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晉琴
(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林業局,山西 定襄 035400)
森林經營管理的主要對象是森林資源,其目標是實現森林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林業生態建設的不斷加強,我國森林培育工作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森林覆蓋率呈逐年增長的良好趨勢。但是從目前森林經營工作現狀來看,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森林經營工作模式較為粗放,重采輕造、過度開發、不注重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培育,無法將正確的森林經營理論落實到實際工作中,造成森林資源增長無法滿足經濟建設的需求,嚴重的還會影響生態環境。對此還需要對新形勢下的森林經營工作進行創新,在擴大森林面積的同時,提高森林質量,為森林經營帶來更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森林資源不僅為經濟建設提供充足的木材和林產品,為林業種植人員帶來經濟效益,同時還維護當地生態環境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社會帶來重要的生態效益。雖然森林資源是可再生資源,但其生長周期長,見效慢,一旦遭到破壞,很難在短期內恢復。過去由于森林經營管理體制不夠完善,對森林經營管理較為粗放,林木采砍制度限制較為寬泛,大部分林區對森林資源尤其是天然林疏于管理,亂砍濫伐現象嚴重,造成了森林保有率急劇下降。森林資源恢復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近些年,國家出臺了許多有關政策,森林經營管理體制發生了一定轉變,但由于管理體制和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缺乏相應的處罰措施,給森林經營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森林資源的培育,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如何進行中幼林撫育非常關鍵,不僅會影響森林的數量和質量,還關系到森林是否能達到可持續經營的目的。長期以來,我國對于森林的經營,都是以造林和采伐為主,普遍存在將重點放在造林和成熟林的管護上,森林撫育方面,特別是對于中幼林撫育工作方面不太重視,進行森林培育時,造成了重造輕撫的情況。
目前,我國森林經營工作還缺乏正確、系統的森林經營理論以及技術,這樣就導致森林經營工作得不到有效地推廣,對提升我國森林經營工作水平產生了阻礙。這主要是因為國家及政府對有關森林經營科研項目投入得過少,而且也缺少系統的研究,導致產生的科研成果也較少。雖然相關林業科研機構以及高校也開展了森林經營的科研項目,但是卻未能及時將科研成果進行推廣,無法給森林經營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的支撐。
在以往的森林經營管理中,木材生產是森林經營的主要目標。這種經營方式具有產品單一、綜合利用率低、生產成本高等缺點,不利于森林經營管理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因此,森林經營管理應當創新管理思路,提高林分質量,降低管理成本,以實現森林資源綜合效益最大化為目標進行經營管理。在具體管理中,可以從當地森林資源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不破壞森林可持續發展和保持水土的前提下,對林分密度較大的林區采取適當加大間伐強度、減少間伐次數的方法,增加間伐收益,適當撫育補植珍貴樹種,探索轉變森林結構的經營模式,增加收益,提高森林經營者的積極性。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森林經營開展的重要依據。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森林經營規劃制度。根據森林經營工作的要求,結合各區域的實際情況,編制系統、科學的森林經營規劃體系。具體可從國家、省、市、縣層面分別編制森林經營規劃,并將森林經營的方針政策及任務進行分層落實。二是建立森林經營方案制度。無論是國有林業局,還是較大規模非公有制的經營單位,要依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其方案內容應充分體現森林經營規劃的要求及任務。同時,林業部門還應加強對森林經營方案的檢查,對方案實施的效果進行有效的評估,及時地調整森林經營方案中不足的內容。三是建立森林經營管理制度。林業主管部門應對各級經營主體的經營作業設計進行審批,確保森林經營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在森林經營實施過程中,還應采取建立合同制度以及報賬制度方案,不斷提高森林經營水平,確保森林經營活動的有效開展。
在森林經營過程中,還應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首先,應完善森林采伐管理政策,科學、合理地編制采伐限額,并且在編制采伐限額時,要以森林培育為主,優先滿足其采伐限額指標。其次,應建立森林經營補貼政策。國家以及各級政府應建立專項資金,針對個體經營者、規模較小的集體出臺資金扶持計劃,充分調動經營主體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森林經營培育效果。同時,還應加大營林機械的補貼,不斷完善營林區域的機械設施,提高營林區域的機械化程度。最后,還應加強優惠的稅費、信貸政策的實施,對經營珍稀樹種或者大徑材的林業經營者優先給予信貸支持,同時還應給予財政補貼。
高素質、充足的森林經營管理人員是森林經營管理的基礎,也是森林經營管理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針對森林經營管理人員不足的問題,各級政府和林業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為森林經營管理人員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要提高森林經營管理人員的福利待遇,尤其要提高貧困和偏遠地區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增加森林經營管理工作的吸引力,維持森林經營管理人員隊伍的穩定性。應當加強對現有員工的培訓工作,定期組織森林經營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聘請行業專家開展針對森林管護、病蟲害防治、林木栽植技術等方面的相關講座,對森林經營管理人員進行現場指導,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責任心,使森林經營管理工作順利進行。
國家及政府部門應加大森林經營科技創新工作力度,要圍繞森林經營熱點問題開展工作,包括現有森林撫育、森林定向培育及林下資源開發利用等,提高森林經營科技創新的效果。針對森林類型的經營,還應根據區域特點及培育目標,利用先進技術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并對森林經營成效進行評價,以不斷完善森林經營模式;要加強森林經營技術成果的轉化,通過各種廣泛的途徑,促進森林經營技術及成果的普及,使其形成成熟的森林經營技術體系,并且廣泛應用在森林經營的具體工作中;要通過與發達國家及地區的合作交流,吸收和借鑒先進的技術及科技成果,帶動當地森林經營工作的有效開展。
對于森林資源經營監測及信息管理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可以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構建森林經營監測平臺,結合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地圖、3S技術、大數據技術、GNSS定位技術等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信息的全面采集,詳細掌握森林可持續經營現狀,提高森林可持續經營的信息化水平。通過建設森林云,應用遙感技術、智慧地球等技術,實時獲得森林空間分布信息,同時通過遙感圖像處理、森林管理數據判讀、蟲害盜伐火情等信息實現對森林資源現狀和動態信息綜合管理,及時改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相關措施。另外,還可以通過RFID電子身份證的應用,從根源上減少乃至杜絕盜伐、超采、濫挖、私運、倒賣等不法行為,確保森林經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還應該重建森林監測指標,指標包括森林的土壤情況、水土流失情況、森林的健康狀況、生物多樣性、地力情況等。
綜上所述,森林經營管理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國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目前,我國森林經營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各級林業管理部門必須切實分析本地區森林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促進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為我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