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龍
(廣西合山市河里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廣西 合山 546503)
甘蔗是生長于溫帶和熱帶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是用于制造蔗糖的主要原材料。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甘蔗的單位面積產量,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構建了系統的高產栽培技術。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需要結合種植區域的自然條件,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篩選,以保證達到高產的效果和目的。為進一步推廣甘蔗高產栽培技術,本文特結合甘蔗種植的現狀,對高產栽培技術的實際應用進行了深入探究,以期為相關企業及種植戶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對甘蔗的種植工作要建立適當的監測管理體系,既能保證監測工作的順利實施,又能確保各種生長動態能夠順利勘測,有效加強種植管理監測檢查任務質量。由于我國作物管理以及種植體系發展時間不長,種植能力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還比較受局限,在現實情形下處理病蟲隱患仍然十分困難。如今,種植工作仍有一些弊端和不足。為使作物資源產生大量的輸出資源或經濟收益,必須不斷改進甘蔗種植的管理模式,并要考慮其實際應用價值,能與田間生態環保和產業市場維持一定的平衡,要真正使用好此技術,必須嚴格執行以下操作:
為了栽培高產高質甘蔗,必須改進甘蔗品種,采取宜栽宜施肥的基本原則。目前,我國甘蔗種類繁多,在甘蔗品種的篩選上,要堅持宜植的基本原則,選擇適應性強、產量高、含糖量高的品種。
通常使用牛犁或機械深松,具體方式的選擇則應當結合甘蔗種植面積而決定。前者留兩耙,犁至30厘米,耙碎土壤;后者采用不設犁壁的硬土破碎機進行松土,犁至底土35-45厘米深。一旦田埂喪失傳輸能力,或傳輸能力不充足,必然影響甘蔗獲取的營養不足,進而降低產量。利用翻耕的手段,可以控制土地的疏松程度,使土壤盡可能疏松,有助于水分和營養的傳送,也有助于種子的萌發。
為了保證甘蔗的品質,必須選好甘蔗種子。在生產過程中,應該結合當地環境和種植特點,選用具有抗病蟲害性、產量和品質高的甘蔗品種。對甘蔗進行定期消毒可以殺死部分病蟲害。種子可以用水、2%的石灰水和化學藥品浸泡。不同方法的浸泡時間不同,長則1~2h,短則5~10min。加速發芽的方法有兩種:堆肥釀造法和甘蔗種子積累法。發芽7天左右,當苗上的根尖突出,甘蔗芽膨脹時,即可種植。
甘蔗種植包括大田直播和移栽育苗。根據不同種植期,春、秋、冬季節種植甘蔗。春植蔗下種在立春至清明節之間,適當早植可提高產量。秋植蔗在立秋至霜降期間,下種不宜太早也不宜太遲,以中間時期為佳。冬植蔗在立冬至立春之間下種,溫度較低時要用地膜覆蓋,保證蔗苗安全越冬。
目前,我國各個地區的農業技術單位以及國家的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正在大力激勵使用綠色環保的有機肥。結合當地自身實際情況,以鉀肥和微肥氮化磷為主,取得成效最佳。均勻噴灑60公斤水。塑料薄膜出現膨脹,靠攏種植溝兩邊。邊緣用碎土壓得正好。透光面20cm以上,無通風漏風,達到溫度上升以及增濕的目的。
收割后7-10天,甘蔗葉片交叉還田,壟斷。為保證不出現起壟現象,對斷蔗30cm以上的甘蔗品系應重新種植。松土處理時,要把甘蔗附近的土從下到上整體挖出來,但不能脫離原來的位置,保證甘蔗芽能長出來。
在甘蔗地檢查發芽末期,發現有30多厘米的缺株斷線,因此必須補植。補苗與疏苗相組合。施用“攻苗肥”時,3cm小土壤可促進增殖;施用“攻莖肥”時,20~30cm的大田土壤對水稻生長有抑制作用;在一些高產甘蔗田,必須施用“強尾肥”和高土壤,有效地防止倒伏,為今后多年生蔬菜的栽培提供了基礎。
甘蔗封行后,應及時鏟除雜草。人工除草與中耕松土同時進行。雨后中耕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甘蔗可增產28.8%,增糖3.6%。除草的方式主要包括化學除草和人工除草兩種,其中前者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可顯著降低工作量,且除草效果出眾,尤其適用于大面積種植的情況。中耕與除草同步進行,則可以進一步提高除草效果,減少雜草與甘蔗搶吸養分的情況,為甘蔗的正常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在甘蔗的實際種植過程中,許多農業單位仍然不重視技術與有機化肥的使用,不積極進行種植設備配置。良好的種植設備可以起到節約能源、節約原材料、節約人力的作用,還可以起到保證質量、提高工作效率、節約成本、帶來經濟效益的積極作用。但目前的種植體系還不夠健全,保障的水平還有待提高,缺乏溝通渠道,種植技術經驗也難以進行分享,給甘蔗種植技術培訓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甘蔗在生長階段,會出現多種病蟲害,如螟蟲、薊馬和蚜蟲等蟲害是比較常見的種類。在甘蔗進行播種之前,嚴格把控種子質量,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來選擇適合的品種。為從根源上預防甘蔗的病蟲害,就要通過對甘蔗苗播種的抗病性作用,進行一次更加有針對性地篩查和檢驗,最大限度地避免甘蔗苗播種時各類病害發生。
同時,在進行甘蔗苗施肥初期階段,要及時有效地進行甘蔗苗健康生長檢查工作,密切關注肥料應用的實際效果以及病蟲害的發展趨勢。若存在病蟲害的問題,會導致甘蔗苗的營養吸收效果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在收割甘蔗苗時,必須將所有感染病蟲害的植物徹底清除干凈,深翻土地,進行晾曬處理。
薊馬是甘蔗生長中最普遍的害蟲,苗期危害嚴重。薊馬以甘蔗葉為食,靠吮吸汁液生存。在防治甘蔗薊馬方面,可選擇前期生長較快的品種,在薊馬最多的時候加大速效肥的使用,強化田間管理,推進甘蔗生長。每667平米用75L的農藥混合液。
在我國南方甘蔗產區,甘蔗蜈蟲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害蟲。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在防治甘蔗蜈蟲時,要從選種階段入手,選擇沒有被蟲害的莖段,用特定濃度的石灰水浸泡莖段,即可有效達到預防的效果。
一般來說,在甘蔗生長過程中,除了甘蔗薊馬、甘蔗蝮蛇、甘蔗蚜蟲等害蟲的影響外,還有甘蔗甲蟲和粉蚧等害蟲,但這些害蟲對甘蔗的健康生長危害不大。
在種植時,應當選擇合理的化學包衣法,并對篩選得出的各種甘蔗包衣進行相應處理。例如,如果甘蔗已經受到了甘蔗蚜蟲嚴重侵害,可以優先考慮選擇1500克含量,濃度大約為40%的滅蟲抗病法,對這種有毒甘蔗蚜蟲進行有效的滅蟲處理。
與此同時,樹立甘蔗種植精細化管理意識,消除病蟲隱患問題,為種植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內在驅動力。栽培過程中,種植人員應該積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重點圍繞甘蔗種植質量以及生長問題開展各項管理工作,確保甘蔗生產優良率可以達到百分之百。針對種植技術存在的不足問題應該予以及時改進,實現“零缺陷”的甘蔗栽培要求。除此之外,構建責任追究制度,從甘蔗種植產率、種植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分析,盡量將甘蔗質量管理責任全面貫徹與落實到甘蔗種植技術應用以及病蟲隱患管理過程當中。
現代社會的農業管理體系隨著時代的進步已經出現了改變,能夠比以往更好地適應國內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后的要求,從而為甘蔗出苗率提供重要保障。目前,在現實栽培作業中,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具體的栽培措施,對甘蔗的自身條件、育苗類型等信息進行綜合比較。逐步提升栽培管理的改革,第一時間引進先進的栽培技術,為甘蔗栽培管理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