉面噴肥水的方式,可以讓葉片直接吸收所需的營養元素。
苗期重點防治根腐病,可選用噻蟲·咯·霜靈、噻蟲嗪·咯菌腈等兼顧殺蟲殺菌的藥劑拌種防治。開花期重點防治病毒病,可用10%吡蟲啉、2.5%高效氯氟氰菊酯2 000~3 000倍液,噴霧防治。結莢鼓粒期重點防治紫斑病和灰斑病。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防治2~3次。針對大豆的蟲害防治時,可以直接施撒3%辛硫磷顆粒劑或者高效氯氰菊酯等藥品。化學防治只是大豆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中的輔助技術,重點是農民要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除草。對于一些長期久居地下的病蟲害,除了輪耕播種外,還可以對土地進行深翻,在寒冷的天氣下凍死蟲卵等方法進行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使用大豆蟲害的天敵,對大豆蟲害進行捕食的方法解決蟲害。使用生物防治的方式,是為了減少化學藥物對大豆和土壤的傷害。并且,大豆害蟲在長期的生長環境中已經具備了一些抗藥性,如果單純使用化學藥物進行防治,既沒有很好的殺蟲效果,還會造成環境污染。例如,針對大豆食心蟲,利用赤眼蜂滅殺食心蟲卵的方式進行治理。
對于物理防治措施,一般采用性誘劑、食誘劑以及殺蟲燈產品殺死害蟲。例如,食誘劑可以殺死大豆卷葉蟲、黏蟲、地老虎等害蟲。對于怕光的害蟲,通過照射殺蟲燈的方式將害蟲照射致死。目前,我國農業科研人員正針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治理手段在不斷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不斷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從而確保基層農產品糧食作物的安全。
大豆病蟲害防控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著力推廣綠色防控病蟲害技術,加強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的協調與配套,重點推廣低毒、低殘留、高效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技術,在有效控制病蟲危害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