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希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一直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在“十四五”規劃的大背景下,“三農”問題依舊是政策聚焦和關注的重點領域。隨著以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和5G 為代表的新一輪智能革命的到來,農業的發展模式也將發生重大變革。農業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智慧農業。
所謂智慧農業,就是利用新興互聯網技術服務于農業領域,優化生產資源配置,減少生態破壞,提高農業產量,實現“互聯網+農業”的融合。智慧農業還可以細分為智慧農業生產、智慧農產品安全、智慧農業管理和農業智能服務四類,從生產、質量檢測到電商和服務平臺,實現農產品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2016 年,智慧農業被寫入國家重要文件中,標志著智慧農業成為我國戰略發展頂層設計的重要內容,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17 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超過2 億人,互聯網與“三農”的融合初見成效。2018 年,大數據技術應用到農產品生產的試點工作在全國21 個省市開展,實現了互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引導農產品產銷;其中,有14 個省份還開展了農村電子商務試點,精準扶貧效果顯著。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指出要大力建設智慧農業,深化農村改革,發展新型農村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智慧農業迎來極佳的發展機遇,為農村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動力[1]。
智慧農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通過引入最新智能技術,提高現代農業的生產能力,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目前,我國智慧農業技術已經獲得不小的突破。例如,農作物環境信息傳感器、灌溉節水控制器、水肥一體等技術對農作物溫室大棚智能化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機深松作業監測系統的大面積使用解決了農作物面積和質量人工核查難的問題;農業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可以實現災害預警和預測量化農作物產量的功能,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農村電商和信息服務平臺則可以有效解決農產品信息不充分的問題,根據市場需要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
隨著這些新興技術的試點和推廣,農業生產將朝自動化、數據化和智能化方向轉變,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率,傳統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也將迎來重大變革,自然而然地進入智慧農業的發展軌道。
近年來,以京東、阿里巴巴、蘇寧為代表的電商平臺紛紛向農村進行業務拓展。現代農業產品依靠高品質的電商銷售服務,再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傳播特性,能夠大大降低農產品交易流通成本。同時,智慧農業通過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使傳統農產品打價格戰的營銷方式得以改變,增加農業經營利潤,市場前景廣闊[2]。
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有大批的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轉移,農村留守居民以老人、婦女和小孩為主,因此我國農村地區普遍面臨“誰來種地”的問題;針對農村勞動人手不足的問題,利用智能技術以機器代替人力來完成部分勞動是相對有效又可行的方法。未來我國的智慧農業的需求量將繼續加大,發展前景良好。
盡管我國智慧農業發展勢頭良好,但在軟件、硬件、人力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困難和挑戰。
我國的智慧農業起步較晚,雖然近些年的政策支持幫助了農業科技快速發展,但科技成果的生產力轉化率不高,而且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亟須加強。例如,部分農村地區存在道路狹窄、凹凸不平、雨季泥濘不堪等問題,影響農產品物流運輸。傳感器等精準農業作業裝備老舊,沒有及時更新,作業質量效果差,無法充分發揮智慧農業的優勢。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部分貧困地區很難實現前期足夠的資金投入,影響發展智慧農業的進度,還可能導致不同農村地區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軟件設施方面,智慧農業的信息化成本較高,農村信息孤島的現象依然存在。綜合考慮建設智慧農業的高昂前置投入,部分農村地區可能不愿意或沒有條件引入最新的智能技術和設備。
我國的智慧農業目前仍然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科研和技術人才儲備存在較大缺口。1)智慧農業是“互聯網+農業”的跨行業技術融合發展形式,需要既懂得智能技術又熟悉農業經營管理的人才,但目前我國這類復合人才比較少。在高校的專業設置上,培養的人才一般只精通其中一種技術。而且,培養這類復合人才的時間周期較長,投入成本較大,跟不上如今智慧農業的發展速度。2)具備復合人才能力的畢業生通常會選擇在城市就業,使得智慧農業人才短板問題更加嚴重。盡管近些年國家政策鼓勵大學生村官、大學生下鄉和畢業生返鄉創業,但是考慮到農村的教育、醫療和薪酬等與城鎮有不小的差距,依然無法有效吸引大量優秀人才。3)人才短缺導致我國智慧農業技術落后于發達國家。目前的農作物智能模型和智能決策機器準確率不高,傳感器穩定性較差,且部分試點項目展示成分較高,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效果不顯著,技術與農業的融合還需進一步磨合。
從生產、管理、銷售到物流運輸和服務,智慧農業的全流程環節都需要信息和大數據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國的智慧農業數據安全和信息實時共享都不完善,收集到的農業數據有效性和準確度仍有待提升,特別是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農業數據造假情況頻發。隨著各大電商平臺拓展農村業務,大量農產品通過電商物流銷往城鎮,但是城鄉之間的信息流通并不順暢,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許多在城鎮的客戶很難辨別該信息的真假。如何既保證農業數據的安全性,又能實現信息在商家與客戶間的實時共享,是影響智慧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另外,農業數據量龐大,信息承載過重,如何精選篩檢有效的信息,剔除無用冗雜的數據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主體仍是小農戶,小農戶的特點主要體現為文化水平低、資金實力弱、觀念較為落后、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新興科技。在我國,小農戶占農業總從業人員的70% 左右,但農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5 萬元,其中農業經營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不超過40%。同時,我國有90%以上的農民僅為初中及以下學歷,尤其是部分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更加落后,我國農民的整體文化素養不足以支撐智慧農業的建設。一方面,部分農民不愿意了解或排斥新技術的引入;另一方面,由于農民學習能力不強,農村智慧農業技術培訓難度較大,消耗時間較長,推遲了智慧農業的全面普及建設。
我國智慧農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擁有很強的后發優勢。要實現農業競爭力“彎道超車”,建設智慧農業是不二選擇。因此,我國應繼續強化政策的引導作用,超前布局,放眼國際智慧農業發展現狀,結合我國實際國情統籌規劃智慧農業發展路徑。首先,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盡快出臺發展規劃和注意事項,明確我國農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只有制定了總體戰略方針,各地才能夠以此為依據對農業轉型升級和現階段重點關注問題做出制度設計。其次,可以制定智慧農業補貼惠農政策。由于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期成本較高,部分貧困地區資金有限,可以對農機等設備的購買提供補貼,提高農民對智慧農業的建設熱情。最后,在產業發展規劃方面,我國正值“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時期,可以考慮研發智慧農業專項計劃,實施重大項目工程,發揮智慧農業應用的示范效果,摸索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智慧農業推廣模式[3]。
智慧農業需要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技術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針對目前我國智慧農業建設中的狀況,需要加強技術與農業生產、技術與農村經濟的有機銜接和協調發展。各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對智慧農業科技創新的定向扶持力度,同時宣傳智慧農業的經營理念。隨著智能化設備的推廣,我國農業經營主體將從小農戶向規模化機器化農業合作社轉變,有利于農業的轉型升級,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雖然智慧農業的建設離不開國家政策這一“有形的手”的引導,但“無形的手”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上仍然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智慧農業對技術創新要求較高,更需要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才能促進研發創新,因此政府要堅持“親”與“清”的新型政商關系,有所為也有所不為,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與此同時,智慧農業的技術標準建設應該以實際應用效果為檢驗標準,建立行業和國家認可的技術統一檢測機制,避免重理論輕實踐的紙上談兵現象發生,提高農業科技成果實際轉化率。不僅如此,在智能技術的應用中,要鼓勵互聯網企業與農業經營主體的合作和溝通,保障農業的信息安全,實現信息實時共享,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發生,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4]。
為促進智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完善“互聯網+農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農村地區的人才吸納能力。智慧農業不僅需要理論知識儲備,還需要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因此高校在相關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多提供實習機會;或者在專業建設過程中把人才培養計劃分攤一部分給職業技術專科院校,因為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本身就是理論實踐并重,而且專科院校畢業生相對更愿意留在農村工作。除了培養和吸納更多人才,智慧農業還需要對當地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尤其是智能機械設備操作方法和智慧農業經營理念理解的方面。只有提高廣大農戶對智慧農業的接受度和積極性,才能為我國智慧農業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