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斌
(南安市水頭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福建 泉州 362342)
甘薯又被稱為番薯,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糧食作物。甘薯具備抗寒、抗旱的特性,喜歡溫暖的地區,因此是許多種植戶的選擇之一。甘薯不僅能食用,還可以起到養心神、益氣力的作用,同時還能被用于日常病蟲害的防治中。因此,為了提升甘薯的品質及產量,種植戶需要不斷學習并發揮先進的種植技術[1]。在甘薯的種植過程中,種植戶需要選擇良好的土壤,還需要應用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插秧技術,并且根據實際的區域情況制訂良好的甘薯病蟲害防治方案,全面提升種植質量以及甘薯的產量,以此滿足甘薯的種植栽培技術的需求,從而全面提升種植戶的經濟收益。
甘薯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農作物之一,擁有高產量、用途廣泛的優點,還擁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因此不少地區都相繼開始種植甘薯。當前甘薯的種植面積以及總產量僅次于水稻小麥的產量和種植面積,在農業生產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甘薯有抗寒、抗旱的特性,在許多地區都可以種植,包括內蒙古、陜北、隴南等沙塵較大的地區都可以種植,而且甘薯的種植也可以帶動一些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2]。
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會選擇食用一些對身體有益的食物,而甘薯就是一項非常好的選擇。隨著不斷開發,甘薯的作用被充分發揮出來,被加工成各類食品,如淀粉、蔬菜干等,這些都成為當下消費者的心儀食品[3]。另外,因為甘薯良好的營養價值被很多國家應用,美國更是稱甘薯為蔬菜皇后。
甘薯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使用農藥的概率很小,是無公害綠色食品,而且甘薯營養豐富,擁有淀粉、糖、蛋白質、纖維素、氨基酸等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是非常好的食品。甘薯中還有著非常豐富的賴氨酸,而人們平時食用的大米、面粉的各類主食缺乏賴氨酸,因此將甘薯與大米面粉混合食用還可以起到良好的互補作用,充分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質,提高營養價值;同時,因為甘薯是堿性食物,可以在日常的食用中為平衡血液中的酸堿度。甘薯的莖葉也是營養豐富的一種保健蔬菜,具有補益氣、降血糖、延緩衰老等各種功效,與同類型的蔬菜相比,所富含的營養均占首位。因此,近年來,甘薯逐漸成為人們健康飲食的食材之一[4]。
甘薯的種植過程中,雖然因為在地下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但是也正因為在地下,有時候種植戶會忽略對甘薯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所以種植戶在種植的過程中一定要更加仔細地觀察甘薯的生長情況。一般甘薯的病蟲害有以下幾種。
甘薯天蛾又稱為旋花天蛾,一般這種蟲害都是通過幼蟲啃食甘薯的莖葉,有時甚至能啃食整片莖葉,這就嚴重影響了甘薯的產量。同時,由于甘薯不同的生長時期,蟲害發生的概率也不同,并且這類蟲害都是晝伏夜出,趨光性極強,還會飛到各處繁殖,導致甘薯大面積感染該蟲害,極大降低甘薯的產量以及產品的質量。
防治方法:在種植之前,種植戶可以在冬季對所需要種植的土壤進行耕耙,這樣可以有效破壞蟲蛹的越冬環境,從根源上減少蟲源。同時,種植戶還需要結合田間管理,對幼蟲進行消殺,并且可以利用蟲子的趨光性,使用燈光對其進行吸引并滅殺。在甘薯天蛾的幼蟲期,種植戶可以采用藥劑防治的方法減少蟲害的發生[5]。
黑斑病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害從種植期到成果期都會發生,引起甘薯的死苗、腐爛、爛床等各種情況,造成嚴重損失。這類病害的病菌主要會危害甘薯的薯塊和幼苗,在收獲之后可以看到薯葉白色部分發黑病變,薯塊上面會呈現圓形、近圓形的黑褐色病斑,并且呈現灰色的霉層,發病的部位還會長出一些黑色的刺毛,導致薯肉變成墨綠色,伴隨異味。一般在甘薯的幼苗期,受到病害后會呈現發黃細弱的現象,并且根莖白嫩的部分長出一些黑色的菌斑,最后導致葉片發黃,生長緩慢,最后造成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就是選用抗病性極強的幼苗進行種植,建立無病留種。對于已經發病的土壤,種植戶需要2 年一次輪作,提升土壤防病效果的。同時,種植戶還需要做好幼苗儲存工作,保證儲存空間的溫度在10℃~14℃,濕度在80%~90%,從根源上預防黑斑病的發生。在種植之前,種植戶可以采用溫水浸泡的形式,浸泡幼苗10min 左右,再利用藥劑對幼苗進行消毒,確保每一個種植的幼苗都是健康、無病的狀態[6]。
軟腐病一般發生在甘薯收獲和儲存的過程中,發生病害的甘薯薯塊表面會長出許多灰白色的霉菌,后期會變成黑色或者暗色的霉快,并且病害的地方會呈現出淡褐色的水狀,并且在后期會長出許多黑色的菌絲以及孢子囊、黑色的霉塊等,這些都會嚴重感染周邊的甘薯,使其發生病變,散發出惡臭的味道。
防治方法:種植戶在收獲之前需選擇適宜的收獲時間,有效地減少甘薯出現凍害的現象,并且甘薯必須在霜降前后收獲完成,收獲的天氣也要選擇適宜的晴天,在收獲的同時剔除病薯。在儲存之前,需要晾干甘薯的水分之后才能入窖,并且在入窖之前要盡量選用新窖,倘若一定要使用舊窖,種植戶就必須把內部的土壤清除,同時使用硫黃熏蒸對窖內的氣溫和環境進行有效的調整;在儲存的初期,甘薯在入窖后的10d ~28d,要打開窖門進行換氣,保持室內溫度在12℃~14℃;在儲存的中期,種植戶需要根據實際的氣溫情況進行相應的保溫防凍防治,保持溫度始終在10℃~14℃,避免溫度過低;在儲存的后期,種植戶需要時常檢查窖內的溫度,及時通風或保溫,使室內的溫度一直能夠停留在10℃~14℃。
這類蟲害一般主要高發于薯類的根莖、莖蔓、秧苗等處,并且多發于地表處,導致其外觀變青,秧苗根部受害,表面出現褐色暈斑、幼苗發育遲緩、矮小等各類狀況。莖部的病變則在髓部,起初呈白色,后期變為褐色,塊根呈現糠心型或者糠皮型。
防治方法:在種植之前要選擇抗病性強的幼苗,并且嚴格檢疫,嚴禁選用已經發生病變的幼苗,同時可以通過與水稻、棉花、高粱等農作物進行輪作來減少蟲害的發生。一旦發現問題,種植戶就可以利用凈土對其進行處理殺菌,培養無菌幼苗[7]。對于已經成長的秧苗,則需要通過50%的辛硫磷乳油10kg 進行配比消殺,而輕微蟲害的幼苗可以移栽到有藥劑的田間,有效地緩解和治理病苗的蟲害,同時還能有效減少其他蟲害。
黑痣病一般是因為不科學的引種、連作或者栽培而引發的。這類病害一般都是侵蝕塊根皮層,發病的初期表皮會呈現出各種淡褐色的小點,然后隨著生長的過程而逐步增大,形成黑色或者黑灰色的病斑。雖然該病斑不會深入甘薯的內部,但是會嚴重影響甘薯的外觀品質,同時還會降低甘薯的食用價值。
防治方法:種植戶可以選擇抗病性強的幼苗進行種植,培養無病幼苗,同時減少病苗的留種留田。在春季時,種植戶可以選擇在較晚的時間種植,這樣能有效減少黑痣病的發生;同時,種植戶還要注重排澇,降低土壤的濕度,并且科學合理地與其他農作物進行3 年以上的輪作。另外,在種植時也可以使用50%的多菌靈進行幼苗浸泡,做好相關的消殺工作,從根源上解決病害的問題[8]。
在耕種期間,種植戶不僅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更要做好甘薯田間的護理。早期種植時,種植戶需要在甘薯田間做好除草除蟲的前期工作,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甘薯在生長的幼苗期被雜草搶食養分,并且要隨時檢查是否有病苗或者死苗,如果發現需及時清除并補種新的秧苗;在種植的后期,種植戶需要提前追肥,保障幼苗能夠擁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到了甘薯提蔓的時候,種植戶一定要及時提蔓,避免傷段節根。種植戶需要對甘薯進行合理用水,并且根據實際種植情況采取一多一少的澆灌方法。在高溫季節,種植戶需要根據實際的種植情況和氣候在傍晚澆灌甘薯;而遇到雨季,種植戶則需要根據實際的降雨量及時對田間進行排水,盡可能保持土壤的干爽,并且在甘薯收獲的前20d,種植戶要逐漸停止澆水,這樣可以提升甘薯后期的儲存和品質。
甘薯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農作物之一,不僅可以被食用,還可以當作食品加工的原料。因此,為了穩定保障我國甘薯的產量以及品質,相關的工作人員要及時開展甘薯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并且研究出適用于各地的防治措施。同時,要堅持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綜合防治,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還要堅持將生物防治作為主要手段,及時干預、監測,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從而全面保障甘薯的產量及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