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黃昀昀
百年積累經綸滿,一卷藍圖韜略彰。2021年,中國將迎來中國共產黨(以下簡稱中共)成立百年華誕,并邁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深度參與者,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聚焦了眾多來自海外的目光。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發布,將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未來五年,甚至更長遠的發展路徑提供依據。
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中共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實施了13個五年計劃或規劃。“五年規劃”以其神奇的力量,帶給中國和世界越來越多的驚喜,詮釋著中國制度和中國之治獨特而巨大的魅力。
“中國‘十四五’規劃具有很強的未來導向性,需要面向更加長遠的未來,而不僅僅是未來五年?!甭吠干缛绱嗽u價。那么,站在這個歷史關口,此次的五年規劃相較以往有何不同?
《綱要》錨定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但本次規劃主要目標大幅減少,并且首次未設定GDP增速目標,而是強調“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對此,路透社引述專家的觀點說,這意味著中國對經濟“保持一定增速”有把握,也有利于中國更積極主動從容地應對各類風險挑戰。
“十四五”規劃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第十三屆中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認為答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是中國面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謀劃,同時也是海外最關切的議題。對此,外部有些聲音提出,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未來的發展要更多地依靠內需,是否會影響對外開放的力度?
中國經濟問題研究專家、泰國法政大學經濟學院阿順詩·帕尼察叁副教授認為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排外”,“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將從最大出口國變成最大進口國。”她說,中國擁有巨大的消費群體,通過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拉動經濟增長,對各國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約旦《納巴特人報》刊發了題為《中國正尋求更高程度的對外開放》的報道,指出中國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更好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中國將推動進出口穩定發展,發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西班牙埃菲社報道也稱,中國將推動“雙循環”以加快國內生產、吸引外資和穩定貿易。
現在的中國,不可同日而語。依靠勞動密集型工業和低端外需來支撐經濟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在泰國國家發展管理學院社會發展與環境管理學院李仁良博士看來,過去,中國擅長從“1”擴展到“10”,經濟實力不斷提升,而現在更上了一個臺階,開始從“0”到“1”的突破。而實現這一突破的抓手,便是科技創新。
雖然自2006年到“十三五”規劃,中國始終倡導自主創新,但本次《綱要》將這一概念提高至國家戰略的核心位置。在《綱要》中,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這一連串數字體現了中國的決心;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適度超前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增強科創版“硬科技”特色、加快建設數字經濟……一套“組合拳”體現了中國的力度。
“中國將通過創新驅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等方式,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狈▏昭芯克芯繂T、《新團結》報主編克里斯蒂娜·比埃認為,中國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制定了科學、長遠的發展規劃并逐步貫徹落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聯社也報道指出,中國正在將注意力轉移至“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這一長期目標。
“科技進步最終會落實在終端產品上,而制造業則是各項實力的綜合體現。”英國《金融時報》刊文分析稱。中國制造業表現突出,穩定性也明顯提升,“相信這一趨勢仍將在未來持續”。報道還認為,中國高端人才的增加“顯而易見”,服務業可以成為就業市場的穩定器,而高端制造業和科技產業,將成為經濟“增加值”的最終來源。
在技術領域,海外還關心中國的標準制定、反壟斷、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俄羅斯知名漢學家尤里塔夫羅夫斯基強調,中國最近通過數部法律,改善了對外合作知識產權領域的狀況。俄方“也對中國的成果感興趣”。巴西《圣保羅州報》在報道中指出,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有利于支持科技創新,推動市場投資新技術。
2020年9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而《綱要》共設8個約束性指標,其中5個就集中在“綠色生態”版塊。國際社會十分關注中國如何實現碳中和,希望從中找到低碳科技、新能源汽車、綠色建筑等方面的商機。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是真誠的?!泵绹锻饨徽摺冯s志撰文指出。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中國社會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葉連娜·克拉寧娜分析道,中國“十四五”規劃當中所制定的環保措施,將對全球氣候產生重大的積極影響。在克拉寧娜看來,這一系列措施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生態轉變的關鍵”。與此同時,追求環保將為中國公司提供新的機會。她稱:“中國成功建立了強大的太陽能板生產鏈,現已積極供應歐洲和俄羅斯。因此,保護環境有助于促進生態型工業企業的利益?!?/p>
“要扭轉經濟增長放緩趨勢,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甭吠干缭治龇Q,“十四五”規劃將繼續尋求增長和改革的平衡點。中國將朝著消費導向、高增值、綠色及可持續增長的方向發展以實現經濟平衡。
印尼戰略研究中心經濟專家法家爾同樣給予中國高度評價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我想現在的中國政府不僅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擺脫貧困,還要在經濟發展中融入更多科技的含量。發展綠色經濟這一思路很有借鑒意義?!?/p>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百年變局之下,世界從“十四五”規劃中,看到了中國的開放、創新與機遇,而以綱為領、勠力奮斗,中共帶領中國人民看到的將是國富民強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