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立秋已過,但是蚊子依然活躍在“工作一線”,甚至咬得更狠了。
前段時間,北京市氣象局和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次聯手發布“蚊蟲叮咬指數”,每天給市民提供蚊蟲叮咬風險等參考信息。這是繼飛絮指數、花粉指數、汽車尾氣指數等之后,“天氣預報”大家族新添的又一項“生活指數”。
多種手段精算“指數”
為何有的人經常被蚊子叮咬,而有些人卻安然無事呢?
對此,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有害生物防制所副所長張勇解釋,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是吸引蚊蟲的主要W8q0FFfm7xoNs4GhrmB9/jJLnvX7qf1OzwZF4V4lPPg=原因之一。此外,每個人的飲食、衛生、生活等習慣不同,也會對蚊子產生不同程度的“吸引力”。比如,運動員、比較胖的人因呼出的二氧化碳量更大,更容易招蚊子。還有愛出汗、體溫相對高、有體味、愛穿深色衣服的人也容易招蚊子。
談到如何計算“蚊蟲叮咬指數”?張勇指出,主要采取二氧化碳誘蚊燈法和人誘停落法。二氧化碳誘蚊燈是一臺模擬人體二氧化碳呼出量的監測設備,配備有光源,連著二氧化碳氣瓶,還有一個誘捕蚊蟲的收集籠。每天日落前1小時和日落后1小時,是蚊蟲活動的高發期,二氧化碳誘蚊燈就會在這兩個小時間被放置在室外。
人誘停落法是通過監測人員“暴露”自己來吸引蚊子。專業人員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來到蚊蟲比較多的地方,當蚊子落在身上時,就用電動吸蚊器吸走,帶回實驗室進行分類、計數、統計分析,以監測蚊蟲的密度。
而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則是通過導入氣象要素的各種數值,推算蚊蟲的密度。據該中心高級工程師姜江介紹,他們前后用了5種機器學習方法,并將5種算法的預測結果進行綜合平均,從而精確地利用氣象因素對北京各區“蚊蟲叮咬指數”做出預測。
時刻警惕病媒傳播性疾病
蚊媒傳染病已經位列全球傳染病的前列,全球每年都有很多人因此失去生命,通過更好地預測來加強對蚊媒傳染病的控制,對人類的安全健康都有意義。
張勇表示,“蚊蟲叮咬指數”的發布,將蚊蟲密度從“主動監測”向“及時預報”轉變,對于“天氣預報”氣象服務來說,既擴大了內容,又顯得更加精細化和專業化,也使得生活信息服務更能滿足老百姓的日常需求。同時,對防止和控制蚊媒傳染病也具有較大的參考意義。
除了盡力提高“蚊蟲叮咬指數”的預測準確度,也可以采用噴涂驅蚊液或者驅蚊花露水來防叮咬。張勇表示,驅蚊液或者驅蚊花露水里含有特定的化學成分,主要是避蚊胺或者驅蚊酯,都具有驅蚊效果,這是已通過國家實驗室檢驗認證過的。只要正確使用,涂抹在裸露的皮膚表面,按產品類別可以保證4~6小時有效。
對于驅蚊手環、驅蚊貼、超聲波驅蚊等相關產品,張勇表示,目前我國還沒有相關的標準來驗證其是否有效,因為沒有科學實驗的認證來作支撐,這些產品是否真能防御蚊蟲,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