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開遠
(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農業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作為生存之本與衣食之源,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組成成分,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農業正逐漸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然而,一些矛盾也日漸突出,主要問題是農機農藝融合遇到了阻礙,導致難以實施農機新技術,降低了農業生產速度。基于此,農業研究人員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農藝與農機之間的融合,使農產品上升新的臺階,實現豐產豐收的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形式發生了轉變,從傳統的需要依靠人畜力,逐漸轉變為依靠機械生產,實現了巨大的跨越,也可以被看作為農業歷史上的里程碑,不但完善了發展機制,而且擴展了發展領域,促進農業建設腳步。農機是指用于農業活動的裝備和機械,可以對農產品進行生產與加工,通過使用先進的機械設備,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經營條件,增強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農藝可以看作為養殖方式,在生產活動中,根據養殖對象的生產條件與生態適應性,選擇適合的養殖方式,例如動物的圈養和散養,以及田塊的輪作、套種、間種、復種、單種等,并且還需要制定完善的種養制度。
從廣義角度上說,農藝是相關技術與種養制度的總稱,主要包括畜禽水產養殖、病蟲害防治、土壤施肥、土壤灌溉、土壤管理、育種栽培等,貫穿了整個養殖過程。在農業生產中,要求農藝與機械之間相互適應,進而形成完善的農業生產系統,農藝可以明確服務方向,而農機可以實現高效率生產,二者之間具有緊密聯系,缺一不可,才能最大化挖掘種植技術的潛力,提高農業機械的效率,同時,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實現高效和優質的生產。農業人員想要大規模與標準化使用農藝技術,就需要與農機技術相結合,提高生產力,使機械成為農業的實現載體。從農機化發展的歷史中可以發現,大部分農機發展成就,都以農機農藝融合為發展前提,推進農機推廣工作創新發展[1]。
首先,在傳統種植方式的影響下,尚未建立完善的發展體系,主要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存在諸多突出問題,例如,機械作業行距與種植行距之間產生矛盾、機械與作物品種之間產生矛盾、種植模式多樣化等,導致降低了機械化水平,難以達到預期的作業效果,而且在收獲環節和管理環節容易出現問題,不利于農業的生產發展。而另一方面是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在農藝和農機部門中,分別側重于農藝技術與機械化技術,二者之間容易產生矛盾,具有不和諧性,對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產生一定限制。
其次,由于農業基本上是小范圍的家庭經營,難以及時更新先進技術,導致農業給人留下了窮苦落后的印象,根據研究表明,每年報考農機專業的學生數量逐漸減少,甚至部分學校減少了相關課程,因此農業成為了較為冷門的專業。在農機企業中,大部分留下的都是有經驗的老員工,難以招聘到高水平的研發人員,導致在創造性方面存在不足之處。同時,由于各個部門之間的內部矛盾,在項目規劃與政策制定等方面缺乏有效溝通,往往各自為戰,無法充分發揮農機農藝融合的價值。而且部分農業人員缺乏系統性培訓,導致素質水平普遍較低,尚未完善掌握先進的農機農藝知識,對農機農藝融合產生影響。
最后,農業生產缺乏標準的額農藝技術要求和種植配套。在傳統的栽培技術中,主要重心在人工勞動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機械化作業,再加上部分工作人員缺乏對機械作業的了解,過于盲目提高產量。另外,雖然栽培思路具有多元化特點,但是也增加了農機的使用成本和開發難度,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在制定農機化的發展規劃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農機部門需要分類指導,以分地區和分階段為原則,貫徹落實相關規定,推進農作物的發展進程。第二,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對于薄弱環節和重點環節,可以采取相關的機械購置補貼政策,最大化發揮調控作用。第三,各個部門需要密切溝通,做好組織領導工作,將促進農機農藝融合作為首要任務,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第四,需要成立農機農藝融合的專家小組,并且派遣協調人員定期會商,解決遇到的困難,確保順利開展融合工作。第五,需要組織專項培訓,結合重點農時,向農機人員講解相關知識,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第六,相關部門可以制定農機購機補貼政策,讓農機和農藝部門共同參與,兼顧多方需求,在新政策的作用下,設計最佳的融合方式,使農機農藝融合的目標與方向達成一致[2]。
在農機化發展的歷程中,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是主力軍,農機部門需要制定人才培養政策,鼓勵優秀畢業生從事農機化事業,不斷擴大推廣隊伍,儲備人才資源,為推廣工作提供新鮮血液。關于“雨露計劃”與“陽光工程”等項目,要求農機人員掌握先進的操作技術,需要加大培訓力度,使其不斷學習農機知識與技能,提高整體素質水平,成為新農村建設者,懂得如何經營管理,可以解決推廣農機技術中出現的諸多問題。
在培訓過程中,需要從三個層面進行培養,分別是操作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全面培養復合型人才。首先,需要加強操作人員的培訓力度,使其掌握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從而主動進行推廣與應用。其次,需要大力培養科技人員,使其樹立融合發展與協同發展的理念,成為復合型人才。最后,管理人員需要樹立換位思考的理念,以交流任職和輪崗等方式,履行自身職責。在培訓技術人員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強對農戶的培訓力度,最大化發揮服務功能,有利于開展陽光工程等重點項目,在培訓過程中,可以將各個村落進行劃分,以小組為單位定期進行培訓,等到農忙時,可以組織人員總結種植經驗,不斷優化與改進種植技術。
此外,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是農機農藝融合的主要發展目標之一,相關的農業技術推廣站和農業科學院等機構,不但集成了園藝作物與大田作物的機械技術,而且還加強了與獸醫部門的合作,可以無害化處理動物尸體,進一步完善了農藝技術體系,為農業規模化生產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規范了操作行為和質量標準。在推廣農機農藝融合的過程中,農機人員可以帶領農戶參觀示范田,以此增強該技術的可靠性與實用性,使其主動學習農機農藝技術,例如,實用玉米播種機進行播種,可以有效解決對行問題,并且極大程度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勞動力的消耗,從而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
2.3.1 建立融合平臺。在搭建農機農藝融合平臺時,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分別是推廣機制與管理機制,可以打破部門業務分割和農業的局限性,加快農機農藝融合。在管理方面,需要成立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等專門小組,主要職能是制定工作方案,明確未來發展目標,集成重大項目,協調實施中遇到的困難。在推廣過程中,需要建立創新團隊,主要職能是研究與改進農機農藝技術,制定科學的機械作業規范,在技術指導和培訓下,確保農機與農業符合農業標準[3]。
2.3.2 成立領導機構。相關部門需要成立領導機構,配置齊全部門人員,其中包括技術人員與農業專家,共同制定發展方略,建立完善的長效機制。從經營角度來看,可以對土地的有償流轉進行鼓勵,使土地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向專業合作社的方向發展,而從科研角度來看,需要改變推廣方式,打破農機農業分離的限制,通過成立專門的課題,合理劃分農業產業隊伍的比例,調整技術人員與農機化人員的數量,確保獲得實際的科研效果。
2.3.3 研發機械裝備。農機部門需要整合所有科研力量,建立完善的攻關機制,以及專門的農機和農藝科研單位,設置農機化實驗室,組織人員對作物進行研究,加強生產企業與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共同攻關遇到的困難。同時,需要制定正確的發展路線與方針,確保作業的規范性與準確性,而且使用機械技術,用于棉花和甘蔗生產、玉米收獲、稻育插秧等薄弱環節,提高田間作業的效率,開發多樣化功能,可以進行精深加工,實現健康養殖。
2.3.4 創新制度。農機農藝融合的基礎是規范化與標準化,農機部門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可以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使目標與想法達成一致,做好頂層設計,促進農機農藝的融合。從農業產業技術的成功經驗來看,對于重大項目,需要使用機械化技術,集成與融合品種,確保形成信息化的生產經營方式,以及機械化的勞動過程,加快制度創新。
綜上所述,縱觀所有農機農藝融合成功經驗,都需要各個領域的人才共同努力,在長期發展歷程中不斷研究與實踐,經過人才融合、體制融合、政策融合、項目融合等各個方面。同時,農機部門需要加強支持力度,建立長效發展機制,尋找農機農藝融合的有效途徑,促進當地農機化的發展。