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銳
(鄒平市好生街道辦事處農技站,山東濱州 256219)
現階段,我國的小麥生產水平和消費水平都位居世界前列,小麥作為基本的農作物直接關系著國民的需求。因此,小麥的種植和管理工作尤為重要,只有做好技術升級和管理工作才能進一步提高小麥的產量,并且農業技術研究人員還需要加深對小麥病蟲害防治的研究。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水平不斷提高,小麥的種類也逐漸多樣化,提高了小麥種植生產的數量。但很多種植戶對小麥種植技術理解不夠深刻,再加上當地的宣傳部門沒有做好技術、品種的宣傳工作,導致種植戶不能認識到新技術和新品種的重要性,在小麥的種植和病蟲害防治上仍然應用傳統的工作方式,阻礙了其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發展,無法提高小麥的品質,且難以實現小麥增產。
目前,雖然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逐漸普及,但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還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其中病蟲害受農業氣候造成的影響最大。在小麥種植階段,種植人員的專業水平較低、認知水平受限,使得其種植過程中不能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小麥的品種特點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有的種植人員甚至不能認識到病蟲害能給小麥生長帶來的嚴重危害,進而造成種植人員經濟損失嚴重。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如果農藥的使用劑量不正確,也會給小麥的生產質量帶來影響?,F階段,存在著農戶為提升病蟲害防治的效果不斷增加農藥使用劑量的問題。農藥本身具有較高的毒性和副作用,如果不能準確把握農藥的使用劑量,不僅不能達到防治的作用,還會將毒性殘留在小麥中,給人類的健康安全帶來威脅。
現今農業技術不斷進步,傳統小麥種植技術存在的不足逐漸顯露,為了大幅度增加小麥的產量需要種植人員轉變對小麥種植的理念,首先,要打破在同一片區域反復進行小麥種植的模式,而應采取科學的輪耕方式。因為在同一片區域重復種植小麥,會不斷積累小麥在患病時遺留下來的害蟲和病原體,等到病蟲害暴發時會嚴重降低小麥的質量和產量。這不僅減少了農戶的經濟收入,甚至還影響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
小麥選種環節是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我國農作物市場中出現更多小麥的樣式和品種,提高了種植戶選種的難度,因為不同的小麥種子對土地的適應性能都不相同,所以在選種前種植人員需要先考察種植區域的氣候、條件,還要分析種植土壤的成分,等種植人員掌握準確的數據后,結合數據去選擇適合條件的種子。在最后篩選種子時,要注意種子自身的純度,確保種子的發芽率正常。進行推廣小麥品種工作時,需要完成種子連續在當地的種植工作,保證種子能在幾年內重復種植后還保持著較高的產率,有穩定經濟收益,這樣才能進一步擴大推廣的范圍。
小麥的生長周期比其他農作物的生長周期長,因此在耕地選擇上和事前培育都影響著種植的效率。在選擇小麥耕地時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規律,首先在種植前需要挑選地勢高的土地,這樣方便小麥在排灌的過程中的流動。其次,小麥的生長需要充足的光,這需要選擇能夠受到光照的耕地。最后,要挑選品質較高的耕地,因為品質良好的耕地能夠促進小麥的生長。種植人員在種植過程要結合科學的種植技術對小麥進行輪種。耕地的處理工作需要注意做好深耕和秸稈還田,增加土壤中含有的有機物。小麥種植時需要注意將翻地的深度控制在25~35 cm左右,這種深度能夠讓土壤更加疏松,保證小麥處于最佳的生長狀態。
種植小麥的前期需要完成整地工作和基肥工作,在基肥時可以混合15~20 kg/667m2的氮磷鉀復合肥、磷肥、鉀肥和腐熟的農家肥約2~3 t。將混合好的肥料灑在將要種植的土壤的表面,在翻耕過程中將肥料翻埋到土壤下面[1]。
近幾年種植戶在小麥播種和收獲上加大了對機械設備的使用,通常選用播種機一次完成播種。在應用機械設備進行播種時,要對設備的性能進行檢查,并且設置好相應的參數,確保播種深度和密度相同。應用機械化的播種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來選擇最佳的播種時間,要避開病蟲害出現的高峰期,并且需要按照當地的規定的種植制度完成播種,這樣能夠將小麥病蟲害發生的幾率降到最低。
小麥的生長過程中田間管理技術能夠直接影響小麥的質量和產量,此項技術包括了小麥的施肥、灌溉、除草和其他管理工作,以下分別介紹這幾項工作的內容。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要進行適當的追肥,追肥工作直接決定小麥最終的產量。小麥在生長前期有充足的底肥和種肥,滿足小麥的生長需求,進行追肥的主要目的是保證小麥能夠健康生長、提高產量,追肥的主要階段是麥苗期、返青期、抽穗期。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科學應用灌溉技術能夠滿足其在旱季健康生長的需求,并且根據種植地區提供已有的種植條件設定灌溉的次數,具有灌溉條件的地區一般情況下在旱季時小麥的返青期、拔苗階段、抽穗期和灌漿階段對小麥進行一次灌溉。如果當地的雨水能夠滿足小麥的需求量,可以不再進行灌溉,要特別注意如果雨水存留過多要及時抽走多余的水分,避免出現小麥不結穗情況。
種植土壤如果提供給充足的養分,不僅能維持小麥的生長發育,還給雜草生長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因為雜草的生長伴隨著小麥生長的每個階段,爭奪小麥生長過程中需要的養料,因此,種植人員需要做好定期除草工作。
小麥播種期是其生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需要打下堅實的基礎,保證期間小麥不會遭受病蟲害,給小麥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在播種前,要給土壤做好病蟲害的防護,殺死土壤中殘留的病菌和害蟲。對土壤無害化處理后需要靜置一段時間才可以使用。播種期出現的害蟲有很多,例如金針蟲帶來的危害,金針蟲嚴重影響小麥的生長健康,危害嚴重時會降低小麥的產量。因此,進行小麥播種時,用甲基柳磷酸乳油,將其均勻撒在將要種植的土壤中,這種藥劑可以有效殺滅病蟲害。但在應用藥劑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藥劑一定要經過稀釋才能使用,再用噴霧器噴灑。
小麥返青期和拔節期是其快速生長的時期,如果在這段時期有病蟲害發生會大幅度降低小麥的產量,嚴重時甚至出現絕收的情況。因此,種植人員需要認識到返青拔節期的重要性,更加注重此階段小麥的生長。返青拔節期容易出現的害蟲有吸漿蟲,這種害蟲主要吸食小麥的養分和水分,導致小麥葉片枯萎嚴重時候甚至死亡。防治種蟲害可以使用三唑酮乳油。此階段還容易出現的病害有紋枯病,這種病害給小麥健康帶來的影響和吸漿蟲相似,可以使用紋枯凈可濕性粉劑來滅殺這種病害,藥劑的使用方法是:按照一定比例稀釋藥劑,將藥劑噴灑在小麥的秸稈上。返青拔節期如果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能夠進一步提升防治的效果,不僅可以抵抗住病蟲害的襲擊,還能維持小麥的健康生長[2]。
小麥的育穗、抽穗時期主要出現的病蟲害有麥蜘蛛、赤霉病和白粉病,防治這三種病蟲害的出現可以應用7 mL的1.8%濃度的蟲螨克乳油與50 kg的水進行混合,用噴壺噴灑在小麥上。白粉病和銹病可以用三唑酮乳油,應用這種藥劑有明顯的防治效果。對赤霉素病的防治需要將100 g/667m2、70%濃度的甲基托不津可濕性粉劑和清水進行混合,再將混合后的藥劑噴灑在小麥上。
小麥的灌漿期決定了小麥最后的產量,在此期間需要重點防治麥穗蚜和白粉病,防治的效果直接影響小麥整體的產量。麥穗蚜和白粉病常見的防治方法是:在50 kg清水中加入26~35 mL 25%濃度的快殺乳油和20~30 mL 2.5%濃度的輝豐菊酯乳油,混合這兩種藥劑,在小麥上進行噴施,由于兩種藥物有獨特的化學性質,兩者之間不會進行化學反應,所以可以大面積使用這種防治方法,有效降低灌漿期病蟲害發生的概率,進一步提升此期間病蟲害治愈率。
病蟲害防治的方法中雖然化學農藥的方法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病率,但對種植的土壤造成較嚴重的損害,因此防治的過程中首要選取低毒性、低殘留性的化學農藥,降低農藥產生的副作用。此外,可以利用天敵對病蟲害的調控作用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推廣使用生物防治措施,應用更加環保的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的措施應根據害蟲出現的特點完成防治工作。例如可以在種植區域的附近安設黑光燈或者振頻式殺蟲燈,用這兩種設備來殺死害蟲,不僅能起到防治效果還能讓土壤更加健康[3]。
化學防治的措施仍以化學農藥作為主要的防治方法,但為了實現小麥種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改進農藥使用的方法,應該加大生物農藥的推廣力度,使用低毒性低殘留性的農藥,并且種植戶要減少使用農藥的頻率,不能過于依賴農藥防治的方法。
綜上所述,小麥種植和管理周期較長,想要保證小麥的質量和產量需要加強種植過程中的管理,引進新的種植技術。在種植期間還會出現各種病蟲害,隨著種植技術的發展,病蟲害防治的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可以應用生物、物理、化學的防治措施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控,實現小麥豐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