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林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319)
大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根據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須的營養元素、養分歸還學說、最小養分率、報酬遞減率等原理,按植物的需肥規律、土地供肥情況與肥料性能,綜合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提出植物生長必備營養元素的合適用量比例及相應的施肥技術。它的特點在于有針對性的解決大豆所需營養與土壤中營養元素的搭配問題,用科技手段檢測大豆在生長過程中缺乏的養分,并進行補充,使大豆中養分供應平衡,改良大豆品質的同時,又可以節約開支,節省勞動力。
大豆種植可以分成三個時間段,前期:種子發芽到開花之前;中期:開花到花落之后;后期:花落之后到大豆成熟。大豆在前期需要的用氮元素是最多的,而在中期需要的磷元素最多,在后期需要的鉀元素最多。每個階段對所需元素的用量不同,了解肥料的用量方式是極其重要的。
從業人員可以用一個標準公式來計算大豆施肥量,施肥量等于目標產量所需養分減去土壤養分供給量再除以肥料養分含量乘肥料利用率。1 kg大豆籽粒所需要0.072 kg的氮,0.04 kg的一氧化鉀,0.018 kg的五氧化二磷。如果生產大豆籽粒100 kg/667m2,所需氮、五氧化二磷、一氧化鉀的數量:氮為7.20 kg,五氧化二磷為1.80 kg,一氧化鉀為4.00 kg。如果種植大豆的土壤有效氮的含量為117.90 mg,有效磷(五氧化二磷)的含量為42.90 mg,有效鉀(一氧化鉀)的含量為149.30 mg。可以按目標量產法計算,使用10.53 kg/667m2的二銨,7.10 kg/667m2的尿素,9.60 kg/667m2的硫酸鉀就可以滿足大豆對根瘤菌固氮和土肥供氮的需求。避免施肥過量,一般采用少量氮作種肥深施或秸稈還田等方法。
大豆初期生長需要吸收氮元素,這部分氮元素可以解決由于生長初期葉子中貯存的蛋白質異化產生的氮元素耗盡的問題。盡管這個時期對氮肥的需求極其重要,但這個時期大豆所需的氮元素量也只占在全年總量的4%左右就可以。
1.2.1 大豆的整個生長發育期對于磷肥的需求量很大,為了保證大豆的產量,就要補充充足的磷肥。大豆從幼苗期到開花期所需的鉀肥最多,它占了生長發育期所有鉀肥的90%。可以以測土結果為依據利用分層施肥技術施肥,在種子下方3~4 cm占總施肥量的1/3,6~8 cm占總施肥量的2/3。如果做不到分層深施,可以采用側深施肥,分別在種子側方5~7 cm、種子下方5~8 cm進行深施,注意其中的磷肥要集中深施在種子下方10 cm左右。在酸性土壤中,建議使用堿性肥料或中性肥料,磷肥用鈣鎂磷肥來替換五氧化二磷,用碳酸鉀型復合肥替代硫酸鉀型復合肥。
1.2.2 做好基肥、追肥、種肥、的實施作為大豆種植的基本肥料,基肥是要經過非常科學的方式來選用并實施的。基肥一般都以農家肥為主,根據測土結果在肥料中混加少量磷酸鈣與氯化鉀,施用量磷肥為是10 kg/667m2,鉀肥為15 kg/667m2。如果供給目標土壤的農家肥不足,可以在基肥的配置過程中加總氮量用量的50%的氮肥,剩下的50%還可以供追肥使用。而在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區,例如東北平原地區,可以在配置基肥的過程中適當減少磷肥、鉀肥的使用量。測圖施肥不僅可以測土土壤內部氮、磷、鉀的含量,更重要的是可以發現目標土壤是否確實鋅、鈣、錳等微量元素,這樣就可以及時發現土壤內部問題,在施基肥的過程中適當增加鈣肥、每畝增加1 kg的硫酸鋅或2 kg的硫酸錳。
1.2.3 大豆正式播種前還要再施一次肥,這就叫種肥。與基肥相比,種肥的施肥量要比基肥少很多,大部分以牲畜糞便與草木灰融合發酵的發酵肥為主,輔以適當的磷肥、鉀肥與微量元素肥料。要注意,對于黑龍江、吉林、遼寧這種黑土地分布廣泛的地區,一定要做測圖技術,只要土壤達到種植要求,那配置種肥的過程中就不要施加氮肥,土壤中豐富的營養元素完全滿足大豆在播種后對氮元素的需求。而在種肥的實施過程中,一定注意不要使種肥與大豆種子直接碰觸,否則一旦出現燒根問題,就會浪費大量種子資源。所以,種肥實施的距離基本保證在10 cm左右,不燒根的同時還可以有效的促進種子的發芽生長。
1.2.4 在大豆分枝到開花初期的階段與結莢到鼓粒灌漿階段還會進行兩次施肥,這種種植方式就是追肥。追肥的實施是影響大豆產量的直接因素。在土壤肥沃、前期基肥與種肥實施充足的情況下,可以降低追肥的使用量,可以按照尿素19、磷肥15、鉀肥19的比例搭配,按10 kg/667m2的用量實施。
科學選種對大豆病蟲害的的防治技術至關重要,大豆品種不僅要選擇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還要做好測土技術,根據測土結果尋找適宜在本地區生長的品種。并且注意田間內蓄水的狀況,在秋耕的過程中要進行深度翻地,減少越冬病菌或蟲卵數量,適當的清除已病植株,減少病毒細菌的連續感染,這樣既能促進大豆的健康生長,又能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如果在農業防治上面收效甚微,還可以利用科學的手段,安全、高效、低殘留的環保型農藥,還要采用新型的噴霧型施藥機械,提高農藥的霧化,有效提升農藥除蟲效果,還可以保障土壤中化肥殘留少。
種植人員為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應根據測土結果,科學規避重茬或者迎茬、加強輪作的同時,及時檢測并加強管理清除田間的雜草和病株,避免因監管不力導致的病毒傳染及擴散[1]。
松花江的是東三省大豆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300~1 000 mm以上的降雨量使土壤酸堿性長期處于6~7的之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大豆產量高產的重要措施。由于東北地區長期用來增加產量的是化肥,化肥的使用不僅會使土壤腐殖質下降嚴重的還會使土壤板結。為實現大豆的產量增加,須在耕翻過程中大量施入有機肥,恢復土壤養分。在作物收獲后,將已經發酵的有機肥施在地表,將肥料滲透到土中。營養全面的有機肥完全可以滿足大豆生長發育后對土壤中養分的需求。把肥料施于播種種子下的深層施肥方式,是為了防止燒苗,促進大豆的根系生長,滿足大豆生長中土壤養分的需求。在深度施肥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氮、磷、鉀、肥施用的比例,重點關注鋅肥、鈣肥等微量元素肥料的科學搭配。而雜草也是大豆生長的障礙,不能及時消除雜草會大幅度影響大豆的生長。中耕技術作為現在除草效果中最突出的方式之一被廣泛運用,首次中耕要在大豆的出苗期到展葉期之前進行。
我國現代農業的穩定發展離不開化肥的使用,化肥的成分與農作物的產量有著密切且重要的關系,但由于傳統施肥方式技術的不足,化肥的使用會影響土壤的生態環境,所以會導致在實施肥聊的過程中,土壤中營養元素的結構會被破壞,還會對周邊的自然環境造成污染。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了改善傳統種植方法的不足,能合理的運用并充分發揮此項技術的效果。合理輪流種植的方式可以有效解決病蟲對于大豆的危害,科學合理的輪流種植可以均勻的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元素,協調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供應,并有效緩解土地質量的變差,更好地利用土地中潛在的豐富元素。輪流種植方式不僅可以加強土壤的有機品質,改善土壤中的狀況,更加對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社會方面,有關農業部門人員要重點關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使用,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狀況,科學的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保證肥料的使用情況的夠實時監控,積極引導從事種植工作的人員建立科學的施肥理念,這樣既保證了大豆質量與產量的提高,也保護了土壤的結構與生態環境,對未來綠色農業發展的意義極其重要[2]。
大部分作物的病蟲害的原因是潛伏在多次使用的土壤和已病植物的殘茬中,大豆也不例外。如果大豆年年出現同種病蟲害,可能會每年逐漸加重病蟲害的發生。以大豆紫斑病為例:在大豆的開花期和結莢期在高溫潮濕的夏季容易感染大豆紫斑病染,氣候的原因還會使該病大量繁殖真菌孢子,使大豆受害。而容易導致大豆紫斑病的另一個因素就是同塊地的連年耕作,對于黑龍江省這種擁有大面積平原地形的地區發病幾率大,再加上東北種植面積廣大,容易形成真菌孢子的大面積傳染[3]。
關于大豆紫斑病的防治,第一要搭配測土配方技術,選取抗病性、抗菌性強的種子,加強田間管理。第二,種植人員也可以避開發病期,用科學辦法種植早熟或晚熟的大豆品種。第三,采取輪作制度,與禾本科如小麥、高粱等作物實行三年到五年輪作,避免跨年傳染發病。第四,加強對灌溉用水,土壤檢測的管理,及時清除除草,按時排水,科學降低田間土壤濕度,采集收成后要深耕土地,徹底防治孢子的越冬傳染。
大豆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現代農業科技化的產物,這種技術的核心是:利用檢測技術,發現土壤中大豆生長所需營養元素的含量及大豆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再利用側施、深施等科學施肥技術,在增加大豆產量、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的同時,還可以有助于解決土壤板結、養分流失等重要問題,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全力推廣大豆的測圖配方施肥技術,讓農戶可以接受這項技術、改變種植方式,提高種植大豆的產量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