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兔生
(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水利局,山西 忻州 035100)
藥物防控是過往水產養殖中常見的病害防控方式。然而,在實際應用中,藥物防控技術應用不當,會降低水產養殖質量,并威脅到水產養殖品食用安全性。為此,我國水產養殖行業逐步加大了病害非藥物防控技術應用力度。在現實中,非藥物技術面臨著諸多挑戰,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可以有效提升水產養殖病害防控成效。
水產養殖病害非藥物防控技術是指水產養殖者在養殖全過程中,科學合理運用養殖技術,并有效提升生產者的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等。在養殖環節,養殖者要做好苗種與飼料選擇工作,并保證水質符合水產品養殖需要等。
通過實施水產養殖病害非藥物防控技術,不僅為水產品營造了良好的養殖環境,也有效保障了水產品安全性,進而有效增加了養殖者的經濟效益,維護了社會市場環境的穩定性。
2.1.1 確保養殖水源的安全性
良好的水資源養殖環境是保障水產品質量與安全性的關鍵因素。在建設養殖地前,養殖人員應全面考察建設地的實際情況,尤其是水源條件,保證后續建設的養殖池具備良好的進水系統與排水系統,以及確保所用水源不存在病源污染。
2.1.2 加大養殖水域的清整力度
養殖水域可以為養殖產品提供棲息場所,同時也是各種病源生物潛伏地帶。因此,養殖者應加大養殖水域清整力度,減少疾病暴發概率,保證養殖水域的安全性。在清整環節,要及時將清除的淤泥運離養殖區,并運用適宜的生石灰對養殖域進行消毒,且在養殖水體PH酸堿值穩定后方可以執行灌水培水工作,為水產品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2.1.3 加大防疫檢測力度
在養殖過程中,應科學合理安排疾病檢疫檢測力度,及時掌握養殖物潛在或者存在的疾病病原種類。尤其,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各個地區或者國家間逐步加大了苗種交流力度,一旦防疫檢測工作不當,直接加大病原體傳播概率。因此,在實際生產環節,應制定出完備的檢疫檢測方案。
2.2.1 制定優質的放養方案
工廠化養殖在加大產出的同時,也使得疾病規模性暴發,進而加大了疾病管控難度。積極探索接近原生態環境,采取適度放養策略,并減少飼料使用,積極推行生態養殖,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產品質,增加效益,并彌補規模養殖的損失,為社會輸送更多優質無公害商品。
2.2.2 保證養殖水體溶解氧的充足性
充足的溶解氧可以為水產品營造良好的呼吸環境,并有效提升水產品存活率。在溶解氧充足時,水體微生物可以降低代謝物的危害性。在實際生產養殖過程中,當溶解氧含量過低時,會出現物質氧化問題,并產生氨、硫化氫或者甲烷等危害物,并污染到養殖環境,降低養殖物的抵抗力,影響到養殖效益。
2.2.3 科學合理運用水環境保護劑
水環境保護劑在水產養殖中的科學合理運用,可以為養殖產品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對環境、人體或者養殖動物等產生有害物質。在實際應用中,養殖人員應結合現實的養殖條件,適時、適量地運用水環境保護劑。依托水環境保護,不僅可以提升水質的清潔性,也可以有效防止底質酸化或者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比如,為水體適時補充充分的溶解氧,可以為魚蝦等養殖動物的攝食能丸補充充足的營養成分,以此提升養殖動物的抗病能力,并增加養殖者的經濟效益。在不同的養殖階段,養殖人員可以結合養殖環境的底質或者水質等實際情況,制定出富有針對性的環境保護劑應用策略。
在養殖過程中,水產養殖者應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水質環境等諸多因素,科學合理選擇養殖品種,以及培育與放養健壯的苗種。此外,通過免疫接種方式,降低應激反應等,有效提升水產養殖動物的整體抗病能力。
2.4.1 提升水資源管理質量
高質量的水質可以為養殖動物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也可以有效提升養殖動物抗病能力。在現實中,水資源質量會受到不合適喂養方式、不合理放養密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當水資源水質參數發生較大變化時,會直接影響到養殖動物的健康狀況。為此,新時期的水產養殖者應加大養殖水管理力度。通過定期檢測水資源的各項參數,對水資源進行動態化管理,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制定出適宜的管理策略,有效解決不利于養殖動物生長的各種因素。
2.4.2 合理投喂飼料,營造良好的食場環境
投喂飼料是影響水質的重要因素。工作人員應加大投喂飼料監管力度。投喂質量、投喂方法等均會影響到水產品養殖質量。在自然水體中,養殖動物能攝取到多樣化的營養物,可以為養殖動物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在養殖水體中,因養殖密度較大,需要通過人工投喂方式,來保障養殖動物營養的充分性。在實際投喂環節,工作人員應結合養殖階段與養殖品種的具體情況,科學調配投喂飼料,保障養殖動物可以攝取到充分的營養成分。
在選擇投喂技術時,工作人員要將養殖地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進去,以此提升投喂技術與投喂方式的科學合理性。比如,在疾病高發期投喂時,水體內的溫度變化較大,且水產養殖動物易發生一些應激反應,工作人員要嚴格把控投喂時間,提升投喂工作的節制性。在施肥時,工作人員要結合水溫或者水質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調整肥料結構,以保證養殖水體內溶解氧的充分性,并有效規避浮頭等問題的出現。
食場環境是水產養殖動物集中進食與排泄的地方。在一些集中性活動中,往往會耗費大量的氧氣,且排泄物的大量堆積,使得養殖環境質量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為了給水產養殖動物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養殖者應制定出富有針對性的環境清潔方案。比如,養殖動物聚集時,合理噴灑消毒藥或者殺毒藥。大量工作實踐表明:消毒藥在噴灑24小時后藥性會消失。為了保障養殖水中營養的充分性,工作人員應及時補充水體的有益菌,保障水體環境優質性。
水產養殖動物死亡是養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在水產養殖中,出現死亡問題,多因水產養殖動物個體出現了相關疾病,導致養殖動物個體的環境適應能力變差。當養殖環境存在質量問題時,抗病能力變差的養殖動物個體會出現死亡。養殖過程也是一個擇優過程,及時淘汰掉不佳的養殖動物個體,不僅可以減少養殖資源浪費,節約養殖成本,也可以提升整體的養殖質量,增加養殖者的經濟效益。在現實中,養殖者要對死亡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且不可單純地為了降低死亡率,而貿然使用一些化學藥品。化學藥品應用不當,不僅會降低水產養殖動物的抗病能力,也會殺死水中的有益微生物,并影響到水體系統的平衡性。因此,新時期的水產養殖病害工作,應堅持非藥物防控理念,并積極更新與優化非藥物防控技術,從根本上提升生產質量與效率。比如,在發生疾病時,可以積極探索非化學藥品防治方法。通過采用轉塘隔離,減少疾病風險損失;在防治鯉魚水霉病時,可選用水揚酸五倍子防治,減少對水質的污染,并減少損失;用敵害生物來防病治病,鯉魚錨頭鳋可以養殖一定數量的黃顙魚可以使錨頭鳋減少消失,因為天敵的生物可以吃掉病蟲,有效杜絕傳染源。
總之,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水產品的整體質量與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水產養殖者而言,如何科學合理防控養殖中的病害問題,則成為養殖者共同面臨的課題。以往傳統的藥物防控技術,已無法更好地滿足新時期的水產養殖工作需要。非藥物防控技術的出現,不僅體現了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先進性,也代表著我國水產養殖進入了新時期。病害非藥物防控技術在未來的水產養殖中必然能夠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為了更好地推廣此項病害非藥物防控技術,以上內容對此項技術進行了簡單概述,并結合生產實踐,提出了病害非藥物防控技術應用策略。希望可以給相關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啟示,并促進我國水產養殖業獲得可持續性、有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