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 年會上指出,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實踐到認識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要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成效逐步顯現。
“十三五”期間,我國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1.7 億t 和10 億t,關停水泥產能3 億t,平板玻璃1.5億重量箱。2020年我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8%,比2015 年下降了7.2 個百分點,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了24.3%,光伏、風能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車銷售量、保有量占世界的一半,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截至2020年底,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了約48.4%,提前超額完成下降40%~45%的目標。
他強調,我們堅決向污染宣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9 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超額完成。
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為87%,比2015年上升5.8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相比2015 年下降28.8%(目標18%)。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從2015 的66%提高到2020 年的83.4%(目標70%)。全國森林覆蓋率增加到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 億m3,連續30 年保持“雙增長”,成為同期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初步劃定的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25%。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總數達1.18萬處,保護面積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人民群眾身邊的藍天白云、清水綠岸明顯增多,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引領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為《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作出了突出貢獻。2020 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了我國的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實現碳中和,這充分彰顯了我國應對全球氣球變化的大國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