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靜
(山西省定襄縣農業種子工作站,山西 定襄 035400)
農業作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產業,是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現代化農業生產理念的提出,農業生產模式也在逐漸優化與改革,同時,對種子生長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種子管理人員在落實種子監管工作的過程中,明確自身責任與義務,綜合分析種子質量監管面臨的問題,并根據各地區實際生產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進而為廣大種植戶提供優質健康的種子品種,以此來推進現代農業的穩健發展。
種子質量管理者作為種子管理的重要參與人員,與種子品種質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今,各基層地區均存在種子管理者管理水平偏低等現象,其一,受到種子管理者工資水平及工作性質的影響,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種子管理者的工作積極性,進而無法有效吸引諸多高素質種子管理人才。其二,現有的種子管理隊伍專業素質較低,制約著種子管理工作質量。此外,一部分基層地區還存在種子管理人員年齡老化、思想陳舊等情況。這一部分管理人群對新鮮事物接受程度較差,已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甚至有部分工作人員缺乏實踐經驗,雖有較為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作為支撐,但還是會使其技術能力水平大打折扣,同時,也就無法體現出自身管理價值。
種子管理人員在踐行種子管理工作時,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進行,其中已給出種子外包裝及質量標識的嚴格界定。根據目前種子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仍存在諸多偽劣假冒、未經過相關部門嚴格審核的種子,加之部分種子缺乏明確標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對種子選擇的正確性。接下來文章對種子市場存在的問題展開綜合論述:
其一,未能有效規范種子生產、經銷等行為,一部分種子生產企業及經銷商,通常會存在冒用其他種子品牌、私自更改種子生產信息等違法行為。其二,新型種子在推廣環節,缺少有效種植示范基地及完善的示范推廣政策,導致諸多農民無法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種子,所選種子存在適應能力差、低產甚至絕收等現象。其三,大部分種子生產企業及經銷商均缺乏遵法守法意識,在經營過程中,未按照相關規定合法經營,為減少自身生產成本、獲取經濟效益,采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以上這些行為,均是抑制種子經營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對社會的長治久安造成了不利影響,同時,也給種子管理部門的監管工作帶來極大負擔。
如今,種子市場經濟效益較高,并處于完全開放的大環境下,在諸多優質種子不斷涌現的基礎上,一部分劣質種子也隨之出現,這就導致種子監管工作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使種子市場的競爭力越發激烈。雖然政府已相繼出臺多種政策對種子質量作出相關規范,但種子管理部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仍缺乏足夠的種子檢測設備,加之資金不足、監管較差,更是影響種子市場監督的實效性。中小型種子生產企業為在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采取非法競爭等手段,故意逃避監管部門的監督,所生產種子以次充好,大大降低種子生產質量。此外,種子管理工作長期受制于傳統管理模式,無法根據新時期發展需求做到與時俱進,不明確當前種子市場發展趨勢,也就無法深入了解種子市場情形,進而影響種子監管質量。
種子管理人員專業素質與種子管理水平息息相關,相關部門要積極建設教育培訓機構,進一步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強化種子管理人員專業技能培訓,提高種子管理人員綜合素質。每完成一次培訓工作,都要對培訓人員采取嚴格考核制度,合格后才可發證上崗。此外,種子管理人員應根據各地區種子市場發展需求,逐漸創新自身管理模式,并向上級部門申請專項資金,完善并優化種子管理部門工作條件及薪資待遇,進而吸引高素質人才從業。
受到各縣區職位和人事變動的影響,在種子經營管理方面存在執法受阻、監管不嚴等問題。各縣區農業局作為生產經營管理的責任主體,需完善管理機構、強化執法隊伍建設、培養技術能力,確保后期種子生產經營管理工作得以有效銜接,一旦發現問題,就要依法采取處理措施,有效解決矛盾糾紛,從最大限度上減少農民經濟損失。
針對生產經營假冒偽劣種子的企業,首先,要深入挖掘問題源頭所在;第二,針對非法侵權、套購基地種子等情況,要依照相關法律法規予以嚴肅處理;第三,因生產劣質種子侵犯植物新型品種權等違法行為,要走法律程序,送往司法機關處理;第四,對群眾舉報和日常檢查中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勒令改正,如拒改或改正工作未落實到位,就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查處;第五,定期向廣大人民群眾通報違法案件,并對政府部門的扶持項目、救災備荒、種子儲備、招投標等活動依法作出合理限制。
首先,種子管理部門要對所管轄區域內的種子市場、生產機構、經營企業進行不定期監督和抽查,轉變傳統工作模式,可采取入戶、調查、暗訪等工作方式,充分掌握當地種子產業的發展現狀、種植情況、市場經營模式等,根據所調查情況,合理調整現有監管措施,更好地應對后續種子種植問題。其次,可采取差異化監督模式,針對誠信經營企業,要酌情降低檢查頻率,并將業內評優評選等激勵政策適當向誠信企業傾斜,強化政策扶持力度。將誠信經營企業看作典型企業,通過典型企業為其他種子生產經營企業指明發展道路,確保諸多農作物品種類型得以全面協調發展。重視種子配套經營,堅持引進種子、配套種子的有效結合,促使品種結構趨向多樣化發展,提高農作物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對于多次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生產經營企業,要適度增加檢查頻率。同時,對于拒不執行法院判決、售賣劣質種子、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也要著重監督與檢查,確保檢查與監管工作全方面覆蓋于各個區域,保障種子經營企業生產種子的優質性。
種子品牌既是種子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種植業的窗口,因此,強化各地區種子品牌建設力度,是提高各地區種子競爭力的核心內容。各縣區種子管理部門應響應政府號召,積極扶持種子生產經營企業,采用長遠發展的眼光看待種子品牌建設工作,通過多種途徑建設種子種植基地,利用品牌效應增強種子市場的競爭力。其次,在完善種子品牌建設工作后,要根據各地區市場需求情況,例如,綜合種子質量、價格等信息內容,合理供應市場種子需求,以此來保障種子經營市場的安全穩定性。此外,要大力宣傳優質種植品種,使農業生產應用良種,合理引導農民選用優良種植技術,做到正確選種、科學用種。在優質品種推廣環節,管理人員要向廣大農戶普及近年來有過糾紛問題的品種,進而在提高農戶選種能力的基礎上,從最大程度上保障農戶用種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種子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對農業生產效益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為進一步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種子管理部門就要明確認識傳統種子經營方法的弊端,嚴格落實自身責任和義務,建立健全種子管理機制,強化種子市場經營的監督力度,確保各經營廠家生產優質健康種子,為廣大農戶謀得更多種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