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廷偉
(周口市農業生態與資源利用站,河南周口 466000)
應用小麥栽培技術,需要精心選擇小麥品種進行耕種,不斷提升技術水平,產出精品優質小麥,全面提高小麥產量,實現農業發展進步。
小麥作為主要糧食作物,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小麥糧食產量也在不斷提高,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現有的小麥栽培技術包括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小麥精播栽培技術以及小麥綜合性栽培技術等,通過合理運用技術方法栽種小麥,使得我國農業技術水平有所提升,小麥農作物質量也得到了全方位改善。應用小麥栽培技術,進行小麥栽培,應該選擇優良的小麥種子,確保小麥種子的優良性能,包括小麥產量多少以及小麥播種時長。在小麥種子播種前需要進行小麥種子處理和整地。采取防蟲放藥方式,運用高質量單劑拌種處理小麥,經過單劑拌種處理過的小麥能夠有效防范農藥侵蝕。小麥栽種時,確保精確施肥得到吸收。整地主要是用于改善土地結構,對小麥種子需要耕種的土地環境進行修整和翻耕,借此提高土壤肥力,形成上松下實的土壤質地。整地的質量也會直接作用于小麥播種質量,對于那些經常進行翻耕修整的土地,其產量會高于未經翻耕的土地。因此,應當重視小麥栽培技術的應用,在小麥栽培各個環節采取合理方式,帶動小麥生長。
小麥高產需要充足的養分供給,需要科學的施肥規劃。水肥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小麥高產,因此,進行科學合理水肥管理,能夠有效改善小麥品質,帶動小麥高產量生長。增施基肥前,種植人員可以與當地農業部門相聯系,開展測土配方,根據土壤環境質地特點制定底肥用量。同時,增施底肥應以有機肥為主,通過有機肥補充養分供給,從而促進小麥種子生根發芽健康生長。農家肥、綠肥以及前茬作物秸稈等也是主要的底肥,都能夠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施肥過程應當滿足小麥氮量需求,適當增加小麥含氮量,有需要時及時補充氮肥。
補充必要養分之外,一定要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如果不能夠有效防控病蟲害,小麥種子會遭到侵蝕,進而影響小麥產量,造成大量減產。因此,在小麥耕種過程中,應當重點關注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強小麥日常管理。
小麥管理水平也是影響小麥高產的重要因素。小麥栽培管理人員需要充分保證小麥種植土壤具有充足養分,以及肥料和水源能夠滿足小麥健康生長。首先,在小麥栽培技術處于耕種前期,應該根據土壤環境特征進行科學合理土地灌溉,補充必要養分,從而促進小麥種子生根發芽健康生長,小麥栽培技術處于耕種過程中,定期進行雜苗處理,及時防治病蟲害。小麥栽培技術處于返青時期,適當進行中耕松土。在小麥起身時期,開展蹲苗控節工作。在小麥栽培技術處于拔節時期,重視肥水管理。同時需要注重的是,時刻不能放松防控病蟲害。
因此,重視小麥栽培技術田間管理,能夠有效帶動小麥栽培工作展開,在保證小麥產量和質量的同時,更好保護生態資源。
小麥種植過程中,病蟲害對于小麥健康生長損害極大,并且在任何時刻都不可忽視,因此,加強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在不同生長階段采取不同措施,也是有效應用小麥栽培技術的重要方式。
小麥處于返青期,也就進入了小麥病蟲害的高峰期。各種病蟲害爭相而來,尤其是紋枯病和蚜蟲,成為阻礙小麥健康生長的主要原因。當小麥被紋枯菌侵染之后,就會在各個生長階段呈現爛芽枯死、花稈爛莖、枯株白穗等情況。對于蚜蟲,可以通過生物防控,通過放適量食蚜蠅,對蚜蟲繁殖進行有效防控,而且對生態環境并不造成破壞。小麥處于抽穗期,氣候多為潮濕悶熱,容易滋生細菌,感染白粉病。小麥感染白粉病,應該盡早用藥進行白粉病治理,未感染仍以噴灑藥劑進行防治為主。小麥處于灌漿期,需要對于銹病做好預防和治理。由于小麥銹病為害性強、影響范圍廣,小麥一旦感染,不僅有礙于小麥健康生長,而且也會進一步降低小麥的產量,灌漿期的小麥質量對于最終小麥產出質量和產量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小麥栽培過程中,應該做好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其不受病蟲害感染,推動小麥質量提高和產量上升。
提高小麥質量和產量,需要切實提高小麥種植技術,將農業生產知識應用于具體小麥種植過程,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小麥生產產量,推動精品優質小麥生長。全方位改善小麥栽培技術,需要對小麥栽培過程進行系統把控。在小麥種子栽培之前,明確栽種目標,確定小麥種子栽培目標產量、小麥播種投入時間長短。明確此次小麥栽培計劃后,選擇優質小麥種子種植,通過種衣劑防治病蟲害,并且能夠預防農藥侵蝕。小麥種子栽培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地區小麥生長環境和特點進行土壤管理,做好保水保土,保證小麥栽培過程具備充足養分。土壤管理在不同時期需要采取不同措施,夏季應該保水防曬,夏季應該保溫防凍,另外可以通過引用蚯蚓,以生物學方式整改土壤環境,使其質地更加肥沃。此外,小麥種子與其他植被之間距離應該把控清楚,過遠或過近均不利于小麥健康生長,從而影響小麥最終產量和質量。小麥種子處于收獲期時,由于小麥成熟周期時間較長,且多為陰雨季節,所以應該及時收割成熟小麥,并且進行晾曬,避免因天氣干擾影響小麥生長。
應用小麥栽培技術,不斷推動小麥栽培技術前進與發展,難度性強、操作性高,需要對小麥栽培技術知識擁有充足掌握和認識,對于生態環境建設抱有正確理念和方法,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態度,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如今,小麥栽培與生態環境建設密切相關,應該充分了解小麥種植環境特點,運用技術手段,科學合理開發地區土地資源,在實現糧食增產的同時,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我國人口基數大,人民對于糧食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高,糧食是人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生活必需品,我國作為世界上小麥出產量最大的國家,小麥種植生產對于國家糧食穩定和經濟建設都起著重要作用。通過對小麥栽培技術進行一定程度的應用和推廣,能夠為小麥栽培行業帶來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益。
小麥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嚴重損害小麥健康生長。現階段,防治病蟲害主要表現為化學防治,化學防治周期短效果顯著,但是如果大量使用,會對小麥周邊土壤環境造成污染,長久看來不利于小麥生長,因而,在未來發展階段,應該更多應用科學生態防治,充分了解小麥生長環境和不同病蟲害自身特點,實現最大程度減免病蟲害防治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
農業防治也是一種有效的防治病蟲害方式。通過對于小麥栽培田間環境進行管理,定期檢測,建立病蟲害檢測網絡,做到沒有病蟲害預防,有病蟲害及時治理。與此同時,可以通過土地輪換,不僅僅耕種小麥,而且混合栽培大豆、花生等其他農作物,有效減少小麥種植病蟲害數量。生物防治病蟲害是較為生態環保的有效方法。將小麥害蟲天敵引入種植地,實現良好控制。但是引入需要注意數量,才能形成生態平衡。
比較常見的小麥病蟲害包括小麥條銹病、小麥白粉病、小麥蚜蟲、小麥中的紅蜘蛛等等。以紅蜘蛛為例,紅蜘蛛就是主要通過吸收小麥種子幼苗汁液,威脅小麥的健康生長。通常情況下,紅蜘蛛的生長繁殖會受到季節性濕度影響,因此,如果能夠掌握小麥種植空氣濕度變化,就能夠有效抑制紅蜘蛛繁殖阻礙小麥健康生長。
伴隨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將互聯網思維應用于小麥栽培過程中也成為一種常見方式。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日益活躍的背后,小麥生長發育得以實現全方位監控,從而擺脫舊有模式桎梏,解放人力物力,實現小麥栽培技術創新升級。
現階段,互聯網已經漸漸應用于各行各業,無論是工業醫療、還是商業農業畜牧業等等,都離不開互聯網助力,互聯網能夠極大提高工作效率,帶動行業發展和社會進步。例如飲馬河米業商城就是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手段,運用互聯網思維,將糧食供應商和消費者構成有效買賣渠道,從而帶動糧食生產流通[3]。小麥生產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同樣可以因地制宜采取技術手段,融合互聯網思維,推動小麥增產增收,帶動農業進步和社會發展。
小麥栽培技術的核心在于保證小麥持續高產量的同時,實現小麥質量優化。需要明確的是,小麥優產和小麥高產之間可以實現有效協調,兩者并非矛盾關系。需要對于優質小麥展開徹底研究,從而提高小麥質量和產量。
保持高產實現優產這需要在小麥栽培過程中,充分考慮小麥種植產量質量,在小麥種子選擇過程中需要考慮小麥的播種時期、品質溫度等方面,在小麥種子播種之前,對土壤進行機械深耕疏松土壤,整地清楚雜苗確保土地整潔干凈,營造良好小麥栽培環境。結合不同階段小麥種植特點,推動小麥優質生產。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小麥栽培技術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具有一定提升空間,在信息化時代,應該充分結合技術手段,深入研究,不斷提升小麥栽培技術的水平,從而全方位提高小麥質量和產量,推動農業進步和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