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鳳
(云南省會澤縣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會澤 654200)
在林業生產過程當中,對于其病蟲害的防治,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原因是病蟲害的發生,會阻礙林木的正常生長,降低其成材品質,從而影響到其經濟效益。同時,還會影響和破壞地區的生態平衡,無法發揮出林業生產對自然生態環境應有的治理、修復與保護作用,降低林業生產的生態效益。然而,傳統的林業病蟲害防治方法單一,對病蟲害發生的因素考慮不足,過度地使用化學藥劑,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水平低,所以防治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對此林業生產中的難題,應當積極地探索和應用綜合防治措施,以增強林業病蟲害防治效果。
從19世紀到20世紀,人類社會的工業化水平大大提升,生產能力增強,經濟發展迅速,改善了人們的經濟、物質生活。但與此同時,伴隨而來的是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和破壞,各種自然資源銳減,森林面積明顯縮小,這已然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威脅。森林,是地球自然生態環境及循環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面積的減小,會帶來各種生態問題,如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物種減少,造成極端的惡劣氣候,致使自然生態失衡,危害人類健康等等。通過林業生產,造林、營林,一方面是可以繼續滿足現代社會生活、生產對林業資源的需求,如向市場提供木材,換取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則能夠擴大和恢復森林面積,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物種減少等生態問題,改善氣候,保持生態平衡,獲得生態效益。不過,在實際的林業生產過程當中,病蟲害的存在,卻會影響到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如造林規劃缺乏科學性、區域自然生態環境惡化以及病蟲害的自身進化等因素,均會導致病蟲害的發生,進而阻礙林木的生長,甚至進一步破壞周圍的生態。通過病蟲害防治,可以預防和減少其所帶來的危害,不過傳統單一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所能取得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為此,便必須要引入和應用綜合性的防治措施,全方位地考慮到病蟲害的發生因素,嚴格控制化學藥劑使用,加強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合理應用,以提高防治效果,這樣才能更加有力地保障林業生產的經濟、生態綜合效益。
在如今的林業生產中,造林規劃是最起始的環節。以往,在造林規劃時,常常存在著科學性低,缺少合理性等問題,如只是單方面地追求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過多的種植速生樹種,而且樹種單一,這就帶來了極大的病蟲害隱患,導致森林對病蟲害的自主抵御能力降低。一旦發生病蟲害,就會快速、大范圍的傳播開來。因此,在綜合防治中,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科學、合理地進行造林規劃,一是要嚴格控制速生樹種的種植量,不能單一的追求經濟效益。二是要與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相配合,使天然林的面積得到盡快的恢復。三是要注意增加造林的樹種多樣性,加強對地方林業生態的實地調研,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規劃一整套的造林方案,通過樹木、林果、灌木、草本等,打造一個有機性的森林生態系統。這不僅僅能夠增強森林對病蟲害的自主抵御能力,同時還有助于創造多樣化的局部生態環境,增加地方物種的多樣性。
在早期的林業生產過程當中,為了防治病蟲害,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使用各種化學藥劑,在短期看起來確實能夠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污染和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而且不斷地增強了病蟲害對化學藥劑的免疫、抵抗能力,使得病蟲害更易發生,也更難防治。為此,在綜合防治中,應當引入多樣化的綠色防治技術,如首先是需要嚴格控制化學藥物的使用種類和使用量,堅決不用高毒、高殘留農藥,而要使用國家、行業所準許和認可的高效低毒、對非靶標生物安全農藥,在有效防治病蟲害的同時,避免對水資源、土壤等自然生態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其次,是要應用好完全無污染的物理防治技術,可以采用“多功能房屋誘捕器”來對害蟲進行有效的捕殺,這種誘捕器具有綜合性的誘捕功能,它可以通過性誘惑、色誘惑、食物誘惑,來捕殺各類害蟲,因此其效率較高。當然,根據具體的蟲害發生情況,也可以直接采取針對性的性誘導劑、食物誘導劑和黏蟲板等,來進行害蟲的捕殺,避免對資源的無效浪費。還有是可以采用殺蟲燈,這對于許多夏季害蟲具有良好的捕殺效果,將殺蟲燈懸掛在2.5m高的顯眼的位置,保證燈光能夠盡可能的傳向各個方位,以對害蟲起到有效的誘導、捕殺作用。最后,可以進行人工捕殺,人工捕殺的效率相對較低,而且工作量較大,除非在必要的時候,一般不采用這種方式。除此之外,生物防治技術也是可取的,如天敵防控、誘導防控和禽類防控等,不過在使用生物防治的時候,一定要經過嚴謹的科學論證,不能破壞了地區的生物平衡和生態平衡。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病蟲害的防治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條件,而且可以減少勞動力投入。目前,攝像技術以及其他相關的感知監測設備,都已經被應用到了珍稀動植物的保護中來,隨著其成本的下降,對這些技術設備進行擴大化的使用,便可以在病蟲害的防治中起到理想的作用效果。再者是無人機技術,其早已經在多個領域當中,體現出了突出的優勢,就病蟲害的防治而言,其同樣可以起到巡查、監測的作用。除此之外,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其他的相關遙感技術的綜合應用,更是可以大范圍的監控病蟲害的發生,提前發出防控預警,為病蟲害的防控提供必要的依據。上述所提到的這些科學技術,在林業生產的病蟲害防治中,都具有應用的可行性,雖然目前由于技術成本較高,技術還不普遍等原因,這些技術還沒有被實際應用到林業生產實踐中來,但是也應當逐步地加強嘗試,為后期的全方位推廣、應用積累經驗。
病蟲害的發生,往往是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通過對這些相關因素的觀察,就可以總結出病蟲害發生的規律和征兆,雖然其準確性不能達到100%,但是卻可以提示做好病蟲害防治的準備工作,達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將病蟲害扼殺在初期階段,最大限度減少其帶來的危害。實際工作中,應對歷年來林區及其周圍的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全面地數據統計,同時還要分別統計當時的詳細氣象數據、當時的物種情況等等。然后再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大數據技術分析,從而得出一些隱秘的關系和征兆現象,以此為指導我們便可以預測病蟲害的發生,并提前做好相關的防治準備工作。在這里主要涉及了兩個具體的主要工作內容,一個是對歷年數據的收集、整理、分類,這要求一線的工作人員能夠認真履職做好觀察、記錄。另一個是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后者要求我們能夠設計出一套準確、科學的計算模型。客觀來講,病蟲害分析和預測的技術難度較高,當前還需要加強探索和完善,使其分析、預測能夠取得更加準確的結果。
就林業生產實際來講,病蟲害的防治尤為關鍵和重要,因為其直接關系著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為了保證病蟲害防治效果,應改變傳統單一、陳舊的病蟲害防治方法,采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更加有效地防止病蟲害發生,或是將病蟲害所致的威脅、損害降至最低,從而有力保障林業生產的經濟、生態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