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云仙
(云和縣元和街道辦事處,浙江云和 323600)
水稻作為我國三大主要農作物之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近幾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水稻作為主要糧食,對其品質要求也逐漸提升。再加上國家現在越來越重視鄉村的發展,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所以在水稻栽培技術方面相關研究人員積極進行創新,改善傳統栽培模式中的困擾,不斷更新優化新的水稻栽培技術。
無公害水稻之所以要進行大力推廣,主要原因是與傳統的水稻作物相比較,其不僅在產量上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水稻中含有的有毒物質也比常規水稻少。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對生態環境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在水稻整個生長周期都應該實行生態環保種植法,從而最終保證水稻的產品及其質量。無公害水稻不管在栽培方面還是推廣方面都是一項系統性的過程,在水稻栽培過程中涉及到水稻的品種、育苗,田間施肥、除草以及后期田間管理等一系列操作,為了保障無公害水稻的品質,在水稻栽培以及收獲期間涉及到的每一項環節都應該做到無公害,而且還應實現低碳環保。
在進行水稻栽培工作時,提前做好選種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確保水稻豐收、穩定生長的因素之一。優質的水稻種子不僅保障水稻的產量及品質,而且與常規種子相比還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因此,在進行水稻選種時,應充分考慮種植區的氣候、土壤條件以及地形等多種因素,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最終選取出適用該地區生長的水稻品種。所以,相關水稻種植戶應對這方面工作加大關注,可以與當地的農業部門進行交流,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此外,相關人員也可以提前進行田間試驗,確保水稻種子的發芽率。
育苗是水稻播種前的一項重要工作,育苗工作對于土壤的要求比較高,一般應盡可能選擇平坦、土壤肥沃的土地,在育苗前農戶應對土地進行處理,需要除雜草、石塊,使用機械設備對土壤進行翻耕,這樣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及透氣性,一般翻耕深度在20~25 cm左右即可。在翻耕過程中,為了保證土壤和肥料的混勻,可以將肥料裝入機械中。此外,水稻在苗期容易患病蟲害,所以為了提升水稻苗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可以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科學施肥,合理灌溉,保障其健康生長。此外,在撒播的前一天,為了保證種子的出芽率,應選擇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播種,同時也應保證苗床的溫度控制在28℃左右。
插秧時秧苗對田地的要求很高。在進行插秧工作之前,農戶應對種植地進行適當的處理,從而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條件,保障水稻秧苗移栽后的成活率。插秧時應對深度進行合理控制,一般深度為4~7 cm即可,過深或過淺都會影響到水稻秧苗的生長。插秧時如果過深,會使得秧苗根部呼吸困難,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從而最終造成根部腐爛,使得秧苗倒伏。水稻插秧過淺,前期對水稻生長影響不大,后期水稻生長過高時就到引起倒伏現象。同時,在進行水稻插秧中,農戶因合理控制好水稻秧苗之間的距離,不能過于密集或系數。如果水稻秧苗過密,一方面影響葉片吸收光照進行光合作用,二是會影響田間秧苗之間的透風,一旦遇到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水稻病蟲害發生率,比如有稻瘟病、稻飛虱等,這些病蟲害發生時將會嚴重影響到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嚴重時還會導致毀田。所以,在插秧時應合理控制好水稻秧苗之間的距離。此外,水稻田中出現雜草時應及時進行清理,這樣可以減少雜草與水稻爭奪養分。
水稻與其它農作物相比,需要更多的水分和養分,只有確保水分和養分的充足,才能夠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長,實現其優質高產,增強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在水稻整個生長期間對于水肥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在幼苗生長階段,主要以氮肥為主,但是不能過量,應少量施加,這樣才能夠保證水稻根莖的健康生長。同時,這個時期水稻的穗也在逐漸形成,所以應及時做好追肥工作,確保水稻在整個生長期間都有充足的肥料供應。一般有農家肥優先使用,施肥依據標準為20 t/hm2,同時也可以根據0.5:0.7:1的比例在農家肥中適當加入鉀肥、磷肥和氮肥,但是在田間施肥時應對其用量進行控制。比如,純氮肥控制在14 kg/hm2,鉀肥需求量控制在 30 kg/hm2,而且施入過程中最好不使用粒肥。在水稻生長中期,其進入孕穗時期,這個階段水稻生長速度較快,需要的養分也大,所以,這個時期應保證水稻有充足的肥料養分供應,特別是氮肥的使用,但是也不能盲目使用,科學管控肥料的實際用量,從而避免水稻桿過量生長,在后期出現大批倒伏現象。
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對于水分的需求量非常大。一般水稻的水量都要遵循“淺水插秧、寸水返青”的原則,此外,還需要保證晝夜灌溉。水稻進行移栽時對于水量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管控好水位,高度大約為 1 cm即可,待水稻秧苗逐漸返青時需要加大水量。在水稻整個生育期,水位應控制在5 cm左右,一直到水稻進行分蘗時,這個時期就需要減少水分的供應,同時為了煉苗還需要排除田間多余的水分。如果移栽的田地水分充足,這時就需要采用放跑馬水的方式,只用這樣才能夠為水稻的生長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對于一些缺少水資源的地區,種植戶可以根據該地區的氣候環境以及地理條件等,采取科學灌溉的方式,從而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
無公害水稻在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發生病蟲害,其危害程度對水稻的產量會產生嚴重的影響,所以,一旦在稻田中發現有病蟲害發生時應立即進行防治,避免其大面積傳播。此外,農戶也需要科學用藥,盡可能避免使用一些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在本質上實現無公害化種植。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會發生許多病蟲害,其中常見的有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稻飛虱及稻縱卷葉螟等。例如,稻瘟病在各個稻區均會發生,在水稻的各部位以及各生育期也均會發生,其中最為嚴重的是葉瘟和穗瘟,水稻一旦發生穗瘟將會對水稻造成嚴重的危害,使其大量減產。防治此病害需要在種子階段做好工作,在選取品種時選取一些抗病能力強的水稻種子。同時,也需要做好水稻田的田間管理,保證土壤中基肥充足,在有病害發生時,也需要使用一些毒性低的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如:可采用稻殼酮A、稻殼酮B、櫻花素等生物農藥,形成對菌絲生長的有效抑制,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應用此類藥物能夠讓稻瘟病的發生概率降低10%以上。也可以一起使用物理防治方法,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病蟲害引起的經濟損失。對于水稻中常發生的一些害蟲,農戶需要做的就是提前做好預防,在病蟲害大爆發之前可以將物理與生物辦法相結合,比如常使用誘捕器、高空測報燈等物理辦法,這樣不僅可以達到很好的預防害蟲傳播的效果,還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
目前,我國雖然在無公害水稻技術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推廣方面力度還有些許不足,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無公害水稻栽培的范圍,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應該加大對無公害水稻栽培的重視程度,使用一系列措施對其進行大力推廣,爭取實現最優的推廣效果。為做好無公害水稻推廣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開展。
在推廣無公害水稻技術過程中,不僅需要人力方面的支持,最為關鍵的是要有一定的資金支持來開展工作。只有具備足夠的資金,才有機會將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推廣到更大范圍,也使得更多的農戶真切的認識到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的優勢,只有充分認識到該技術的優勢,農戶們才會積極去學習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從而提高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的普及程度。
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的推廣離不開農業機械以及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對于大多數的農戶來說,其沒有一定的經濟來承擔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中各項生產資料的投入,因此,這就需要相關政府部門來打頭陣,積極出面,加大對生產資料投入的力度,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輕農戶的經濟負擔,同時也提升了農戶采用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水稻產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水稻作為我國三大農作物之一,政府及科研人員是非常重視水稻無公害栽培技術的研究。我國的水稻栽培經歷長達幾十年的發展,在當前新趨勢下,已經逐漸顯現些許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能夠滿足民眾的要求,同時,也很難再保障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因此,為了使得我國水稻種植業實現長遠發展,同時也促進農民的經濟收入,相關部門應該做好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工作,爭取達到有效的宣傳效果,為廣大農民帶來更多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